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詩蘭
隨著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頒布實施,一系列新教材相繼出現。在新形勢下,許多舊有的語文教學目標被重新審視定義,一些新的語文教學思路已在不斷出現。教師的教學觀念有了更新,教學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進,但是,就目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際狀況來看,還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講風”太盛仍然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必須重新擺正“讀”、“講”、“問”的關系。筆者認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還應以“讀”為本。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注意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常用應用文教學,應主要借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作過多分析。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后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它是學習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要培養和提高學生讀、聽、說、寫的能力,它同樣離不開“讀”這個“根”。讀、聽是語言的吸收和理解;說、寫是語言的表達和運用。讀中包括朗讀,朗讀實際上含有聽和說,葉圣陶先生解釋得極為透辟,“聽,也是讀,是用耳朵讀;說,也是寫,是用嘴寫”。沒有吸收和理解,就談不上表達和運用,學生只有通過讀,學習了人家是如何運用語言來表情達意的,才有可能自己去駕馭語言,表情達意。大凡文章寫得好的人,都有相當濃厚的“讀”的基礎。可見讀、聽、說、寫這四項中,領頭的一項是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在力量和時間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要培好“讀”這個根。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方可枝榮。非讀無以廣識,有知才會有能,能力的發展依賴于知識的掌握。而“讀”本身就是一種緊張的智力活動,它可以發展學生觀察、想象、思維等能力。通過閱讀激發起來的思維,猶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有些學生連課文也不愿“接觸”,卻“陶醉”于老師那津津樂道的講演,其結果語文成績總是上不去;也有不少學生,雖然在語文課上面對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說和支離破碎的提問而昏昏欲睡,但他們重視自我閱讀,語文成績卻也很是不錯。這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舍本與固本的不同結果。
“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在課堂教學中要會正確運用。
先說默讀。默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在課堂上保證給學生留有足夠的安靜的默讀時間。我們有的老師,因擔心課堂講解的時間不夠,把學生閱讀課文的時間全部擠到課外,這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課外負擔,其效果也不理想,到上課時連課本還未問津的學生大有人在。有的教師在課堂上雖然也給學生默讀的時間,但時間太少,多數學生還沒讀完,便開始討論。究其原因,是生怕課堂氣氛沉悶。這又是對默讀的一種誤解。殊不知默讀的過程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內在的口頭語言的過程,“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邊讀邊思考,有利于對課文的感知、理解、鑒賞和吸收,何懼氣氛不熱烈?還有老師在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時喋喋不休,唯恐學生讀不懂,這其實是在干擾學生閱讀,當然也收不到好的默讀效果。其次是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默讀方法,教會他們克服動嘴現象、擴大視覺距離和幅度。再次是要通過多種手段加強對默讀效果的檢查。這樣才能培養學生“默而志之”的良好習慣,形成默讀深思和獵取的綜合能力。
再談朗讀。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師范讀、學生單讀、師生合讀等,其心理過程特點是:視覺中心→語言中心→說話中心→聽覺中心→閱讀中心。這可是一個眼、腦、口、耳協同活動的過程,多種感官通道被利用起來了,它能充分發揮感知的積極功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范讀勝于講解,因為范讀能直接把學生帶入課文境界。學生通過各種朗讀,能增強語感,再現意境,加深對課文的感知理解,培養聽的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增強口頭表達能力。老師還可以通過學生朗讀的信息反饋,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進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目前,高中語文課上的瑯瑯書聲越來越少了,有的學生上了三年高中,竟然沒有朗讀過一次課文;有不少學生雖會齊整地合讀,卻不會自由地朗讀。書讀不好,話說得也結結巴巴,語無倫次,表達能力很差,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沒有正確使用朗讀方法甚至忽視朗讀教學的嚴重后果。
