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疏肝健胃湯治療胃脘痛150例療效觀察
李 健
疏肝健胃湯;胃脘痛;療效
筆者自2005年以來,用自擬疏肝健胃湯治療胃脘痛150例,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150例均為門診患者,男58例,女92例;年齡最小13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1年。臨床以胃脘疼痛為主,伴惡心、納差、噯氣、胃酸嘈雜、大便溏泄或秘結等癥。胃鏡檢查可觀察到胃部黏膜充血水腫,黏液增多,黏膜點狀出血或糜爛性潰瘍。
1.2 治療方法疏肝健胃湯藥用柴胡 10g,當歸10g,白術15g,云苓15g,香附15g,郁金10g,川楝子10g,青皮10g,陳皮10g,厚樸10g,木香10g,焦三仙各10g,白蔻5g。肝郁胃熱加吳茱萸3g,黃連10g;脾胃氣虛加黃芪30g,黨參15g,肝胃陰虛加烏梅10g,玉竹10g;疼痛重加延胡索12g;大便秘結加大黃5g;嘈雜反酸加蒲公英 3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個月為一療程。
1.3 療效標準參照《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胃脘痛診斷、療效評定標準》[1]。痊愈:癥狀全部消失,6個月~1年內未復發,相應的主項理化檢查基本恢復正?;蛴泻棉D,參考癥狀及體征恢復如常人;顯效:主要癥狀消除,6個月~1年內未復發,相應的主項理化檢查好轉,參考癥狀及體征改善;好轉:主要癥狀基本消失,6個月~1年內雖有發作,但疼痛減輕,持續時間縮短,相應的主項理化檢查改變不大;無效:主要癥狀無變化,相應的主項理化檢查無改變。
臨床治愈108例,好轉12例,顯效2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6%。
田某,女,32歲,農民,有胃病史4年,經常發作,經用西藥治療效果不佳。胃鏡檢查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萎縮。診見:胃脘部疼痛伴腹脹噯氣、納差乏味、口干、口苦、惡心、大便干,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細。證屬肝郁脾虛,濕熱內蘊。治宜疏肝健脾,清熱化濕,理氣止痛。方取疏肝健胃湯加減治療,6劑后,自覺癥狀消失,服用2個療程后,纖維胃鏡檢查正常,隨訪兩年未復發。
胃脘痛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多伴有脅腹作脹,納差、噯氣、泛酸等癥狀。本病病程漫長,且易反復發作。常因飲食不節,或情志不暢,或脾胃虛弱而發病。肝郁氣滯引起胃失和降是本病的重要病機。胃為多氣多血之腑,以氣血調暢為貴,而氣血調暢依賴肝之疏泄。同時食積,火郁,濕滯所致胃氣壅滯亦影響肝之疏泄,兩者相互影響。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并升肝膽清陽之氣以宣暢氣血;當歸養血;白芍滋陰,津血足則胃絡得養;云苓、白術益氣健脾以復胃之動力;香附、郁金、川楝子疏肝活血止痛;青皮、陳皮、厚樸行氣寬中,和胃化濕;木香、白蔻芳香以醒脾;焦三仙消積化滯。全方共奏疏肝健脾,理氣和胃,化濁止痛之功。臨床隨癥加減,靈活變通,均能取得較好療效。
[1] 韓立.胃脘痛中醫辨證分型與胃酸功能關系分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3):539-540.
R242
A
1673-5846(2013)07-0284-01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衛生院,寧夏銀川 7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