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艷珍
老年臥床并發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
莫艷珍
目的探討老年臥床患者并發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護理體會。方法摘取2009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治療的老年臥床并發深靜脈血栓患者30例進行觀察,采取抗凝、溶栓等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同時,還要對患者實行用藥護理、病情觀察、心理護理、健康干預等一系列的護理,觀察其效果。結果經過護理干預治療,24例患者在護理后的10~15d內痊愈,6例患者癥狀明顯好轉,無一例患者出現肺栓塞的現象,與護理干預前對比,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有所提高,護理干預前,患者的滿意度為80.0%,護理干預后,提升為93.3%,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深靜脈血栓的治療效果,還能有效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推廣。
老年臥床患者;深靜脈血栓;臨床護理體會
深靜脈血栓(DTV)是患者靜脈血管內的血液出現凝固,導致患者血管出現阻塞的一種疾病,多發于患者下肢。在制動狀態下,血栓較容易形成,特別是骨科大手術。導致患者出現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原因是靜脈壁損傷、血流緩慢及高凝狀態等三大影響因素?;颊哐褐行纬裳ê?,只有少數血栓能夠自行消融,大部分會一直擴散直至擴散到患者整個肢體的深靜脈主干中,如不及時診斷,針對血栓的形成做出應對措施處理,就會形成血栓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嚴重者還會導致并發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本文對我院治療的30例老年臥床并發深靜脈血栓患者進行臨床觀察,在采取藥物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取得良好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摘取2009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治療的老年臥床并發深靜脈血栓患者30例進行觀察,男女各15例,年齡為70~85歲,平均76.5歲。其中,有20例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在左下肢,10例患者發生在右下肢,患者病程為9~15d。其臨床主要表現為下肢疼痛、水腫,皮膚出現局部青紫、瘀血,并且皮膚表面溫度升高,淺靜脈曲張。對所有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均確診為深靜脈血栓。實驗室檢查:18例為高凝患者,6例為糖尿病患者,12例為腦梗死后遺癥患者,6例為肺心病患者,3例為腦出血患者,3例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1.2 治療方法在對患者原有疾病治療的基礎上,采取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其它藥物治療,同時對患者實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
1.2.1 溶栓治療采用250ml的生理鹽水或250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加上40萬U的尿激酶進行靜脈滴注,在30min內滴完,每天滴注一次,7~10d為一個療程。
1.2.2 抗血小板聚集治療采取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上10~20ml的復方丹參進行靜脈輸注,每天輸注一次,一個療程為10天。
1.2.3 抗凝血治療經過溶栓治療后,患者癥狀出現顯著改善后,給予華法林服用,第1天服用的劑量為7.5mg,第2天服用的劑量為5mg,第3天服用的劑量為2.5mg,后一直維持每次2.5mg的量服用,直到患者的癥狀完全消失,一般連續服藥1~3個月,方可停止用藥,避免出現復發現象。
1.2.4 其他治療給予患者100mg阿司匹林進行服用,每天服用一次,可長期服用此藥,控制病情。
1.3 護理方法
1.3.1 心理護理干預在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充分的心理護理,多關心患者,與患者多交流,向其講述手術的相關情況及配合方法,同時,還要根據患者的不同文化水平及理解水平,安慰疏導患者,使患者能夠放心,舒緩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保持最佳狀態配合治療[2]。
1.3.2 健康指導干預向患者講述深靜脈血栓的相關疾病知識,將疾病的形成、預防、危險因素及相關注意事項進行詳細的解釋,叮囑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進行適當的活動以及控制體重,保持良好的心態,促進疾病的康復。
