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淑
亞低溫治療常見并發癥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干預
鄧永淑
亞低溫;并發癥;護理干預
亞低溫治療在臨床上又稱冬眠療法或人工冬眠。現臨床上適用于重癥腦挫傷而循環功能代償良好者、高熱、丘腦下部或腦干損傷者,以及嚴重腦水腫導致顱內壓居高不降者和復蘇后的患者。但亞低溫對抗體免疫有抑制作用,易發生呼吸,循環等多系統的并發癥,因此護理成為至關重要的一環。
1.1 心血管并發癥亞低溫治療可減慢心率,患者體溫<34℃時可引起反射性冠狀動脈收縮而導致房室傳導阻滯[1]。嚴重時出現心律失常、房顫、室顫,影響重要臟器血液供給。在復溫過程中隨著體溫升高血管擴張,回心血量隨之減少,可以因血容量下降導致休克。另外由于配合使用的冬眠合劑中的氯丙嗪的藥理作用作用,還可導致體位性低血壓。
1.2 呼吸道并發癥亞低溫可以減慢呼吸頻率,氣體交換能力降低,引起潮氣量不足。低溫及冬眠藥物、中樞鎮靜劑的使用使呼吸受到抑制,導致呼吸肌麻痹,咳嗽無力。配合 使用的冬眠合劑中的氯丙嗪有明顯的抗組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變粘稠而影響呼吸道的通暢。低溫狀態患者免疫功能明顯受抑制,容易并發呼吸系統的感染。
1.3 消化系統并發癥低溫狀態出現凝血功能紊亂,有潛在出血的危險;另外疾病原因可導致胃腸道應急性改變,導致消化道出血。如患者出現腹脹、頻繁呃逆、嘔吐等癥狀或皮膚黏膜蒼白等貧血項應考慮有消化道出血[2]。冬眠藥物抑制神經系統,使腸蠕動減慢,腸內氣體不易排出,可導致腹脹。
1.4 電解質紊亂患者體溫的改變對電解質尤其鉀離子的影響較大,低溫期間可能導致低血鉀,如果復溫速度過快,又有可能導致高血鉀。
1.5 其他如冬眠藥物對血管刺激性比較大,易引起靜脈炎。低溫治療時皮膚和肌肉血管呈收縮狀態,皮膚抵抗力下降,血液循環減慢,易導致褥瘡,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由于溫度控制不當還可導致凍傷,寒顫等并發癥。研究還發現腦低溫容易發生應急性高血糖[3]。
2.1 加強基礎護理
2.1.1 口腔護理對亞低溫治療患者口腔護理應每日2~3次,根據口腔pH值選用清洗液,一般pH≥7采用2%~3%的硼酸液,pH<7選用2%碳酸氫鈉液,口插管患者每日更換牙墊1~2次[4]。
2.1.2 臥位病人最好平臥,使用氣墊床,并勤翻身、拍背,但避免讓患者坐位或劇烈翻動,以免因循環不穩導致體位性低血壓。
2.1.3 嚴格無菌操作保持靜脈輸液、吸氧管等管道的通暢,采用靜脈留置針。注意各種引流管、深靜脈置管的護理及管理。
2.1.4 加強皮膚觀察如皮膚顏色蒼白甚至出現花斑說明末梢循環不良,應注意保暖。做好皮膚護理,每2h翻身1次,保護好骶尾部、足部等壓瘡易發部位,盡可能時使用氣墊床。防止壓瘡及凍傷的發生。
2.1.5 定期監測凝血功能亞低溫狀態血流相對緩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定時進行凝血功能測定,防止發生凝血功能障礙。
2.1.6 營養以腸外營養為主,最初6h營養液滴注速度為30ml/h,以后喂養速度可增加到40~50ml/h,營養液溫度要適宜,保證在39℃~40℃之間,避免造成腹脹、腹瀉、反流等不良反應。喂養過程中要觀察胃液的顏色、性狀及酸堿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予相應處理。一但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要積極止血,冰鹽水喂管等護理。患者若出現腹脹,應使用肛管排氣,按摩腹部協助排氣,按摩時要順腸蠕動方向從右向左,從上向下按摩。
