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景東 周學文
胃潰瘍“毒熱”病因中醫證治文獻研究※
肖景東 周學文
胃潰瘍是一種具有多種發病原因的消化系統疾病,具有病程長、易復發等特點。周學文教授通過對胃潰瘍病因病機的長期研究,總結出胃潰瘍的“毒熱”病因理論,認為“毒熱”病因是中醫胃潰瘍形成的主要病因。周學文教授“以癰論治”胃潰瘍,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本文通過古醫籍中相關文獻,探尋該理論的理論基礎和治療指導意義。
胃潰瘍;毒熱;病因;文獻研究
胃潰瘍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在中醫屬“于胃脘痛”、“嘔吐”、“痞滿”等疾病范疇,中醫各家對胃潰瘍辨證論治有較好療效。
中醫對胃潰瘍有多種疾病命名,《中醫臨床診療術語》根據胃潰瘍病變部位的形態學特征,命名為胃瘍[1],《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和《實用中醫內科學》[3]等著作沒有將胃潰瘍單獨列為一個疾病,分別在胃(脘)痛、便血、嘔吐、痞滿等疾病中論述。
1.1 臨床表現典型的胃潰瘍多呈燒灼樣疼痛,或上腹部壓榨性疼痛。病變部位在胃鏡下表現為潰瘍面呈卵圓形或圓形,潰瘍邊緣常有增厚和充血水腫,潰瘍底部覆蓋灰黃色或灰白色的滲出物,周圍黏膜可見有充血、水腫等表現。通過顯微鏡觀察,與潰瘍病灶相鄰的胃壁常伴有水腫、充血等表現,呈現出急性炎癥反應,黏膜下肌層表現為增厚,與中醫外科癰證“紅、腫、熱、痛、急性化膿性炎癥”的臨床癥候相類似。
1.2 中醫病因中醫認為,胃潰瘍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嗜食肥甘酒食之品,導致濕熱內蘊;或者飲食不節或過食生冷而導致寒積胃中;或外邪入內,或失治誤治而導致邪熱內陷,結聚中焦,使脾胃升降失常;或憂思惱怒,致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而氣機郁滯,日久血行失暢,瘀阻胃絡而成潰瘍。
1.3 病機特點中醫對胃潰瘍的發病機理有多種闡釋,一般認為胃潰瘍的病變以氣虛陰郁為主,正虛邪戀為特點。胃潰瘍病機多屬氣、濕、毒、瘀、痰、虛六種,致使脾胃升降失調,氣機不利,胃絡失于濡養,導致胃絡瘀阻。胃潰瘍的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寒熱錯雜。脾胃氣虛(陽虛)、脾胃陰虛為本病之本,氣滯、濕熱、熱毒、痰瘀、血瘀為標實。
2.1 “胃癰”病名的確立胃癰在古時多稱為胃脘癰。《素問?病能篇》書中記載:“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是現存最早的記載胃脘癰一詞。清代沈金鏊所著《雜病源流犀燭》將胃脘癰獨立成為一病,在書中對其病名、病因、病機及診治等進行了詳細論述。清代醫學著作《醫宗金鑒》也對胃癰進行了具體詳細的論述。《醫宗金鑒》記載:“蓋內癰、內疽,其病原無殊,惟在根淺深之別耳”。雖然古代文獻提出“胃脘癰”的病名,但是對“胃脘癰”的表述與現代醫學胃潰瘍及糜爛性胃炎表述并不完全相同。
2.2 以癰論治胃潰瘍的病因病機特點中醫認為情致過極、肝氣犯胃、外邪傷中或藥邪損傷等多種病因均可誘發胃潰瘍。病變發展可由氣到血、由實轉虛,在一定條件下也可寒熱互化。病機以脾胃虛弱為本,“毒熱”為標。胃潰瘍久病入絡,導致氣血瘀滯,病久熱盛毒腐成癰。胃潰瘍以氣血壅遏為起始,病邪從陽化熱,熱盛肉腐為演變,氣血耗傷,脾胃虛弱為終。
胃潰瘍病位在胃,其經多氣、多血,屬陽。飲食、情志可導致氣機郁滯,郁滯日久從陽化火生熱,《內經?靈樞?癰疽篇》曰:“大熱不止,熱盛肉腐,肉腐則為膿”。胃潰瘍后期因脾胃受傷、或瘀血阻滯、導致氣血生化不足,新血不生,以及氣血化腐耗傷正氣,脾胃虛弱癥候明顯[4]。
3.1 外感六淫邪氣過甚化毒《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提出:“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提出“毒”是一種劇烈的致病因素。《素問?五常政大論篇》指出六淫邪氣過甚會產生“寒毒”、“濕毒”、“熱毒”、“燥毒”等致病因素。
3.2 疫癘之毒疫癘是一種劇烈的致病因素,《素問遺篇?刺法論篇》記載:“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于腦,即不邪干”。 指出疫癘具有“皆相染易”的特點。
