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禮梅 胡紅艷 林曉潔 鮑建敏 文 燕 楊楚微 盧 越
復方毛冬青聯合中西醫治療盆腔炎的臨床研究
陳禮梅 胡紅艷 林曉潔 鮑建敏 文 燕 楊楚微 盧 越
目的觀察盆腔炎性包塊患者應用復方毛冬青聯合中西醫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對我科治療的164例盆腔炎性包塊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分為A、B兩組,A組84例予以復方毛冬青灌腸聯合廣譜抗生素、甲硝唑靜滴及婦科千金膠囊或桂枝茯苓丸口服,B組80例予以丹參粉針靜滴與金剛藤膠囊口服。結果A組34例痊愈,其痊愈率為40.5%,總有效率為92.9%;B組16例痊愈,其痊愈率為20.0%,總有效率為77.5%,兩組相較,差異顯著(P<0.05);B組中有14例發生不良反應,其中8例在服藥后出現胃腸脹氣,6例患者訴中藥粉針靜滴后疼痛不適。結論盆腔炎性包塊應用復方毛冬青聯合中西醫進行治療,患者依從性較高,方法簡便實用,效果顯著,應予推廣。
復方毛冬青;中醫藥療法;盆腔炎性包塊;療效
盆腔的炎性包塊主要因長期的炎癥刺激,導致內生殖器官的周圍粘連與結締組織的增生,以及炎性滲出等引起的腫塊[1,2]。本文對我院自2006年11月~2011年11月以來,于我科治療的164例盆腔炎性包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觀察盆腔炎性包塊患者應用復方毛冬青聯合中西醫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自2006年11月~2011年11月以來,于我科治療的164例盆腔炎性包塊患者臨床資料,將其分為A、B兩組,A組84例,B組80例。A組患者平均年齡為(36.3±2.2)歲,其病程為4個月~1年,有16例為重度,30例為中度,38例為輕度;B組患者平均年齡為(37.1±3.3)歲,其病程為5個月~11個月,有16例為重度,28例為中度,36例為輕度。上述兩組患者在性別與年齡以及病程上,均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A組以月經周期的第5~7d開始1個療程的治療,用復方毛冬青灌腸液,每天1次,每次灌腸120mL,灌腸后囑患者2h內不要解大便,聯合廣譜抗生素、甲硝唑靜滴1~3d(急性盆腔炎一般用藥3d,慢性盆腔炎用1~2d)及婦科千金膠囊或桂枝茯苓丸口服7d,以上治療為1個療程,連用2~3個療程。
1.2.2 B組所用金剛藤膠囊每粒為0.45g,每次4粒,口服,3次/d;丹參粉針每支為400mg,將其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中予以靜脈滴注,1次/d。治療14d。
1.3 療效評定標準患者子宮的活動受限以及壓痛為5分,其輸卵管出現條索狀的增厚以及壓痛為5分,其子宮一側或者兩側的片狀增厚以及壓痛為5分,其下腹腰部出現酸痛以及下墜為3分,其帶下增多為1分,出現低熱為1分,出現經期的腹痛為1分,患者病程每增加1個療程加1分。其積分在15分以上為重度,在14~10分為中度,在9~5分為輕度[3]。
A組34例痊愈,36例顯效,8例有效,6例無效,其痊愈率為40.5%,總有效率為92.9%;B組16例痊愈,22例顯效,24例有效,18例無效,其痊愈率為20.0%,總有效率為77.5%,兩組相較,差異顯著(P<0.05);A組有4例患者在應用四黃水霧外敷后局部皮膚出現瘙癢及紅疹,給予皮炎平外涂后其癥狀均緩解;B組有14例發生不良反應,其中8例在服藥后出現胃腸脹氣,6例訴中藥粉針靜滴后疼痛不適。
祖國醫學外治法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作用迅速,治療效果顯著,同時患者不良反應較少,在臨床應用方便,操作簡單,多數患者的依從性較高。在本文研究中,A組予以毛冬青灌腸利濕清熱,能夠化瘀活血、散結止痛,并促進患者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環,增進對藥物的吸收。臨床中西結合治療并與外治法相互配合使用,效果共同促進,更充分的促進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能夠促進包塊吸收并松解粘連、抑制炎細胞的浸潤、減少結締組織的增生、促進組織以及結構的恢復,并且能夠改善循環,進而增加對病變組織進行的供血供氧、抑制厭氧菌的生長、調整局部的免疫功能,最終阻斷病程的不斷遷延及發展。
本研究表明,采用復方毛冬青聯合中西醫療法治療的患者依從性較高,絕大部分患者可堅持兩個療程的治療,同時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明顯高于B組。在治療過程中A組中無明顯不良反應出現,而B組一半患者不能堅持兩個療程的治療,患者依從性較差。提示復方毛冬青聯合中西醫療法不僅可以減輕和消除癥狀,又避免了內服靜脈給藥的不良反應和不便,改善疾病的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盆腔炎性包塊應用復方毛冬青聯合中西醫療法進行治療,患者依從性較高,方法簡便實用,效果顯著,應予推廣。
[1] 劉婷.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的臨床體會[J].中國美容醫學, 2011,20(5):314.
[2] 石立立,謝靜燕.抗生素、中藥灌腸加理療治療盆腔炎56例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9):3692-3693.
[3] 黃小衛.中藥外敷配合西藥治療慢性盆腔炎103例[J].甘肅中醫, 2011,24(5):45-46.
R711.33
A
1673-5846(2013)02-0093-02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廣東廣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