1.3.3 急性期護理干預第一,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以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進行詳細觀察。如患者出現突發性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下降、窒息感、心率加快、胸悶等不良反應時,醫生應考慮患者是否出現肺栓塞,并將患者平臥于床上,避免患者咳嗽、深呼吸或劇烈翻動等活動,立即開始搶救,及時對患者進行高流量吸氧[3]。第二,用藥護理干預。對患者的小腿下段淺靜脈或足背靜脈進行皮下穿刺[4],采取頭皮針進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將止血帶扎在患者穿刺點的上方10cm處,保證更多的藥物輸入患者的深靜脈,每隔20min將患者的止血帶松開,注意避免在同一靜脈的同一部位重復進行穿刺,保護好患者的血管。用藥治療期間,要對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肝腎功能定期進行檢查,監測患者血管中血栓形成部位的肢體周徑,并且對患者遠端的皮膚色澤、溫度、動脈搏動情況及肢體疼痛程度變化進行詳細的觀察;在使用尿激酶進行治療期間,醫生要每天對患者的凝血酶時間、原時間、纖維蛋白原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等各項指標進行實時監測,密切關注患者有無出血癥狀以及生命體征,尤其要對患者無意識顱內出血跡象進行詳細觀察,一旦出現此狀況,要立即做出應急處理措施。第三,一般護理干預。注意患者的保暖工作,將病房室溫保持在25℃左右,保證病房的清潔與安靜;指導患者多攝取高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蔬果等,多喝水,戒煙酒。第四,體位護理干預。要保證患者臥床休息一至兩周,臥床的同時,將患者的患肢抬高超過心臟水平20~30cm。同時,膝關節微屈成15度角,避免關節過度伸展[5-7]。
1.3.4 恢復期護理干預對老年臥床患者,可以在專人的陪伴下進行輕度活動,但活動時間不宜過長,每次進行活動的時間維持在20~30min,避免出現久站及過度勞累等現象;對于無法下床進行活動的患者,醫護人員要鼓勵患者自行進行咳嗽以及深呼吸等動作,同時,還要協助患者進行四肢的伸展??梢圆捎妹⑾酢⒋簏S對患者進行外敷,促進患者血液循環,減輕患肢腫脹現象。
1.4 統計學處理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藥物治療與護理干預后,對所有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仔細觀察患者血管栓塞的情況以及對患者的局部體征進行詳細觀察;24例患者治愈,6例患者好轉,無一例患者出現肺栓塞并發癥,療效顯著。通過對患者開展針對性護理,患者的自理能力、對疾病的相關知識認知率以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都有所提高,護理干預前,各項指標分別為:63.3%、66.7%、80.0%;護理干預后,各項指標分別為83.3%、90.0%、93.3%。兩組患者的各項數據相比較,存在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的年齡增長、長期臥床、肥胖、凝血機制異常、淺靜脈曲張、肺心病及糖尿病等各項因素都會增加其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本文研究對象均為老年臥床患者,由于患者年齡較高,并且還伴有系統以及器官出現生理性退變或病變,再加上患者的血液長期處于高凝狀態及長期輸液,導致靜脈壁出現損傷,增加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通過對本文30例老年臥床并發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觀察分析,可以看出,老年長期臥床患者一定要加強基礎護理,醫護人員在幫助患者翻轉及拍背時,要叮囑患者在床上自行伸展四肢,多做踝關節前屈等活動,有利于患者早日下床;對于疑似并發深靜脈血栓的患者,要及時進行診斷,盡早治療[8-10]。通過對患者進行溶栓以及抗凝藥物治療,再加上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有利于治療與康復,并且還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度以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推廣。
[1] 葉碧云,潘小華,林影.腦卒中并發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4,13(04):239-240.
[2] 鈄國英,鐘愛武,陳玉葉,等.意識障礙患者并發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上海護理,2006,16(02):30-31.
[3] 黃紅健.下肢深靜脈栓塞的預防和護理[J].護理學雜志(綜合版),2002(05):399-401.
[4] 張琳,白燕.惡性腫瘤患者合并深靜脈血栓的護理觀察[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5,10(06):655-656.
[5] 王錦玲,趙志鋒,董莘,等.護理相關因素對CT增強肺動脈造影診斷亞段肺動脈栓塞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5,11(01):125-126.
[6] 王磊.當歸四逆湯預防下肢創傷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及其相關因素的臨床研究[D].新疆醫科大學,2006.
[7] 陳柏楠.深靜脈血栓形成血管張力因素與中醫辨證分型的關系[J].中醫雜志,2002,43(2):135-136.
[8] 劉亞文,王玲玉,茹玉.婦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栓塞病人的護理[J].護理研究(下半月),2005,19(03):519-520.
[9] 徐玉斕,陳平平,袁紅娣.肺血栓栓塞癥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策略[J].護士進修雜志,2004,21(10):115-116.
[10] 李黎,莊舜玖,戚韶紅,等.尿激酶治療老年急性下肢靜脈血栓形成12例[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00,3(02):318-319.
R473.5
A
1673-5846(2013)02-0334-03
桂平市人民醫院,廣西貴港 53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