史雪梅 牛迎東 周淑芬
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分析
史雪梅 牛迎東 周淑芬
解決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可以減輕老年人的痛苦,提高臨床療效。所以老年人的心理護理,已成為當今社會護士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其次,結合筆者的實際工作經驗,探討了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老年患者;慢性疾病;心理護理
我國人口迅速地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退休后社會功能的改變,覺著自己不中用,再加上各器官、系統的退化,易患慢性疾病,病程長,經濟負擔和對親人的連累[1]。患者通常會被出現自暴自棄、悲觀消極、自責、內疚、焦慮的心理,甚至還有可能會出現絕望厭世心理,為一點瑣碎小事就大發雷霆。解決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可以減輕老年人的痛苦,提高臨床療效[2]。所以老年人的心理護理,已成為當今社會護士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進入老年后,其心理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感覺功能減退,智力減退,記憶力下降,情緒的變化以及行為的改變等。而患病后更加重了老年人的身心負擔,住院后又出現新的心理問題。有研究對80例老年患者采用問卷調查和漢密頓抑郁量表進行心理健康評估[3],結果60%的老年住院患者存在負性情緒,其中抑郁多疑型21.3%,悲觀失望型12.5%,被動依賴型10.0%。
1.1 焦慮、恐懼感因對疾病本身的擔心而產生焦慮的心理,擔心疾病的治療預后,因生活不能自理擔心給家庭、兒女帶來負擔,而住院后陌生的環境以及新的生活方式使其缺乏安全感。
1.2 孤獨感加重有研究顯示,80%的老年人都有孤獨的心理。尤其是新近入院的老年患者,陌生的醫院環境,周圍都是陌生的面孔,孤獨感油然而生[4]。
1.3 固執心理固執是老年患者中常見的心理之一,表現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看問題簡單,自己認準了的事情很難改變,性格倔強、偏激、靈活性差,而生活懶散、對周圍很少關心,行為孤僻、我行我素,甚至不遵醫囑。
1.4 抑郁、悲觀絕望心理抑郁癥是老年患者一種常見的負性情緒體驗。有研究表明,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癥狀發生率為42%,長期疾病纏身,容易出現抑郁的心理,表現為悲觀失望,自暴自棄,沮喪、自憐[5]。
1.5 情緒和行為的改變由于患病,社會或者家庭角色的改變,有的甚至自理能力喪失,導致老年患者情緒極不穩定,失落感或被冷落感,易怒,易激動,產生自卑心理,行為古怪,不近人情,甚至哭泣等一些老小孩的心理[6]。
2.1 動員患者家屬參與大量臨床經驗表明,患者家屬在患者的心理護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親情支持在患者心理恢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告知患者家屬適時對患者進行心理支持,在其治療和康復中有重要意義,患者家屬應積極配合。鼓勵家屬多陪伴,了解患者的心態,滿足患者的心愿,給予精神上的照料和安慰,使患者感到慰藉,減少對死亡和疾病的懼怕。患者往往由于所患疾病為慢性疾病,由于疼痛、并發癥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心理壓力很大,致使患者情緒不穩定,易沖動;有的很快出現焦慮癥狀,甚至發展為悲觀、消沉。護士在進行護理干預時要多與患者進行治療性溝通,從而減輕操作帶給患者的疼痛和痛苦。平時經常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化,多與患者接觸,親切友善的對待患者,耐心細致地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同時多給患者以鼓勵表揚或撫慰,以嫻熟的技術贏得患者的信賴,消除患者的恐懼,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樂于接受并能主動配合治療。
2.2 注意語言交流時的保密性詢問病史或檢查時請無關人員回避。在護理工作中,說話要謹慎,注意保護性語言,表情自然,語言委婉,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目光接觸是非語言溝通的重要信息通道。目光可顯示個性的某些特征,也可影響對方的行為。此外,務必讓患者和家屬對病情有充分的知曉,并讓其認識到,及時治療的重要性,一旦延誤了治療,不但會增加醫療開支,還會增加患者的身體痛苦,延遲病情,影響治療效果。應當經常注意心律和心率的變化,并定期到醫院復查,一旦發現異常應該立即治療。此外樂觀的情緒對治療也十分重要。由于一些患者常年臥床,易產生悲觀情緒,因此護理過程中應進行感情的溝通,使其心情舒暢,建立樂觀的心境,不要過度緊張[7]。
2.3 注意交談溝通的藝術和技巧患者的傾訴是維持心理平衡、減輕心理壓力及病痛的一種手段,護士要耐心傾聽患者對疾病的陳述,與患者說話時時要采用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等非語言信息給予響應,表明自己在認真傾聽,必要的插話要簡明而適時,當患者將話題扯太遠時,應適用適當的語言使之歸入正題,和患者溝通時,充分發揮語言的治療作用[8]。
2.4 鼓勵患者自尋樂趣,充實住院期間的生活內容由于患者擔心病情和單調的住院生活,患者心里憋悶、不愉快,護士要較好地掌握專業知識,耐心的為患者講解疾病知識,讓患者感覺到希望。讓患者經常集中到一起,講一些笑話,談談愛好,使自己心有所寄,心有所安,轉移注意力,減輕痛苦和煩惱。
2.5 教育患者善于控制情緒,學會自我調整心態利用病房內的黑板、墻等,介紹不良情緒對各種疾病的影響,指導患者要善于自我控制情緒,進行自我心理調節,面對疾病,保持開朗、樂觀心態,要適應患者角色,拋棄不利于身體健康的心理因素,使身體早日康復。
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個特殊時期,其生理心理均有明顯變化,易患許多疾病,心理護理可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影響和作用的。因此,對于老年人疾病康復和身體健康而言,心理護理是極其重要的。應該根據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來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質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1] 張梅欽.淺談內科疾病社區護理實踐[J].福建醫藥雜志,2002,8 (1):155-156.
[2] 李鳳霞,金仲品.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其心理護理[J].臨床護理,2008,46(9):113.
[3] 劉巍.淺談老年病人的心理護理[J].中國醫療前沿,2007,1(1):89.
[4] Rajah MN, McIntosh AR.Overlap in the functional neural systems involved in semantic and ep isodic memory retrieval[J].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05.
[5] Harle P, Mobius D, Carr DJ, et al.An opposing time-dependent immune-modulating effect of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conferred by altering the cytokine profile in the local lymph nodes and spleen of mice with type II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J].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2005.
[6] 蔡芬,肖鵬妹,黃亞才.老年病人心理護理對照研究[J].中原醫刊,2005(13).
[7] 姜樹蘭,劉紅艷.老年手術病人399例的心理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2009(10).
[8] 高士華.淺談住院老人的心理特征與心理護理[J].航空航天醫藥,2005(03).
R472
A
1673-5846(2013)06-0469-02
黑龍江省牡丹江醫學院附屬二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