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西麗·烏斯滿 古麗娜爾·阿不都外力
門診導醫工作是醫院的形象工作之一,護理干預在醫院門診導醫工作中的應用可以提高醫院的形象,門診清潔、無菌的環境都是靠護理干預來完成的,需要認識到護理干預在醫院門診導醫工作中的應用的重要作用。
1.1 患者治療前的護理干預在患者開始接受治療之前,在門診導醫工作中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就是對患者及患者的家屬進行護理干預,這一點對于醫院的門診導醫工作非常的重要,同時對于患者及患者的家屬來說非常的重要。第一,在患者開始接受治療之前進行的護理干預的內容有對患者的發病史和身體狀況進行調查,這一點非常的重要,只有對患者的發病史和身體狀況進行調查,主治醫生才能夠更好地對其進行相關的治療;第二,應該向患者介紹治療流程、治療護理等的醫療方面的知識,這一步也非常的重要,患者只有了解了醫院對于其治療流程、治療護理等的醫療方面的知識,患者才能夠更好的接受治療以及配合醫生的治療;第三,門診導醫工作中的護理干預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使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安全感,因此門診導醫工作中的護理干預的任務是讓患者對以往同種疾病的成功率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使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在戰勝病魔的心理上產生一種很強的自信心,讓患者以及患者家屬信任和積極配合主治醫生的治療,提高患者及患者家屬對醫生以及整個醫院的信任度和基本的滿意度。
1.2 患者治療中的護理干預在患者接受治療時,門診導醫工作的護理干預人員應該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步驟的介紹,進行完治療步驟的介紹之后,門診導醫工作的護理干預人員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對患者進行下一步的干預。如果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心理狀態較為緊張,那么門診導醫工作的護理干預人員應該對患者進行心理上的疏導,使患者的情緒處于一個平穩的狀態,護理干預人員可以通過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來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如果患者的情緒仍然不穩定,門診導醫工作的護理干預人員應該作進一步的干預工作,在不影響治療的前提下,門診導醫工作的護理干預人員可以給予患者一種心理上的支持。
1.3 患者治療后的護理干預在患者接受治療后的一段時間里,門診導醫工作的護理干預人員應該對已經接受治療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門診導醫工作的護理干預人員應該通過患者家屬或者患者自己去了解患者的回復情況以及治療后的心理狀態,并且對治療后的注意事項的落實情況進行調查。如果有患者對自身的恢復狀況持有懷疑態度,門診導醫工作的護理干預人員應該細心地對患者進行醫療知識的講解,這對于門診導醫工作的護理干預來說非常的重要。
2.1 提高了醫院的工作效率門診導醫工作的效果好壞直接影響到患者接受治療的質量,因為門診導醫工作是患者接觸醫院的第一個地方,它的作用在于給患者的心理上的重要作用。門診導醫工作中的護理干預不僅為患者提供了很多的醫療信息,而且還為穩定患者的心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醫院的工作效率。以往傳統的醫院工作模式都是直接讓患者接觸主治醫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醫療效果有影響,因為如果讓患者來醫院直接接觸的第一位就是主治醫生,那么患者在心理上可以會產生一定的恐懼感,而現在的就醫模式主要是讓門診導醫工作中的護理干預人員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讓患者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治療的安全感以及極大的自信心,這對于患者接受治療的意義非常的重大[1]。
2.2 保證醫院工作的有序協調門診導醫工作中的護理干預是醫院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對于醫院工作的協調性也有很大的影響。首先,醫院的工作內容很多,而主治醫生的主要責任是使患者接受生理上的實際的治療,而門診導醫工作中的護理干預人員則是負責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障礙,對于醫院的一個治療來說,無論是心理上的門診導醫工作中的護理干預還是生理上的主治醫生的治療過程,對于患者來說都非常重要,而這也是保證醫院工作的協調性的基本保障;其次,門診導醫工作中的護理干預在醫院的工作中的作用就相當于一個信息的傳輸媒介,起著協調患者與主治醫生之間的重要媒介[2]。門診導醫工作中的護理干預人員為患者介紹主治醫生的治療方案以及增加患者的自信心,這是患者接受主治醫生治療前的重要準備,而治療之后對患者進行治療后的門診導醫工作的護理干預則是為主治醫生提供患者的有效信息,這個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非常的重要,同時門診導醫工作中的護理干預也保證了醫院工作的有序性。
2.3 發揮醫院重要環節的關鍵作用門診導醫工作的護理干預承擔著醫院工作的重要責任,在醫院的具體工作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它不僅是醫院的重要形象工作,而且是連接患者和主治醫生之間的重要媒介,因此它發揮著醫院重要環節的關鍵作用。
護理干預在醫院門診導醫工作中的應用對于醫院的工作來說是一個突破,是醫院工作的一大進步,它的作用不容忽視,要充分利用護理干預在醫院門診導醫工作中的應用的作用,促進醫院的工作效率。
[1]張珍平.護理美學在臨床的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07(16).
[2]肖瑞芳.護理干預在門診導醫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