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元 (江蘇省如皋市司法局)
破解農村普法工作難題的幾點思考
■石玉元 (江蘇省如皋市司法局)
繼“五五”普法規劃首次把農民作為普法的重點對象后,“六五”普法規劃繼續要求將農民作為普法的重點對象,由此可見黨中央、國務院對強化農民法制宣傳教育的高度重視。農村普法教育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決定了我們在組織實施農村法制宣傳教育時,必須與時俱進從根本上改變以往“內容的同一性,方法的唯一性,時間的統一性,隊伍的單一性”的做法,堅持以人為本,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用創新的理念,努力探索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新機制、新方法、新途徑,切實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
做好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努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六五”普法規劃賦予的主要工作任務。從“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經過20多年的持續普法教育,廣大農民法律知識貧乏、法制觀念淡薄的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變,農民的法律意識有了較大提高。在農村,有事找法律、出事靠法律已漸成習慣。農村基層干部依法行政、依法辦事、依法管理農村各項社會事務的意識明顯增強,能力普遍提高,“四民主、兩公開”在農村普遍推開,“民主法治村 (社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是,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普法工作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當前農村普法隊伍建設邊緣化,生產經營活動的分散化,法律需求的層次化,普法形式的簡單化,普法經費保障的彈性化等農村普法難題的存在,使得農民的法律知識、法制觀念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仍然有著較大的距離,如何破解農村普法工作的各種難題,推動農村普法工作健康深入地開展,是實施“六五”普法規劃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做好農村普法工作,筆者認為應在做到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以人為本,服務農民;堅持廣泛參與、形成合力;堅持與時俱進,求實創新;堅持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的基礎上,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農村普法隊伍建設上要注重社會性,形成“多網點”。農村普法是一項長期的社會系統工程,點多面廣,工作量大,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為此要確保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落到實處,不但要充分發揮農村黨團組織、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調解組織和廣大基層干部、法律服務工作者的主力軍作用,培養大量的農村普法骨干和“法律明白人”,同時,還要整合社會各界的力量,形成農村普法的網絡化、社會化,由普法主管部門牽頭構建社會“大普法”的工作格局。為此要進一步積極推廣和大力實施農村普法“百、千、萬”工程,在農村地區開展“法律人在行動”活動,組織司法和行政執法人員、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和普法志愿者深入農村,開展結對幫扶,送法到千家萬戶。大力開展政府主導、部門配合、農民參與的“一人說法百場、千人送法千家、萬人學法萬次”農村普法活動,實現農民被動接受普法教育向主動參與學法的轉變,由單一灌輸式普法向雙向互動式普法的轉變,由普法主管部門唱“獨腳戲”向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大合唱”的轉變。
(二)農村普法的內容上要注重針對性,找準“切入點”。面對農村社會成員從業結構的復雜性和法制宣傳需求的層次性,在確定法制宣傳內容時,要做到既“求同”也“存異”,在注意普遍適用性的同時,又要兼顧到從業的特殊性需求。通過在農村開展以“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為主題的農民法制教育活動,既安排諸如《憲法》、《刑法》、《民法》、《稅法》、 《婚姻法》、 《消費者權益保障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公共必修課”的學習,又要因人而異,安排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稅法》、《土地管理法》、《農業法》、《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專業合作社法》等“專業選修課”的學習,按需施教,學以致用。只有這樣摸準了不同層次農民學法用法的“切入點”,注重農村普法的針對性,才能教育引導農民懂得如何守法致富闖市場,參與市場競爭;才能教育引導農民學會善于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增強他們駕馭市場經濟的本領和能力。從而使農民親身感受到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性,懂法的必要性,以激發農民的學法熱情,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吸引力,逐步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使法制宣傳教育真正進村入戶,深入人心,以增強法制宣傳的吸引力,做到普法為民,普法惠民。
(三)農村普法的方法上要注重靈活性,把握“著力點”。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對象的分散性、流動性,需要我們改變過去光靠“一支筆、一本書、一張嘴”來做文章的老套路,在原有基礎上拓寬思路、拓展渠道,尋找新載體,把法律條文變成通俗易懂、形象幽默、朗朗上口的群眾性語言滲透到千家萬戶,以增強法制宣傳的滲透力。一是要適應新形勢,將原有的法制宣傳網絡、陣地向農村延伸,打“貼身戰”,并向多功能拓展,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法制宣傳教育的作用。二是要充分運用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傳播媒介,發揮其“觸角”長,“射程”遠,傳遞快,覆蓋面廣,形象直觀,入耳入腦的優勢,使農民走在路上能聽到,坐在家中能看到,以耳濡目染的形式,把法律送到農民身邊。三是組織行之有效的法制宣傳活動,以推進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工程為載體,在加強農村“法制學校”、“農家書屋”、“法治園地”、“法治驛站”等普法陣地建設的同時,寓法制宣傳教育于生氣勃勃的法治文化活動之中。如開展“法律咨詢”、“以案說法”、“法律知識競賽”、“法進農家”、法制文藝演出、書寫法制春聯、競猜法制迷語等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農村法治文化活動,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文化內涵,讓法治文化融入農村主流文化當中去,用法治文化吸引人、感染人、說服人,以此來優化法制宣傳教育的環境和途徑,起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點滴滲透的作用。在教育方法上,要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層次,把握教育內容的遞進層次和重點,注意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同時又要注意改變過去枯燥的“灌輸式”、 “填鴨式”的做法,多進行啟發誘導,進行深入淺出的教育。多聯系本地實際,利用身邊人、身邊事、身邊案件來“現身說法”、 “以案說法”。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直觀,使農民感到法律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用得上,以有效地激發他們學法的熱情。
(四)農村普法的時間安排上要注重科學性,選準“結合點”。以提高法制宣傳的效果。農村生產、生活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為此在普法時間安排上要注意結合農村、農民、農業生產、生活的實際,盡量避開農忙季節或生產經營繁忙的時間進行,要采取見縫插針的辦法來合理安排學習宣傳教育的時間。可按照農民從業的特點分類,因“類”制宜實施普法教育。如對在家務農的農民,可利用下雨天或農閑冬休時間組織機動教育;對外出經商、務工的農民可采取郵寄法制宣傳資料進行函授式教育;對農民工集中的企業可組織開展面對面的互動式教育;對農民中的黨團員可結合黨校、團校培訓及平時的黨團活動開展陣地式教育;對農村年老體弱、沒有文化的農民可上門走訪開展談心式教育;對遇到矛盾糾紛的農民可結合矛盾糾紛調處進行以案說法式教育等等,以提高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效果。
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提高廣大農村干部和村民的法律素質是新農村法治建設的基礎。做好新農村的普法教育工作,意義重大,任重道遠,我們只有更新理念,整合資源,針對農村群眾急需解決的法律問題,采取貼近農村、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生動活潑、深入淺出、靈活多樣的普法教育方式,才能全面提高廣大農民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廣大農民進一步樹立法治觀念,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在廣大農村進一步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維護權益靠法”的良好社會風尚。
(責任編輯 趙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