還有背誦。背誦是我國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它在默讀和朗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強化記憶,鞏固閱讀成果,積累語言材料。這對促進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培養記憶能力、提高表達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古代學生學習書面語言,囫圇吞進一定數量的文章,再不斷反芻消化,進而學會運用。“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跳讀速讀快速篩選信息的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但是,這些也必須以一定的語言材料的積累為基礎。現行高中學段六冊教材中要求學生背誦的,夠少的了,可畢業時還有些學生不能順利背出。這一現實應引起我們高中語文教學的足夠重視。一個學生小學、初中階段就可背默二三百篇范文,高中階段再用一部分課堂時間背誦典范的現代文15篇,文言文15篇,精彩的現代文段和文言文段各20段(詩歌除外),應該不成問題。如果這樣,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會是另外一種局面。不過,這里所說的背誦,是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在老師的指點下,理解內容,分清主次,把握整體與部分間的區別與聯系,理清篇段的結構層次,找出行文的線索,捕捉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就能背得快,記得牢。
默讀、朗讀和背誦,是高中語文課不可忽略的教學方法,它適用于各類課文的教學。例如,記敘文《記念劉和珍君》,感情激越,用語犀利,警句疊出;散文《荷塘月色》,語言優美,描寫生動,情景交融。這類文章在課堂上應教會學生抑揚頓挫表情朗讀,要求學生全篇背誦。議論文有許多精品,可要求學生多背一些。指導誦讀是教學文言文和古代詩歌的基本方法,教師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解惑釋疑,畫龍點睛,那些短篇精段都應理清思路,劃出層次,讓學生練習背誦,如《鴻門宴》、《夢游天姥吟留別》等。各種類型的課文在課堂教學中都應加強“讀”的訓練,這樣讀講結合,既能調節課堂氣氛,又能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而學生頭腦中有了若干范文作底,加之課外閱讀和社會實踐活動,寫起作文來也就容易多了。
上面就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中的輕“讀”偏向強調了要加強“讀”的訓練問題。這里要說明的是,說以“讀”為本,并非否定課堂教學中多種教法的運用。譬如講解,它有利于發揮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可以發展學生的聽、記能力,使學生把握閱讀要領,但不應以講廢讀,而應以講解惑,以講培讀,講清楚這種文章應如何讀,這類文章該怎樣寫。這就是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把語文課真正上成在教師引導下“教會學生學習”的課。“讀書破萬卷”的“破”是剖析,講解是剖析的一種,包括老師破和學生自己破。要知道,這里“讀”在前“破”在后,如果以講廢讀,用繁瑣乃至架空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領悟,那只能是唱“空城計”。在教學實踐中,還是有不少“劍走偏鋒”的現象:架空文本,淡化語文知識。不少公開課課堂氣氛活躍,一會音樂欣賞,一會書畫展示;又是課本劇演出,又是多媒體運用。花樣翻新,眼花繚亂。表面上學生主動性增強了,可課后一問學生“這節課學到了什么”,學生茫然。這樣,雖然學生身心達到了愉悅,但語文本身的內容卻未被重視。再如提問,也是高中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用得好,能促進學生思考,鍛煉口頭表達能力。但我以為也要以問促讀,要問在教材的關鍵部位,以激起學生思想的火花,引發學生討論和再讀的興趣。問題要來自教材來自學生,以教會學生主動質疑為最好。那種泛泛的缺少思考價值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還是不提為好。
語文是優雅的、高尚的,它可以蕩滌人們心靈的污垢;語文又是美妙的、嫵媚的,它有旖旎的風景,讓人心曠神怡;語文還是聰穎的、睿智的,它那深邃的哲理能開啟人們懵懂的心靈,讓我們內心灑滿陽光,充滿智慧。深情地誦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味。任何以講代讀、以問代讀都是對語文本性的一種有意無意的傷害。閱讀是學生心智自覺自悟的過程,只有通過誦讀,讓學生走進文本美美地賞,細細地品,深切地悟,學生才能真正徜徉于美妙的語文世界,享受語文的味道與情趣,享受語文的韻致與奇妙,享受語文帶來的靈魂的洗禮與思想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