2.1.7 留置導尿,觀察降溫當時的出入液體量,估計降溫時出汗量及尿量并記錄,必要時觀察24h尿量,并注意尿比重及顏色。
2.2 降溫護理與復溫的護理治療過程中,應逐步降溫,以每小時下降0.1℃為宜,禁止降溫速度過快。同時選擇適宜的治療溫度,避免溫度過低發生凍傷、寒戰、心律失常甚至導致室顫而死亡,同時又要防止因降溫不足達不到所需要的治療效果。復溫速度也不宜過快,以平均4h升高1℃的速度復溫,整個過程不小于12小時。復溫時先撤除物理降溫,使體溫逐漸恢復,同時減少冬眠合劑用量,體溫恢復后停用冬眠合劑。治療期間24小時持續監測患者肛溫,并每小時記錄一次,使溫度控制在32~35度之間。
2.3 呼吸道的護理
2.3.1 密切觀察患者呼吸頻率和節律的變化,監測其經皮血氧飽和度,必要時做血氣分析。根據患者氧合情況選擇合適的給氧方式。如出現呼吸頻率減慢,節律改變甚至出現點頭呼吸,應立即停用冬眠藥物,并給予呼吸中樞興奮劑,必要時行機械通氣。
2.3.2 不可過分刺激氣管,防止迷走神經興奮而引起氣管痙攣,保持氣道的通暢和濕潤。吸痰后聽診肺部,評價吸痰效果。遵醫囑進行痰培養,藥敏試驗,調整抗生素。
2.3.3 使用人工氣道的患者,易發生墜積性肺炎。應重視人工氣道的濕化,定期叩背,促進排痰,防止肺部感染及痰栓塞形成。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時,應及時霧化吸入沐舒坦等化痰藥物。痰痂形成應加強濕化措施,如增加氣道內生理鹽水滴入次數和量。可用人工鼻持續濕化、呼吸機加溫濕化器濕化,以及氣管內直接滴注濕化相結合,至少每1~2h吸痰1次,吸痰應與翻身、拍背相結合,以增加排痰的效果。
2.4 加強生命體征的監測 剛開始亞低溫治療時要每0.5h測量并記錄體溫1次,體溫穩定后改為每1h測量并記錄1次。每30min觀察瞳孔1次。床旁心電監護儀持續監測HR、R、BP、SaO2的變化,每30min 測血壓1次,并做好記錄。要使心率,平均動脈壓都維持在一個安全的水平,并保持患者肢端溫暖,面色紅潤,氧合正常范圍。
亞低溫治療能顯著減輕腦組織的病理損害,降低腦氧耗量,保護血腦屏障功能,減輕腦水腫,從而明顯改善預后,在臨床工作中已經得到廣泛使用。正確選擇適應征,有效使用降溫儀,合理預設肛溫、水溫參數,治療中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對并發癥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可以使其出現并發癥的幾率大大降低,對患者的盡快康復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
[1] 趙素平.亞低溫治療重型顱腦損傷60例臨床觀察及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2007,14(12):1634-1635.
[2] 李蘭翠,王曉玲,王士民.亞低溫治療大面積腦梗死并發癥15例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7,13(1).
[3]RomanGa,lIvanCundrle,IvetaZimova.lMildhypothermiatherapyfor patientswithseverebraininjury[J].ClinicalNeurologyandNeurosurgery, 2002,104:318-321.
[4] 張秀州,李文華,劉雪平.亞低溫腦保護的臨床應用進展[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4,12(5):387.
R286
B
1673-5846(2013)02-0523-02
湖北省松滋市人民醫院,湖北省松滋市 43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