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丹 曹建雄
大黃附子湯出自《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 證并治》,是溫下法的代表方。方中三味藥物,組方精妙,重用辛熱之附子,溫里散寒止痛,以苦寒瀉下之大黃,瀉下通便,同時制約附子、細辛之溫熱,共為君藥。細辛乃辛散大熱之品,可助附子溫里散寒,是為臣藥。寒實之邪,“非下則實不去,非溫則寒不開”[1]。大黃得附子、細辛可制其寒性而瀉下之功猶存,為去性取用之法,其功用由寒下變為溫下。附子、細辛得大黃,溫熱之性受約,可使邪實從溫陽通便而去之。三味藥協力,共奏溫散寒凝,苦辛通降之效。
患者夏某,女,72歲,深圳人。2013年 2月19日于正常體檢時發現 CA125不明原因升高,同時伴有下腹脹痛、胸悶、消瘦1月余,遂收入當地腫瘤醫院以明確病因及進行相應治療。B超提示胸腹腔有中等量的積液。抽吸腹水后,病理檢查結果提示為中度分化型癌伴胸腹腔、肺、淋巴結、骨盆髖骨轉移?;颊呔苄蟹呕熤委?,經人介紹,來我院尋求中醫藥治療。3月25日初診,觀其神色,面色蒼白無華,表情沉默,少氣懶言,四肢不溫,下腹畏寒脹痛,大便干結,3~4天一次,小便量少。兼見胸脅支滿,偶有咳嗽,食納差,口淡不欲飲,乏力,睡眠一般,舌質淡紅,苔白,脈滑緊。綜觀脈癥,辨為癥瘕,屬陽虛飲停證,治當溫陽化飲。擬方:大黃附子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用藥:大黃9g,附子12g,細辛3g,茯苓皮10g,桂枝6g,白術10g,甘草5g,麥芽10g,山楂10g,珍珠母10g,大腹皮10g,枳殼 10g。7劑。用法:水煎服,分兩次服完,一日一劑。
4月15日二診:患者服藥后腹脹、腹痛明顯減輕,無胸悶咳嗽,仍畏寒肢冷,食納一般,舌淡紅苔白,脈滑,上方加黨參15g,雞內金5g,靈芝15g。12劑。服法同前。
5月6日三診:患者訴無腹痛、腹脹,且每餐能進食少量米飯,大便2天一次,精神狀況大為好轉,語氣有力,言談甚歡,觀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原方去桂枝、茯苓皮、白術,另加莪術10g,全蝎5g,炮姜10g,大黃加至10g。12劑。用法同前。
5月31日復診:患者基本恢復正常生活,下腹無脹痛,不畏寒,四肢溫暖,飲食、睡眠、大小便均可。舌質紅苔薄白,脈平有力。復查B超胸腹腔積液量較前明顯減少。
此例患者,年高久病,陽氣虛衰,氣化不利,水濕內停。寒濕阻于腸道,傳導失職,大便不通,故而“不通則痛”,證見腹脹腹痛。寒凝日久,“大實有羸狀”,故患者初診時面色蒼白無華,全身乏力,胸悶氣促,邪實蘊內,陽氣不能達表而四肢厥冷,久發則成癥。細辨其虛實,外見虛像,實因寒積里實引起,俱見水飲內停,病性屬虛實夾雜,方從大黃附子湯加減。仲景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故配以利寒濕之苓桂術甘湯,以茯苓、桂枝溫陽化氣,佐以白術健脾燥濕,炙甘草用于此方,調和諸藥,助桂枝以辛甘化陽,益氣利水,合白術以健脾利濕。標本同治,表里兼顧,使里實之邪由表去之,由里通之。然此例患者,體弱多病,運用此方應中病即止,通利邪實后期以補益脾腎之藥品扶助陽氣,輔邪外出。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大黃具有止血、抑菌、降血壓、降膽固醇和排結石等作用[2];附子可強心、抗炎、抗休克、抗腫瘤、抗衰老[3];細辛則可解熱、抗炎、鎮痛、驅毒、抗過敏等[4]。而配伍研究發現,大黃附子湯治療寒積里實證,如單用大黃則無瀉下作用,與附子、細辛合用則作用明顯增強,且能降溫和改善腸道運動[5]。此方現多用于急性闌尾炎、急性腸梗阻、膽囊術后綜合癥、尿毒癥等屬寒積里實者[6]。
由于腫瘤患者多陽氣虛衰,寒積里實,故此方常用,且效果顯著。張仲景運用此方,不拘泥于大便不通,凡病機為陽虛寒凝不通者皆可使用。但要注意臨床需辨明虛實,切不可生搬硬套;組方中,大黃用量一般不超過附子,但可根據具體情況加減,如里實較甚,可加大大黃用量;此方僅三味藥組成,作用似有單薄,臨證使用時可選擇合方使用,如本例患者,運用本方與苓桂術甘湯加減,有效緩解了患者的癥狀,且標本同治,有一定的臨床參考意義。
[1]清·周揚俊.金匱玉函二注[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58: 10.
[2]王筠默.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43-45.
[3]考玉萍.附子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J].陜西中醫,2010,31(12):1658-1659.
[4]戎玲勤.細辛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J].海峽藥學,2011,23(2):94-95.
[5]金若敏.大黃附子湯溫陽通便作用的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2,8(6):3.
[6]鄧中甲.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