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榮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42例臨床體會
趙 榮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治療;體會
臨床上,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指患者腹腔內無臟器穿孔和感染灶,也無其它直接途徑存在,腹膜發生的急性細菌感染,是慢性肝病發展惡化的誘因,直接影響預后。通過對我院感染性疾病科2005年1月~2012年12月份42例慢性重癥肝炎和肝硬化并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病例進行臨床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42例均為住院患者,男28例,女14例,慢性重癥肝炎23例,失代償性肝硬化19例,年齡在26~81歲,平均54歲。經B超、CT、臨床檢驗等確診,符合1998年制定的肝硬化并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診斷標準。
1.2 臨床表現與實驗室檢查發熱16例,腹脹24例,腹痛 26例,腹部輕度壓痛、反跳痛、肌緊張14例,腹部移動性濁音陽性36例,移動性濁音可疑陽性6例。全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病的癥狀體征及不同程度的肝功能異常改變。實驗室檢查:①外周血細胞≥10×109/L以上者9例,N≥0.7者28例;②常規腹腔穿刺抽取腹水常規檢查,腹水白細胞≥300×106/L、N≥0.25者30例;腹水白細胞<300×106/L、N≥0.5者8例,另外4例腹水正常;③腹水細菌培養42例,其中36例為大腸埃希菌,6例為肺炎克雷伯桿菌。
1.3 治療與轉歸治療方案主要為保肝解毒,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應用胃黏膜保護劑和利尿劑,抗感染治療依據菌株種類及藥敏結果,選擇相應敏感的抗菌藥物,采用頭孢三代聯合喹諾酮類治療10~14天。本組病例轉歸情況:治愈 8例(19%)、好轉29例(69%)、死亡5例(12%),死于肝腎綜合征和上消化道出血。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是在嚴重肝性腹水基礎上,腹腔發生急性細菌感染,常以發熱、腹痛、腹膜刺激征為典型臨床表現,常會腹脹、短期內腹水增加而利尿效果差,可加劇肝功能損害,誘發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和上消化道出血,甚至出現全身炎癥反應,所以在診治慢性重癥肝炎和肝硬化患者過程中,如出現下列情況應予警惕原因不明的發熱、原因不明的休克、腹脹加重、腹水快速增長等情況,應盡早確診及時治療,以免誤診、漏診、延誤病情。
從轉歸情況分析,本組患者治愈率低,死亡率高,主要死亡原因為肝腎綜合征、上消化道出血,而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可加重原有肝病誘發其它并發癥的發生,所以臨床上若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提高救治成功率有重要意義。
R572
A
1673-5846(2013)07-0373-01
濟源市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河南濟源 45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