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坤 郭子淵
綜合療法治療散打運動員大腿前群肌肉損傷的體會
吳 坤 郭子淵
目的探索用綜合療法治療散打運動員大腿前群肌肉損傷的療效。方法通過運用RICE原則和牽拉技術,對安徽散打隊運動員大腿前群肌肉損傷進行治療和療效觀察。結果RICE原則配合牽拉技術對大腿前群肌肉損傷療效顯著,牽拉技術的運用能夠縮短療程。結論牽拉技術在肌肉組織損傷中療效顯著;從微觀說明肌肉組織損傷的機理,闡述了治療手段獲得療效的物質基礎。建議在訓練中,教練員要注重大腿肌肉前群損傷的預防和循序漸進的訓練原則。
綜合療法;大腿前群肌肉;RICE原則;牽拉
散打是拳法、腿法和摔法技術的綜合運用的運動項目,散打規則規定用腿法擊中對手的軀干和頭部可以得兩分,膝關節以上軀干以下可以得一分,腿法的運用在比賽中得分得點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腿法在散打訓練和比賽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大腿部位也成為對手攻擊的主要目標之一,大腿前群肌肉的損傷在訓練和比賽中時有發生,對運動訓練和比賽造成不利的影響,為了預防和治療這種損傷,開展了對該損傷的探討工作。
1.1 一般資料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安徽男子散打隊運動員,年齡在 18~26周歲,體重從 56kg到100kg以上。從2011年10月~2012年9月,在訓練和比賽中共有29人次大腿部肌肉受到損傷,經醫學檢查,能明確排除骨骼損傷和肌肉斷裂者。其中左側大腿 20例,占 68.97%;右側大腿 9例,占31.03%;在本次調查中股外側肌損傷 21例,占72.41%;股直肌損傷4例,占13.79%;股內側肌損傷3例,占10.34%;其它損傷1例,占3.46%。
1.2 臨床癥狀大腿肌肉局部膚色不變或微紅,受損處疼痛,壓痛明顯,膝關節屈伸受限,不能正常行走,排除骨組織損傷和肌肉斷裂。
1.3 治療方法
1.3.1 制動休息運動員損傷后即刻退出訓練,進行診斷,避免損傷的組織二次損傷。
1.3.2 加壓在排除骨折和肌肉組織斷裂的基礎上,對損傷的部位加壓包扎,加壓包扎的強度以不影響末梢最低循環為原則,即不感到末端發麻、發涼為度。
1.3.3 冰敷在加壓的基礎上冰敷,以冰水混合物為好,冰敷的程度以損傷局部刺痛為度,休息5min后繼續冰敷,反復循環。
1.3.4 抬高患肢抬高患者的損傷肢體,損傷的部位高于心臟的高度,以利于血液的向心回流,減少損傷組織的充血腫脹。
1.3.5 理療損傷24h后進行理療,首先以不發熱或少發熱的理療手段,首先推薦超聲波,以低強度10~15min,治療后患者局部沒有熱感為度。
1.3.6 手法治療在損傷發生48h后,可以進行手法治療,手法的施行首先在損傷的遠端部位進行,逐步到達患處,手法的運用以患者的損傷部位不出現疼痛且舒服的感覺,避免造成新的損傷。
1.3.7 牽拉損傷72h后,可以進行離心或向心牽拉,在這個過程中,患者有痛感,損傷的肌肉組織產生相對運動,攣縮的肌肉纖維得到伸展和重塑,瘢痕組織進行重建,恢復損傷組織的柔韌性和延展性。
1.4 療效標準痊愈:能正常訓練,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明顯好轉:能正常訓練,癥狀和體征消失,有時在陰雨天有隱痛和輕度不適感;好轉能參加訓練,體征和癥狀尚存,平時有隱痛,但不影響訓練,陰雨天癥狀較明顯;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不能進行正常的訓練和比賽。
運動員受傷后立即休息制動并診斷,排除骨組織損傷和肌肉斷裂,局部進行包扎固定,冰敷并抬高患著受損傷的肢體,24h后理療和手法治療,72h后牽拉治療。經過系統的一個療程三次治療,痊愈20例,占70%,明顯好轉6例,占21%,好轉3例,占9%;無效0例;在明顯好轉和好轉的病例中,在經過一個療程的治療,達到痊愈標準的有 5例,1例明顯好轉。
張某,26歲,安徽男子散打運動員,在訓練中右腿外側和對手的膝關節發生碰撞,疼痛難忍,不能堅持訓練,查局部膚色正常,疼痛,在膝關節上外側3~4cm處壓痛明顯,立即制動、彈性繃帶固定并用冰水混合物冰敷,囑患肢抬高,除遠端腳趾感到麻木或疼痛外,不能去除加壓的彈性繃帶;24h后復查,局部疼痛減輕,膝關節不能屈曲到位,訴自己如廁下蹲困難且疼痛,囑超聲波小劑量 15min治療;48h后復查,局部疼痛進一步減輕,還是如廁困難,癥狀改善不顯,囑患者仰臥位在治療床上,自己盡量屈膝屈髖,采用左手控制患者的膝關節起到固定作用,右手握患者踝關節上,右手緩慢的向治療床的方向施加壓力,患者感到疼痛時停留15~20s,右手稍回,然后讓患者打開膝關節,反向給力控制不能產生位移,堅持15~20s為一次;如此循環三次,患者明顯好轉而歸,再一次能完全下蹲,囑患者局部加強保護,逐步恢復正常的訓練[4]。
