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曲海 陳敏東 王思榮
食管癌術后呼吸衰竭的臨床治療分析
陳曲海 陳敏東 王思榮
目的探討食管癌術后并發呼吸衰竭(RF)的臨床治療體會。方法對2003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45例食管癌術后并發RF患者的臨床資料行回顧性分析,總結此癥的誘發因素及診治體會。結果本組45例患者行食管癌相關術式后并發RF,合并肺部感染36例,心律失常10例,心衰5例,RF發生時間為術后36h~8d,平均(3.5 ±2.1)d;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36h~24d,平均(5.7±3.3)d;搶救成功42例(93.3%),死亡3例(6.7%)。結論明確食管癌術后并發RF的誘因,術前做好積極防治措施,術后一旦發生積極搶救,對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
食管癌;呼吸衰竭;并發癥
因食管癌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手術操作需在腹腔和胸腔進行,待消化道重建后,結腸或胃占據部分胸腔,噴門切除術后,吻合口位置較高,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從而影響呼吸功能,容易引發肺部并發癥[1],其中呼吸衰竭(RF)是最常見的術后嚴重并發癥,是導致食管癌患者圍術期死亡的重要原因。RF的誘因很多[2],如何預防、減少食管癌術后RF發生,改善患者預后,是外科臨床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本文回顧了2003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45例食管癌術后并發RF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了此癥的誘發因素及診治體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45例食管癌術后并發RF患者,均符合RF診斷標準[3]:在靜息條件下,患者呼吸室內空氣時,動脈血氧分壓(PaO2)<60mmHg,二氧化碳分壓(PaCO2)>50mmHg,并出現明顯煩躁、胸悶、呼吸淺快的臨床癥狀,排除心內分流情況。其中男33例,女12例;年齡44~78歲,平均(68.4±5.7)歲;體質指數(BMI)19.4~29.7kg/m2,平均(25.1±3.9)kg/m2;鱗狀細胞癌39例,腺癌6例;食管病變部位:上段3例,中段31例,下段11例;病變長度1.5~9cm,平均(6.2±3.1)cm;有呼吸道疾病史17例,心腦血管疾病史13例,其它如肝硬化、糖尿病史3例。
1.2 方法
1.2.1 術前肺功能檢查術前行常規肺通氣功能及動脈血氣分析,肺通氣功能分級以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自主通氣量最大值(MVV)等指標評估:正常:FEV1%>71%,MVV%>81%;輕度障礙:FEV1%為61%~71%,MVV%為71%~81%,且FEV1>1.8L;中度障礙:FEV1%為41%~61%,MVV%為51%~71%,且FEV1為1.0~1.8L;重度障礙:FEV1%<41%,MVV%<51%,且FEV1為0.8~1.0L。本組45例患者中,術前呼吸功能正常12例(26.7%),輕度障礙9例(20.0%),中度障礙19例(42.2%),重度障礙5例(11.1%)。
1.2.2 手術方法手術在全麻氣管插管及靜脈復合麻醉下進行,采用吻合器吻合,本組45例患者中,6例(13.3%)經上腹正中、右胸、左頸三切口行大部分食管切除術及食管胃左頸吻合術;11例(24.4%)經左胸、左頸兩切口行大部分食管切除術及食管胃左頸吻合術;21例(46.7%)經左胸切口行大部分食管切除術及食管胃弓上吻合術;7例(15.6%)經左胸切口行大部分食管切除術及食管胃弓下吻合術。
1.2.3 RF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病況分別予以經口氣管插管14例(31.1%)或經鼻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31例(68.9%),采用呼吸機輔助通氣,插管或切開時間:術后第3天11例(24.4%),第4~5天24例(53.3%),第6~7天6例(13.3%),≥7天4例(8.9%);有效抗感染治療,靜脈給予祛痰藥物,霧化吸入,并積極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控制補液量,適當給予膠體藥、利尿藥。
