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遠
大柴胡湯加減治療急性膽道感染及膽石癥
孫宏遠
大柴胡湯;急性膽道感染;膽石癥
膽道感染(包括膽囊炎、膽管炎)及膽石癥是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好發于中年以上的肥胖女性。膽道感染與膽石癥常同時存在、互為因果。我國膽石癥中總膽管與肝膽管結石較膽囊結石,尤以泥沙樣結石為多見。急性膽道感染及膽石癥中醫屬“黃疸”、“脅痛”、“結胸”等范疇。
本病的病因病機較為復雜。西醫認為,膽汁滯留,細菌感染,代謝紊亂和寄生蟲等是發病的重要因素。
中醫認為膽與肝相表里,肝膽通過經絡互相絡屬,構成表里關系。膽附于肝下,肝泌膽汁,儲藏于膽,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膽為六腑之一,以通降下行為順。凡情志不暢、飲食不節、寒溫不適、蟲積等等均可導致肝膽氣滯、濕熱壅阻。肝膽氣滯,影響膽的疏泄,則產生“不通則痛”的癥狀;濕熱交蒸,膽汁溢于肌膚,則出現黃疸發熱;濕勝則腫,熱盛則腐,久而成膿;久經煎熬,膽汁凝結,則成膽石。
2.1 氣滯型癥狀:右上腹絞痛或鈍痛,口苦、咽干、納呆,無寒熱或有低熱,無黃疸,舌質淡紅,苔薄白或微黃,脈弦緊或弦細。多見于急性單純性膽囊炎,或不伴有明顯梗阻及感染的膽道結石及某些慢性膽囊炎。治法:疏肝利膽,理氣止痛。方藥:大柴胡湯加減;大黃9g,柴胡9g,木香9g,黃芩9g,枳殼9g,川楝子9跟,白芍12g,金錢草30g。
2.2 濕熱型癥狀:右上腹持續性脹痛,陣發性加劇,拘急拒按,或可觸及腫塊。口苦、咽干、惡心嘔吐,畏寒發熱,寒熱往來,多有目黃 、身黃、大便秘結,尿少色黃,舌質紅,苔黃膩或厚膩,脈洪數或滑數。多見于急性化膿性膽囊炎、膽管炎、總膽管結石引起之梗阻及感染或并發胰腺炎。治法:清熱利濕,疏肝利膽。方藥:大柴胡湯加減;大黃9g,柴胡9g,木香9g,黃芩9g,郁金9g,半夏9g,木通9g,車前子9g,金錢草30g,茵陳15g。
2.3 膿毒型癥狀:腹部脹滿,壓痛反跳痛范圍廣泛而明顯,肌緊張,高熱不退,黃疸加深,甚者神昏譫語,肢冷脈微,血壓下降,大便燥結,尿少色黃如濃茶,舌質紅絳,苔黃燥或有芒刺,脈弦滑數或細數。多見于壞阻性膽囊炎、膽囊積膿、彌漫性腹膜炎、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及合并中毒性休克等。治法:清熱瀉火,疏肝利膽。方藥:大柴胡湯加減;大黃9g,柴胡9g,木香9g,郁金9g,半夏9g,梔子9g,龍膽草9g,芒硝9g,黃芩15g,茵陳30g,蒲公英30g。
在以上方藥的基礎上,熱重者加板藍根、銀花、連翹、大青葉等;痛重者加赤芍、元胡、川楝子、香附,重用郁金;便秘者重用大黃、芒硝、厚樸;嘔吐者加陳皮、竹茹、旋復花;腹脹加大腹皮;口渴加天花粉、石斛、葛根等。熱入營血,出現中毒性休克,可用犀角地黃湯、清營湯、紫雪丹等涼血解毒;脈微欲絕可用獨參湯。
膽道感染及膽石癥的病機是肝膽氣滯、濕熱化火,故均用疏肝理氣、利膽止痛的大柴胡湯加減治療,重用清熱利濕的金錢草。據現代醫學研究,大黃、金錢草、郁金、茵陳、梔子等藥大多有利膽退黃和一定的抑菌作用。枳殼可使膽囊張力增高,木香可使膽道括約肌松弛,均有利于消炎排石。
本病多屬實證,其特點是邪實正虛,所以一般常以祛邪為主,然祛邪之藥多屬苦寒攻伐之味,故在治療中一方面本著病去藥止的原則以防攻伐太過,脾胃受傷;另一方面為防其傷正,亦可用于方中少佐扶正之品,尤以對體虛之人,可加茯苓,生薏米,生甘草等以免苦寒所傷,若患者體壯,正氣未衰,則完全不必要加以補劑,以免造成閉門留寇。
總之,在治療本病過程中,要求醫者必須首先分清虛實,進而確定攻補之法,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另外,本病治愈后,臨床癥狀恢復正常,自覺癥狀完全或大部分消失后,不要過早停藥,要繼續治療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R932
A
1673-5846(2013)06-0283-02
山東省鄒平縣孫鎮中心衛生院,山東濱州 25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