4.1 大腿肌肉的組成和功能所有股四頭肌都有使膝關節屈伸的功能,但股直肌也能使髖關節作屈曲動作;縫匠肌可以使髖關節與膝關節雙方作屈曲動作,闊筋膜張肌輔助髖關節的屈曲和外伸使股骨發生內旋;大腿處的肌肉不但能夠完成屈膝屈髖的功能,同時還能起到固定骨盆的作用,在整個運動鏈條中處于重要作用[1]。
4.2 大腿肌肉組織損傷的力學基礎在大腿處受到擊打時,大腿處的肌肉在股骨和擊打部位的皮膚之間形成了一個夾心層,外力不能很好地傳遞和消散,大腿部的肌肉基本是獨自承擔這種外力,很多時候在沖擊力量超過能夠承擔的最大負荷時,產生損傷,引起組織充血和水腫,造成運動損傷。
4.3 大腿肌肉損傷的微觀研究肌肉組織的損傷的微觀結構得到證實,延遲性收縮結構蛋白的降解優勢導致收縮結構的改變;在電鏡下肌肉組織的 Z線出現變化而引起中線消失,粗絲扭曲,如果出現明顯扭曲,肌節的長度可以縮短到正常長度的五分之一,肌細胞內的損傷層度較重,面積比較大時,引起組織結構的明顯變化,肌束的收縮伸展功能改變,僵硬程度增加[2]。這種損傷的面積較大,程度較深時就引起肌肉組織攣縮,從而功能障礙。
4.4 休息、加壓、冰敷及抬高患肢的生理學基礎休息、加壓、冰敷、抬高患肢都是限制受損的部位進一步參與運動[3],避免造成二次損傷,同時使局部血管收縮,增加向心的回血量,減少損傷部位的進一步充血腫脹,從某種程度上阻斷病理周期,縮短病理周期,為下一步治療創造條件。
4.5 理療運用的生理及物理基礎根據損傷的不同程度和時期,針對損傷的部位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理療種類的選擇要有針對性,劑量和時間在不同時期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在早期以低功率低強度和短時間為主,在后期階段,要求大功率大強度進行治療,前期以減小血管的通透性,減少滲出,加強回流為主;后期是要加強血液循環,帶走不良因子,促進恢復;因此理療的選擇要具有針對性。
4.6 手法運用的臨床體會手法的運用不但對病歷的選擇很重要,對醫者的要求更高,對于同1例患者,不同的醫生,患者的感受有天壤之別,靈生于內,巧施于外,遵守由外到內,有輕到重,有遠到近,最后到達病痛所在的原則。
4.7 療效對比在回顧以往對該損傷的治療方法和過程以及恢復時間,在運用牽拉技術后,運動員的恢復時間明顯縮短,這可能和現在的牽拉技術運用有關,在牽拉運動中損傷的肌纖維,進行離心和向心的相對運動,沉積在肌纖維上的病理因子的吸收加快,避免鈣離子的沉積,阻止條索狀的形成,加速了恢復的進程。
4.8 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的關鍵點在損傷的早期,應避免重的手法治療和生硬的運動,也不宜過早的進行熱療,預防骨化性肌炎的發生,一旦發生骨化性肌炎,療程將大大加長,最后即使進行手術治療也不可能完全恢復到損傷前的肌肉狀態。
5.1 在訓練中教練員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散打運動員中,逐步進行大腿和全身的抗擊打訓練,使大腿部的肌肉組織的抗擊打的能力有個逐步適應的過程,避免突然而劇烈的直接擊打而造成損傷。
5.2 科學合理的運用護具在運動員中,建議進行局部的保護工作,合理的使用訓練護具,不斷在訓練中適應對手的擊打,然后在逐步去除護具。
5.3 教練員應充分重視大腿部肌肉組織損傷對于受到損傷的運動員,教練員要給與充分的重視,合理的安排訓練,避免再次損傷,更要合理安排帶傷運動員的訓練內容。
[1] 曲綿域,于長龍.實用運動醫學[M].4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731-736.
[2] 國際奧委會隊醫培訓班講義[N].青島:2009:154-157.
[3] 鄭宏偉,(日)魚住廣信著.運動損傷和功能恢復[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6-8
[4] 納爾遜,科科寧,劉潤芝.牽伸解剖指南[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87-91.
R605
A
1673-5846(2013)07-0351-02
安徽省體育科學技術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