本組45例患者行食管癌相關術式后,24例(53.3%)出現與手術相關的并發癥,其中吻合口瘺8例,胸腔積液積氣7例,肺不張4例,乳糜胸3例,殘胃瘺2例。45例(100%)均并發RF,合并肺部感染36例,心律失常10例,心衰5例;RF發生時間為術后36h~8d,平均(3.5±2.1)d;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36h~24d,平均(5.7±3.3)d;搶救成功42例(93.3%),死亡3例(6.7%)。
據報道[4],超過70%接受食管手術的患者為老年人,隨著人口老齡化,此比例有上升趨勢。肺部并發癥是食管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也是圍術期死亡的重要原因。RF多發生于食管癌術后48~72h,本組發生在術后36h~8d,平均(3.5±2.1)d,臨床表現以胸悶氣促、血壓高、脈搏快、煩躁不安、心率紊亂及聽診有喘(痰)鳴音等為主,X線胸片可見肺紋理增粗、片狀陰影,胸胃膨脹。
本組研究發現,多數RF患者術前已有呼吸功能不全的表現,術后情況加劇,其誘因主要有:①患者基本素質,食管癌患者以男性、高齡者多見,且多有長期吸煙史,有不同程度心肺基礎病,導致肺功能退行性改變,儲備能力下降,肺泡順應性下降,手術耐受力差,術后不易恢復,容易出現各類并發癥;②術前合并肺部疾病,致肺的儲備能力下降,術前放療,致肺損傷;③手術損傷或術后疼痛的影響,通常食管癌相關術式時間長,游離食管過程中必會造成程度不同的肺損傷,加之全麻氣管插管刺激,及術后胸腔胃對肺產生壓迫,限制肺膨脹,隨手術時間延長而加劇;④術后其它并發癥,如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肺不張、胸腔積液、吻合口瘺等,致肺膨脹受限,肺容量減少;⑤術后補液量不合理或滴速過快,胸管引流不暢,均可致肺水腫,從而誘發RF[5]。
食管癌術后并發的RF,病況危重,死亡率高,需及時搶救治療,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充分給氧為主要手段。呼吸道感染、分泌物潴留是引發呼吸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首先需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采用呼吸機正壓通氣,以防氣管閉塞情況發生,必要時需果斷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使功能殘氣量增加,阻止肺泡塌陷。而缺氧可加劇多器官功能障礙,導致機體內環境不穩定,酸堿平衡失調,形成惡性循環,故需采用吸氧和自行咳痰,若效果不佳,立即改用面罩給氧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同時增加氧濃度,并行氣管鏡吸痰,若血氣分析結果無改善,需及早氣管插管,對痰多而黏稠和咳痰無力的患者主張及早氣管切開,當上述方法仍無法緩解機體缺氧,需立即改行呼吸機機械通氣,以輔助呼吸。本組2例患者因術后插管和機械通氣不及時而死亡。另外由食管癌術后相關并發癥繼發的RF,單純機械通氣治療很難緩解,本組吸入性肺炎1例患者因術后嚴重并發癥未能控制而死亡,故需以控制胸部并發癥為治療重點,如液氣胸、乳糜胸、胸胃瘺、胸胃擴張等,控制胸部并發癥,RF的治愈率才能提高。
綜上所述,明確食管癌術后并發RF的誘因,術前做好積極防治措施,術后一旦發生積極搶救,對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
[1] 成曉明,張治林,劉群英.食管癌術后并發急性呼吸衰竭臨床分析[J].山東醫藥,2008,48(45):55-56.
[2] 陳萬生,劉艷慧,南茹,等.食管癌術后的呼吸功能[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7,23(5):317-319.
[3] 杜賈軍,彭忠民.胸外科并發癥學[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3:210.
[4] 王勇,馬海濤.食管癌術后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探討及防治[J].航空航天醫藥,2008,19(3):173-174.
[5] 霍前倫,王興邦,黃和平.食管癌術后急性呼吸衰竭的預防和治療[J].浙江臨床醫學,2007,9(8):1059.
R735.1
A
1673-5846(2013)02-0303-02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東廣州 510180
陳曲海(1967.5-),男,漢族,廣東揭陽人,1992年畢業于中山醫科大學醫學系,學士學位,現就職于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胸外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普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