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D領導決策數據分析中心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5193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8%。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8.1%,二季度增長7.6%,三季度增長7.4%,四季度增長7.9%。全國經濟第四季度開始企穩回升。在這一背景下,考察各地在宏觀經濟下行趨勢下的抗跌能力,發現區域發展中“彈性”最好的亮點省區就成為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本文選取GDP、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投資、消費、進出口六個指標建立經濟彈性指數,利用2012年前三季度的數據分析各地經濟的“抗跌性”。
從各地經濟彈性指數的排名看,呈現明顯西高東低的態勢。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西南和西北省份在2012年多項指標增速都高于全國,甚至是數倍高于全國水平,表現出了后發趕超的強勁勢頭,貴州省在固定資產投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等6項經濟指標增速均居全國第1位。而東部地區則為經濟轉型發展預留空間,經濟發展速度呈下降趨勢,北京、上海有多項經濟指標增速都低于全國水平。
GDP:滬、鄂、湘進入“2萬億俱樂部”
隨著2012年各省區市年度數據的陸續發布,中國地區生產總值已形成5萬億、3萬億、2萬億和萬億多個梯隊。按照預計,5萬億梯隊的有廣東、江蘇和山東,3萬億梯隊將擴至浙江和河南,2萬億梯隊包括河北、遼寧、四川、湖北、湖南和上海,其中后三個省份為新加入成員。2012年前三季度,全國國內生產總值35348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7%,增速比上半年下降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1.7個百分點。廣東、江蘇、山東的生產總值分別以40685.76億元(7.9%)、38796億元(10.1%)、36235.2億元(9.7%)位居全國前三位。天津以13.9%的生產總值增速在全國排第一位,重慶、貴州以13.8%的增速在全國并列排第二位。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陜西增速列首位
2012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4.2個百分點。陜西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6.4%,在全國排第一位。天津、貴州、重慶以16.2%的增速在全國并列排第二位。
財政收入:粵、蘇、魯總量位居前三
2012年前三季度,全國財政收入90588億元,同比增長10.9%,比上半年回落1.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18.6個百分點。其中,地方本級收入45779億元,同比增長15.2%,比上半年上升0.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18.1個百分點。廣東、江蘇、山東的地方財政預算收入分別以4543.7億元(11%)、4282.1億元(13.5%)、3138.2億元(16.9%)在全國排前三位。地方財政預算收入增速在全國排前三位的是貴州(33.9%)、江西(33%)、湖南(27.2%)。
固定資產投資:山東量最大、貴州增速最快
2012年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56933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0.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4.4個百分點。山東、江蘇、遼寧的固定資產投資在全國位居前三位,分別為21647.49億元(20.2%)、21251.28億元(20.6%)、17391.6億元(26.9%)。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全國排前兩位的是貴州(33.8%)、新疆(32.8%),江西、甘肅、青海以31.2%的增速在全國并列排第三位。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吉、鄂、閩、皖、黔、甘6省增速齊頭并進
2012年前三季度,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942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4.1%,增速比上半年下降0.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2.9個百分點。廣東、山東、江蘇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為16526.39億元(11.5%)、13741.8億元(14.8%)、13308.2億元(14.8%),在全國排前三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方面,吉林、湖北、福建、安徽、貴州、甘肅,在全國并列排第一位。
進出口:粵、蘇、滬總額居前三,增速仍低于全國水平
2012年前三季度,全國進出口總額28424.7億美元,同比增長6.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18.4個百分點。廣東、江蘇、上海的進出口總額在全國位列前三位,分別為7156.2億美元(6.1%)、4050.4億美元(1%)、3281.14億美元(1.2%)。西藏(196%)、重慶(120%)、河南(63.4%)的進出口總額增速分別位居全國前三位。
小結:正如各地反彈指數的排名所見,與北京、上海等地的持續下滑相比,中西部地區正呈現強勁的反彈趨勢,“高位求進”、“競位求進”、“能快則快”的“彈性”十足,其中貴州省從2010年經濟增速全國第29位一躍成為2012年的全國第二,更被稱為“貴州速度”。當然,也要看到,2012年西部地區的“彈性”還主要依賴基建、資源、大項目等投資,這種“彈性”并不是建立在持續穩定的內需的基礎上。2012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除了強調“穩增長”外,提高“質量”、“效益”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中心任務。所以,各地在重視經濟反彈的同時,下一步以城鎮化為抓手的擴大內需應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