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春英(司法部司法研究所研究員)
我國公證制度恢復重建30年以來取得了很大成就,《公證法》頒布實施使公證法制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不斷深入推進的新形勢下,公證事業如何健康發展,是我們亟待要解決的新課題。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公證管理工作,就是要使公證事業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依法定程序對合法、真實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予以證明的活動。公證制度是國家為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穩定社會經濟、民事流轉秩序,預防糾紛,減少訴訟,保護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合法權益而設立的一種預防性的證明制度。公證的屬性決定了公證機構必須依法設立,不以營利為目的,依法獨立行使公證職能、承擔民事責任。公證活動程序法定,且具有角色上的中立性、執業中的獨立性、目的上的非營利性等特性,使公證能夠發揮預防功能,成為推動法律實施的“潤滑劑”、“保險鈕”和“協調器”,促進法律的規范作用和指導作用的實現,從而構筑保障法律正確實施的防線。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堅持科學發展觀,就要使公證事業發展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公證事業落后或超越經濟社會發展階段都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公證的外延式發展和內涵式發展的關系,推進公證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公證的外延式發展主要表現為公證機構、公證從業人員在數量上增加以及公證業務在總量上增多的發展;公證的內涵式發展主要表現為在公證機構、人員和業務總量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公證人員整體業務能力的提升和服務水平提高的發展。在改革開放初期,即1978年至1998年二十年間,適應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需要以及面臨我國公證事業剛剛起步的現實,我國公證業發展主要以外延式發展為主,表現為我國建立了布局比較合理的公證機構,公證機構由行政體制向事業體制過渡的改革已邁出步伐,基本實現了公證隊伍的職業化,不斷拓展和深化服務領域,由服務涉外為主轉為國內和涉外并重,由服務民事領域為主向服務社會生活各領域全面延伸;在探索建立行政機關的宏觀管理和行業協會的自律管理“兩結合”的管理體制方面取得了進展。經過這一時期的發展,公證制度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公證事業成為促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整個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這些成績表明公證的外延式發展是必要的,并且取得了預期的成果。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從1999年起,我國公證事業進入從外延式發展為主向內涵式發展為主的轉變時期。主要表現為:首先,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公證管理體制。按照《司法部關于深化公證工作改革的方案》,把符合改制條件的行政體制的公證機構改為事業體制,切實使改制的公證機構成為執行國家公證職能、自主開展業務、獨立承擔責任、按市場規律和自律機制運行的公益性、非營利事業法人。建立、健全和完善適應行政、事業和合作等不同體制公證機構相應的人事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財政稅收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其次,加強誠信建設,不斷提高公證的公信力。健全公證責任制度,明確公證機構和公證人員的責任。完善公證責任賠償制度和職業責任保險制度,為提高公證信用提供物質保證。再次,加強隊伍建設,加快公證員職業化進行。建立公證員選任制度,根據公證行業的性質和特點,建立切實可行的公證員選任制度和措施,對已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申請從事公證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道德品質進行考核,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實習制度,吸收文化素質高、業務能力強、道德品質過硬的新人進入公證隊伍。加大繼續教育和培訓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公證人員的文化素質、業務能力和道德修養。這一階段的發展提高了公證業的能力和服務水平,為公證事業健康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外延式發展和內涵式發展在公證事業發展中起到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科學發展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二者的關系。以內涵式發展為主,以外延式發展為輔,以質量促進發展,以發展提升質量,確保公證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求。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回答了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發展成果如何分配等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問題。公證事業中的以人為本,也要回答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發展成果如何分配等問題。首先,關于為誰發展問題。公證事業發展為了人民。人民概念在公證事業中具體化為公證人員和公證當事人兩個群體。公證事業堅持以人為本,要兼顧公證人員和公證當事人兩個群體的利益關系。公證員和公證當事人是公證法律服務合同的相對方,他們在基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又存在各自利益。堅持以人為本,不能偏廢、忽略任何一方的利益。當二者出現矛盾沖突時,區別情況嚴格依法解決,但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其次,關于靠誰發展問題。公證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公證人員的辛勤工作,公證事業的發展更離不開公證當事人對公證事業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公證事業發展表象上是依靠公證人員的工作,但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經濟社會生活對公證的需求,來自公證當事人的信任和需要。再次,關于發展成果如何分配問題。公證事業發展成果最終由公證人員和全社會共同享受。公證人員是公證事業發展的直接受益者,但公證事業發展最終是由全體社會成員分享。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公證事業發展堅持統籌兼顧,就是要完善公證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適合我國實際需要的科學有效管理模式。進一步完善我國行政管理和行業協會管理“兩結合”管理模式,努力探求二者的有效銜接。在完善管理模式的過程中,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公證的服務職能和監督職能的關系,以確定哪些職能采取哪種模式。公證承擔著服務和監督雙重作用。公證首先是法律服務,但不是單純的服務,公證還承擔著對微觀經濟活動進行監督的職能作用。在服務中實現監督,在監督中完成服務,是實現公證使命的理想狀態。但當二者發生沖突時,要以履行監督職能為根本,因為這是法律賦予公證的獨特而神圣的職責,沒有其他組織或機構可以取代,這時公證的服務職能應讓位于監督職能,處于從屬地位。公證機構履行服務職能的方面主要靠行業協會行使管理權,履行監督職能的方面主要靠行政機關行使管理權。
總之,只有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工作實踐,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公證工作中的各種關系,才能推進公證事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