3.3 飲食不節生毒飲食不節、食量過度或飲酒勞傷致使邪氣蓄積胃中,郁久成“毒”。明代醫家周文采編著《醫方選要?諸血門》記載:“蓋便血乃臟腑積滯,濕熱之毒而成也。或因氣郁,酒色過度,及多食炙,博熱毒之物,或風邪入胃,或七情六淫所傷,使血氣逆亂,榮衛失度,皆能令人下血”。
3.4 食毒藥毒蟲毒與化學之毒某些食物或藥物由于機體反應性不同和食物、藥物本身的特性,在一定的狀態下可發展演變成“毒”。如腌漬、煙熏、腐敗變質的食物和許多化學類藥物等。清代徐靈胎的《醫學源流論?用藥如用兵論》指出:“故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此外煙、酒、面等在某些條件下可轉化成“煙毒”、“酒毒”、“面毒”。《諸病源候論?蠱毒病諸候》記載:“凡酒性有毒,人若飲之,有不能消,便令人煩毒悶亂”。清代周學海《形色外診簡摩?色診舌色應病類?傷寒舌苔辨證篇二》記載:“世俗庸愚,往往受寒,不服湯藥,用姜、蔥、酒發汗,汗未當而酒毒藏于心包,多有此證。酒性不能外行發散,成為酒毒”。孕婦過食辛熱之物,以致成毒化熱,蘊于胞中,致小兒胎赤。
周學文教授根據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和觀察,擬定“清熱解毒、消癰生肌”之法治療胃潰瘍,將中醫外科治療中的“消”、“托”、“補”三法引入本病治療。清代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卷下?治法?腹內癰論》曾論述:“腹內之癰有數證;有肺癰,有肝癰,有胃脘癰,有小腸癰,有大腸癰,有膀胱癰。惟肺癰咳吐腥痰,人猶易辨。余者或以為痞結,或以為瘀血,或以為寒痰,或以為食積,醫藥雜投,及至成膿,治已無及”。
周學文教授在治療中應用“消”、“托”、“補”三法。“消”法是使初起癰腫消散,不使邪毒結聚而成膿,適用于潰瘍初期,“消”法是一切癰腫初起治療的總原則。“托”法是指用補益氣血和透膿的方藥扶益正氣,托毒而外出,以避免邪毒內陷。適用于潰瘍中期,即“成膿期”。“補”法是指用補益的藥物,恢復肌體正氣,促進瘡口早日愈合的治法,適用于潰瘍后期。潰瘍后期毒勢已去,血氣虧虛,膿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實,瘡口難愈[5]。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論述內癰的治療,就是以清熱解毒、逐瘀排膿、散結消腫為主進行治療。周學文教授在治療中辨證論治,若正虛毒結,潰瘍久潰不斂,治療中注意扶助正氣,使氣血充實,使潰瘍收斂生肌而復原。周學文教授在治療中提出解毒消癰、調營和血、托瘡生肌、扶正固本的治療方案,其中以解毒調營為首要,采用四妙勇安湯、銀花解毒湯等方藥加減,同時配合扶正生肌等治法,取得良好療效。
[1] 中國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專業委員會,湖南中醫學院中醫診斷研究所.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宣講資料[J].中醫診斷學雜志專集,1997,3(3):32.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
[3] 方藥中,鄧鐵濤.實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杜,1985:199-221.
[4] 李曦明,陳文娜.中醫藥“以癰論治”消化性潰瘍淺析[J].光明中醫,2006,2l(11):ll-12.
[5] 肖景東,周學文.創新“毒熱”理論以癰論治消化性潰瘍[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6):1166-1168.
R242
A
1673-5846(2013)07-0280-02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沈陽 110847
《消化性潰瘍中醫“毒熱”病因演變規律研究》,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47批二等資助項目(編號:2010047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