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宇
對頸椎病的粗淺認識
王光宇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但近幾年來該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飲食結構的變化,發病的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頸椎病中醫屬于骨痹范疇。如《癥因脈治?痹癥論》所云:“痹者閉也,經絡閉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疼,或凝結關節,或重著難移,手足偏廢,故名曰痹。”《三因極—病癥方論?敘痹論》曰:“夫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大抵痹之為病,寒多則痛,風多則行,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內則不仁,在皮則寒。”《素問?逆調論》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痙強項,皆屬于濕。”《內經?痹論篇》曰:“寒氣盛者為痛痹,濕氣盛者為著痹。”《古今醫鑒》曰:“因濕臂痛,因痰飲流入四肢”,《諸病源候論》曰:“邪客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也。”
頸椎病
頸椎病主要是由于長期屈頸和頸部活動體位不當及外傷而誘發,究其病因是風寒濕痹著、肝腎內虧,慢性勞損,氣血失和或寒邪郁而化熱成痰熱瘀結于頸項脈絡,經氣運行不利而致本病。如《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著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外感風寒濕邪痹者筋骨絡脈,致筋骨受損,絡脈瘀阻,臨床表現為畏寒、怕冷、頭痛,遇風尤甚,頸項僵直或疼痛,肩背部酸痛,陰雨天加重,而病程纏綿,則與《素問?痹論》“其入藏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相符合。另外,跌撲損傷也可致頸椎病,運動損傷、交通事故等,均會導致頸椎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如外傷后失治,或者出現誤治,會加重病情。頸椎病的起病還可能因內傷以及過度勞累,久立傷骨,不良的站坐姿勢,以及鍛煉中出現的慢性內部性損傷,均會導致氣血凝滯,并致使腎氣空虛而出現頸椎病。
大多數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高而出現頸椎部位不適癥狀,出現頸椎部位較僵硬、頸肩不適,酸脹感,有的(壓迫脊髓神經則出現下肢麻木等),有的平時無任何癥狀,偶爾屈頸時間過久,嗜酒后伏案時間長或仰臥看書等不良生活習慣均可引起該病。特別是外傷,臨床較為嚴重易導致頸椎體失穩,并引起椎體移位及頸椎的屈度改變,造成椎管失狀徑減小,椎管狹窄,而出現脊髓型頸椎病的癥狀,還有壓迫基底動脈,可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癥狀,如眩暈復視,視野缺損,眼球震顫和供給失調等。另有部分頸椎病患者臨床表現為交感神經型,主要癥狀有頭暈、頭痛、咽部阻塞感、胸悶以及心律不齊等癥狀。另外,臨床上還有以心臟方面主訴及心電圖改變為主的,先從肩部、咳嗽,打噴嚏時癥狀為主這是頸心綜合癥,往往被誤診為冠心病,需加以鑒別。
標本兼治,針藥同用,理療兼施,所以在臨床上本人首先采用中藥治療,其次還可用針灸治療,如果療效無明顯好轉,亦可同時采用針刀對頸椎部位進行松解卡壓癥狀,可迅速改善其癥狀,臨床效果比較理想的針灸治療方法主要取陽陵泉、腕骨以及頸夾脊穴作為主要的針灸穴位,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適當配合針灸其他相關穴位。還可以通過離子藥物導入、牽引、磁療、藥物敷貼等方法,經過綜合治療后可迅速改善臨床癥狀,起到整體調整配合,最終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中藥治療,以葛根湯加減治之,葛根湯原本是治療太陽傷寒兼太陽經氣不舒癥的,這里是取其太陽經氣不舒之意,異病同方之功。如《傷寒論》第31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根據臨床多年治療頸椎病經驗,在辨病施藥的基礎上,可以靈活,合理、適量地使用蟲類藥,這是病情發生逆轉的重要措施。另外,中藥外治方法一般應用中癥狀相對較輕的患者,可采用熱敷、熱浴以及熏洗等治療方法,并堅持使用,對緩解癥狀效果顯著。
風寒濕邪深入骨胳筋脈,筋骨受損,絡瘀久滯,非草木之類藥物難以獲效。葉天士曾說“蟲類藥物“飛者升,走著降,靈動迅速,追拔沉混氣血之邪”,以使“血無凝著,氣可宜通。”強調蟲類藥能深入筋骨絡脈,有攻剔痼結瘀痰之功效。如水蛭、土蟲二者皆味咸,功善破血逐瘀,土蟲還有續筋接骨作用,可改善頸椎病筋骨受損,脈絡瘀阻的病理變化,地龍、僵蠶、全蟲、蜈蚣,烏蛇等性能走竄,長于搜風邪,透關節通經絡而止痛,正因為如此本人在治療該患者時常用一、二味蟲類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總之,頸椎病是中老年的常見病,是人體營衛氣血,臟腑經絡功能失調的結果,頸項即為腦髓之門戶,除手厥陰心包經和帶脈外,幾乎所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都由此通過。因此該處經絡分布的密度最高是聯系全身臟腑的一個樞紐,此外還占風寒濕邪,肝腎虧虛,慢性勞損,外傷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所以我們提倡未病生活提前預防,解除患者的痛苦才是醫者的最終目的。
[1] 徐德永,孫錫和.頸椎病發生的解剖學和生物力學基礎[J]臨床放射學雜志,1997(02).
R794
B
1673-5846(2013)02-0583-02
吉林省長嶺縣中醫院,吉林松原 13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