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聰聰
腫瘤基礎研究新進展
丁聰聰
腫瘤一般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它主要是由于各系統間的相互作用、互相制約而形成的。想要戰勝腫瘤,就應該高度重視腫瘤的基礎研究,因為基礎研究是對腫瘤臨床醫療水平進行提高的基礎。目前有關腫瘤的基礎研究有很多方面,如癌基因的表達、生物節律和腫瘤的生長存在的關系、阻斷供血以及生物導彈等諸多領域的研究,都已經獲得了新的進展。
腫瘤;基礎研究;進展
近些年來,惡性腫瘤的發病率與死亡率正在逐年上升,其中以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和結直腸癌等最為常見,預防和治療惡性腫瘤的任務仍然很艱巨。目前,腫瘤的基礎研究已經成為醫學研究的主要焦點與重點。惡性腫瘤基礎研究與防治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已經使大部分癌癥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目前惡性腫瘤仍然是威脅到人民健康的一個重大難題。由于目前生活環境的不斷惡化,人口構成的改變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惡性腫瘤的基礎研究和防治已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但要徹底解決這個威脅人類健康的難題仍然是任重道遠。
目前分子生物學的新領域是在基因水平上對限制性酶的圖譜進行分析,采用先進的DNA重組與分子探針技術,來了解DNA結構中的核苷酸位點,并進行基因定位的檢測,以便及時發現異常基因。人類約有十萬個基因組,現在幾乎每兩天就可以有一個新的基因定位。因此,目前在腫瘤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對癌基因定位是取得重大成果之一。
在細胞發生癌變的過程中,最開始是由于癌細胞被激活,從而出現結構異常的表達產物或者是表達過度,進而就引起了腫瘤的產生。雖然ras癌基因族的核苷酸序列存在一定的差異,然而所編碼的蛋白質都屬于P21ras蛋白,均有GTP酶的活性。在這中間第12、59、61可能會成為GTP的結合點。如果該基因有一個核苷酸的點發生突變,就會引起一個氨基酸被取代,則導致表達產物的改變,從而引起癌變,這些和GTP的結合部位就是點突變的主要部位,如果GTP酶和P21蛋白產生結合,就會進入功能活化的狀態[1]。其中,發生癌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P21蛋白出現異常。此外,如果水解GTP轉化成GDP以后此復合體會消失,同時惡變就會受到抑制。然而水解GTP的產生速度比一般的要快10倍,因此造成了活化態復合體的大量積累從而引起癌變。因此,怎樣才可以加快復合體的失活將成為治療惡性腫瘤的另一突破口。
在發生癌變的同時,抑制基因的活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所以激活該抑制基因可能是阻止惡性腫瘤產生的一種無毒害的方法。
研究表明,如果生物節律被人為破壞時,會加快腫瘤的生長速度,從而進一步減少了動物的存活時間。對小鼠骨肉瘤的一項實驗中發現,如果把晝夜交替的時間進行人為的提前8h(也就是提前8h把燈打開),改變了晝夜交替的節律,同時淋巴細胞與皮質醇的節律也發生了改變,出現節律顛倒的現象,腫瘤的生長速度也進一步加快。此外,如果持續的保持黑暗或是亮光的情況下,卻沒有對骨肉瘤的生長產生影響。
經過對67000名護士的調查研究表明,夜班工作的時間和患乳腺癌的發生有著直接關系,夜班工作時間越長則患有乳腺癌的可能性越大。此外,在經過對空姐和無線電報的操作員進行調查研究中發現,她們中患乳腺癌的比率也相當高[2]。這些研究都表明,若是夜晚長期在燈光下工作,在夜晚正常分泌和生成的褪黑素會受到抑制,從而進一步加大了患乳腺癌的幾率。
因此,保持正常的生物節律不但可以有助于腫瘤的治療,同時還可以有效的預防腫瘤。臨床醫師在長期實踐中發現,在合適的時辰對腫瘤進行治療,不但可以提高化療的療效,同時還能減少化療的副作用,進一步延長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目前,時辰治療已被廣泛的應用到了臨床,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很多年前,科學家們就已經發現血管網的形成對腫瘤的生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充足的血液供應,所有腫瘤都會立刻停止生長然后逐漸消失。腫瘤細胞一定要分泌和產生腫瘤血管生成因子(TAF’S)才能存活。目前科學家們已經成功的克隆了一種叫作血管生成素的小分子蛋白基因。滅活TAF'S阻斷腫瘤供血有希望成為治療腫瘤的另一途徑。
實驗表明,家兔在經過BCG感染12天后,再靜注大腸桿菌內毒素,在2h后血清中就會有大量的腫瘤壞死因子(TNF)產生[3]。腫瘤壞死因子能夠引起瘤出血而最終壞死。結果表明,TNF對正常組織的細胞并沒有毒性作用,而對腫瘤細胞卻具有一定的毒性,并可以直接作用在腫瘤的微血管,影響腫瘤的正常供血,從而導致腫瘤壞死。因此,停止腫瘤組織供血是治療惡性腫瘤的又一新思路。
科學家們為了戰勝惡性腫瘤,并對單克隆抗體技術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通過利用一種僅能和癌細胞特異的表面抗原進行結合的單克隆抗體,同時把它和抗癌藥物分子相結合,從而產生一種對正常細胞無害,但是對特定的癌細胞卻具有一定攻擊性的理想抗癌藥物[4]。
目前,我國的腫瘤基礎研究已和國外的差距明顯縮短,針對我國現在的經濟實力來講,很難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目前最關鍵的是盡快把基礎研究的成果應用到臨床中去。過去我國治療惡性腫瘤的方法絕大多數都是在國外直接引進已經比較成熟的臨床經驗,并沒有把我國所取得的腫瘤基礎研究成果應用在臨床上。為了克服這一難題,需要醫療工作者共同努力,首先是加強基礎和臨床間的聯系,相互交流經驗;對臨床醫師來講,應重視基礎研究,同時積極的學習相關基礎知識?,F在惡性腫瘤的基礎研究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癌癥最終將會被人類所戰勝。
[1] 陳昕,鄧洪梅,何麗佳,等.腫瘤相關生物節律基礎研究進展[J].醫藥論壇雜志,2006,27(01):86-89.
[2] 來茂德.腫瘤臨床基礎研究的重點和方向[J].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2002,31(04):227-230.
[3] 湯釗猷.促進基礎研究與臨床腫瘤學的結合[J].上海醫學, 1999(01):5-8.
[4] 李連弟,張思維,魯鳳珠,等.中國惡性腫瘤死亡譜及分類構成特征研究[J].中華腫瘤雜志,1997,19(05):323-328.
R73
B
1673-5846(2013)02-0293-02
廣東醫學院中美聯合腫瘤研究所,廣東東莞 52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