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相新
絨癌誤診為胎盤殘留1例教訓分析
華相新
目的觀察分析絨癌誤診為胎盤殘留的案例,總結其經驗教訓及臨床意義。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2月收治的1例絨癌誤診為胎盤殘留的病例,對其臨床診斷及處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給予行子宮全切術,術后將切下子宮送病理檢查,報告顯示為子宮絨毛膜上皮癌,查血β-HCG水平為6.1ug/ml,術后一周給予5-氟尿嘧啶聯合更生霉素靜脈化療1個療程,住院16d,出院后失訪。結論針對晚期產后出血的患者,應高度警惕存在滋養細胞腫瘤的可能,應常規做相關細致檢查,以免誤診誤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絨癌;誤診;胎盤殘留;產后出血
絨癌屬于一種由胚胎滋養細胞發生惡變形成的腫瘤,大部分的患者是繼發于正常或者不正常的妊娠后,以育齡婦女為高發。絨癌在臨床上并不鮮見,但產后絨癌的發生率就較低,容易被臨床初診中所忽略或未能加以警惕,導致誤診誤治的發生,帶來嚴重的后果[1]。本文通過觀察分析絨癌誤診為胎盤殘留的案例,總結其經驗教訓及臨床意義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2月收治的1例絨癌誤診為胎盤殘留的病例,對其臨床診斷及處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年齡為28歲,孕次為2次,過去無生產史,2年前曾有1次人工流產史,本次因足月妊娠在當地鄉鎮醫院分娩一男嬰,孕期及產時情況不詳,自訴于產后21d,突然陰道大量流血,后入院就診。入院后查體:體溫為36.2℃,脈搏為100次∕min,呼吸頻率為21次/min,血壓為100/60mmHg,患者入院時為神志清醒,面色萎黃,心肺查體未發現異常,腹平坦,軟,肝脾肋下未觸及,腹部無壓痛、反跳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觸宮底于恥上11cm,有壓痛。婦科檢查:外陰經產型,陰道內見少量暗紅色血液,宮頸松軟,邊緣完整,宮體約如80天孕大,雙側附件區未捫及明顯異常,經處理后病情穩定出院。在出院1周時再次出現陰道大量流血,后返院復診,經抗感染、宮縮劑等治療均無效,給予再次清宮,期間探宮底不清,出血量多。
1.2 處理方法經入院檢查后初診為晚期產后出血,有胎盤胎膜殘留;立即給予輸液,靜脈滴注縮宮素后行清宮術,可見清出宮腔內容物似破碎胎盤組織,但未將其送病理檢查,然后經抗炎、抗貧血等治療6d出院。再次入院后,經臨床診斷考慮為子宮穿孔,即刻行剖腹探查術,術中可見子宮如3個月妊娠大,宮體軟呈紫色,表面光滑,宮底右側見-直徑約0.2㎝穿孔,并有活動性出血,因組織脆,止血修補困難,考慮子宮胎盤卒中,給予行子宮全切術,并將切下子宮送病理檢查。
給予行子宮全切術,術后將切下子宮送病理檢查,報告顯示為子宮絨毛膜上皮癌,查血β-HCG水平為6.1ug/ml,術后一周給予5-氟尿嘧啶聯合更生霉素靜脈化療1個療程,住院16d,出院后失訪。
絨癌是一種高度惡性的滋養細胞腫瘤,絕大多數繼發于足月妊娠或葡萄胎流產后,臨床表現為流產或足月產后陰道不規則出血、子宮復舊不全或不均勻增大,結合血、尿HCG不下降診斷并不困難。通過回顧性分析本文中病例資料,現總結其誤診教訓詳細如下:本例患者為足月妊娠分娩后突然大量流血,多考慮與宮腔內殘留、子宮復舊不良等因素導致的晚期產后出血有關,故首診醫生主觀臆斷,在其產后初次入院時,我院首先考慮為胎盤殘留,思路狹窄,給予行子宮診刮術,清出宮腔內容物似破碎胎盤組織,但未及時考慮到滋養細胞腫瘤無法排除可能性的情況下,未將刮出的宮腔內殘留組織送病理檢查及血、尿HCG檢測,以致于未能早期將絨癌診斷出,誤診誤治,最終造成患者在出院后再次出現陰道大量流血,再次入院后必須行子宮切除,實屬遺憾。
經回顧上述診療過程,總結出臨床經驗如下:①必須重視對血β-HCG水平的監測,臨床實踐表明,絨癌的診斷中,血β-HCG水平值的高低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參考價值,一般認為對于血β-HCG水平檢測不應采取半定量的方式進行;②對于產后出血患者,初診為胎盤殘留后,行診刮前應進行全面的B超檢查,以免遺漏重要的診斷信息;③需要在臨床診治中,針對此類癥狀的患者,提高絨癌的警惕性,尤其在產后30天內,臨床容易誤診為胎盤胎膜殘留導致產后出血,往往就直接認為行清宮術即可解決,且忽視清宮后再次復查B超、血β-HCG水平及留取清宮組織送病檢;足月分娩后的40~50天內,臨床上極易誤診成產后子宮復舊不良引起的產后出血,往往單純采取抗感染、縮宮素等常規治療,未能及時警惕并排除絨癌的可能性;④針對絨癌的相關認識不足,醫務人員應加強此方面的知識學習并提高,需要認識到絕大多數的絨癌發生皆和妊娠有關,繼發于葡萄胎約在20~50%,繼發于流產占30%左右,繼發于足月分娩相對較低,在20~30%,而未婚女性及絕經后婦女發生率相對較低,其病灶通常在子宮體,早期可通過血行轉移到陰道、肺、腦等組織中,多數患者會由于轉移灶的臨床癥狀就診,也有患者如本案例中僅表現為產后出血,無其它特殊臨床表現[2]。⑤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臨床處理中,不可由于患者無生育要求,就輕易采取子宮切除術,應充分結合患者的病史、各項檢查結果進行綜合性分析,經鑒別診斷后合理的選擇最佳治療方案。因此,針對流產和足月產后陰道流血的患者,應先對其血β-HCG水平進行動態觀察,詳細對其病史進行詢問和分析,早期排除滋養細胞腫瘤的可能性;并注意在采取診斷性刮宮前應先采取B超檢查,盡可能防止誤診發生,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合理并正確選擇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針對晚期產后出血的患者,應高度警惕存在滋養細胞腫瘤的可能,應常規做相關細致檢查,包括動態觀察血中β-HCG水平進行滋養細胞腫瘤可能性的排除,并在行診斷性刮宮前先采取全面的B超檢查,結合患者的病史進行綜合性分析,以免誤診誤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張裕芬.產后絨癌1例診治教訓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 2008,24(8):508-509.
[2] 王月秋.絨癌誤診5例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09,21(22):2879-2880.
R761
A
1673-5846(2013)02-0468-02
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婦幼保健院,山東泰安 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