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炎
骶管內囊腫9例手術治療效果觀察
鄭炎
目的骶管囊腫臨床特點及手術治療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2年3月間經手術治療的9例骶管囊腫患者臨床資料,其中單純型骶管囊腫4例,神經根型囊腫5例。結果術后2例腰骶部鈍痛、會陰部麻木患者明顯減輕;3例會陰部燒灼感3完全緩解;2例大小便功能障礙患者1例緩解,1例減輕;2例下肢放射痛并間歇性跛行患者1例減輕,1例改善不明顯。1例術后切口腦脊液漏經保守治療后消失,無感染病例出現。囊液經實驗室檢查證實為腦脊液,囊壁病理檢查為纖維結締組織。結論有明確癥狀的骶管內囊腫患者可采取手術治療。臨床應嚴格適應證選擇,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以達最佳治療效果。
骶管內囊腫;MRI;手術;療效
骶管內囊腫發病率低,臨床表現與腰椎退行性疾病相似,易于誤診。我科2008年4月至2012年8月手術治療骶管內囊腫患者9例,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9例患者中男4例,女5例,年齡32~56歲,平均43.5歲,病程3個月至7年,平均22個月。臨床表現腰骶部鈍痛、會陰部麻木2例;會陰部燒灼感3例;大小便功能障礙2例;下肢放射痛并間歇性跛行2例;站立、行走及坐位時加重,平臥后緩解。骶骨X線檢查3例正位片可見骶骨中線區骶2~3平面橢圓或圓形透亮區,側位片可見骶骨椎體后緣弧形壓跡;3例合并腰骶部畸形,其中隱性脊椎裂2例、骶椎腰化1例。CT檢查見骶管內軟組織陰影,骶骨椎板受壓變薄,椎管擴大;MRI檢查骶1~骶3節段骶管內1~2個圓形或橢圓形軟組織影,信號與腦脊液相同,直徑1.5~4.6 cm。
1.2手術方法 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患者頭低臀高俯臥位,后正中切口進入骶管,可見淡藍色梭形或橢圓形囊腫,張力較大,相鄰神經根受壓,粘連緊密,5例囊內可見神經走行,與囊壁內表面無粘連,4例囊腫上極小交通孔與硬脊膜囊相通,5例無明顯交通孔。完整切除無神經根通過的囊腫;囊壁與神經束粘連不易剝離者剖開囊壁并翻轉包繞神經,囊壁部分切除曠置,高位結扎交通孔,醫用生物蛋白膠噴涂于囊腫與硬脊膜或神經根的交通孔,帶蒂骶棘肌瓣填塞切開之硬膜,放置引流管,逐層嚴密縫合切口。術后去枕平臥以防腦脊液漏發生,臥床 3~4周后戴圍腰下床功能鍛煉。
術后9例患者囊液經實驗室檢查證實為腦脊液,囊壁病理檢查為纖維結締組織。2例腰骶部鈍痛、會陰部麻木患者明顯減輕;3例會陰部燒灼感3完全緩解;2例大小便功能障礙患者1例緩解,1例減輕;2例下肢放射痛并間歇性跛行患者1例減輕,1例改善不明顯。1例術后切口腦脊液漏經保守治療后消失,無感染病例出現。
骶管內囊腫可能源于先天性硬膜薄弱、缺損或憩室,或為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裂隙的結果[1],為硬脊膜在骶管或骶孔內異常擴張所致,依囊腫是否與蛛網膜下腔相通分為神經旁囊腫、Tarlov囊腫及骶骨脊膜囊腫[2]。蛛網膜發育薄弱處在腹壓增高等腦脊液壓力增高因素存在時,腦脊液進入,薄弱處硬膜連同蛛網膜疝出形成小的囊腫,在咳嗽或腹壓增高時腦脊液進入囊腫,使囊腫不斷增大,交通孔隨囊腫增大受壓變小,形成瓣膜樣結構維持囊內高壓,馬尾神經受壓逐漸加重,神經癥狀出現。
骶管內囊腫因破壞骶椎、骶板及壓迫神經根引發臨床癥狀,臨床表現無特異性,主要為腰骶部鈍痛,以骶1~2顯著,部分患者出現括約肌功能和性功能障礙,伴隨會陰燒灼感,大小便障礙等,站立或坐位時加重,平臥后減輕。囊腫壓迫骶神經時出現坐骨神經疼痛,臨床常與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或骶管內腫瘤相混淆,對其他原因難以解釋的骶神經根受壓癥狀,應考慮骶管內囊腫之可能。 MRI為骶管內囊腫最具診斷價值的影像學檢查,可顯示囊腫部位、大小、形態、數目等,信號與腦脊液相同,可與脂肪瘤、神經鞘瘤、脊膜瘤、畸胎瘤等相鑒別。
對有影像學表現而無臨床癥狀的患者,不宜常規手術切除;對出現會陰部疼痛、大小便或性功能障礙,下肢肌力、感覺減退,以及腰腿痛、間歇性跛行影響生活的患者,多傾向于手術治療,首選囊腫切除及硬膜缺損修補。骶管內囊腫外壁多與周圍神經根粘連,分離困難,囊內神經因受流體靜壓影響,與內壁無粘連;應充分顯露囊腫及相鄰硬脊膜囊,注意保護神經組織,對無神經根通過的囊腫完整切除,囊腫與神經根粘連緊密者不宜勉強剝離,以防損傷神經根,可囊腫切開放液后部分切除囊壁,囊壁內有神經纖維的神經束膜囊腫可單純切開,曠置減壓,部分壓扁的馬尾神經仍有功能存在,應注意保護。囊腫局部張力高,硬膜變薄,不易縫合,或囊腫交通口因神經穿行封閉不嚴,可引起術后積液或腦脊液漏,采用醫用生物蛋白膠噴涂交通孔,帶蒂骶棘肌瓣填塞切開之硬膜,伴隱性脊柱裂者采用帶蒂肌筋膜加固縫合,肌層、腰背筋膜逐層嚴密縫合,可降低腦脊液漏及囊腫復發。
對骶管內囊腫的治療手段尚有待于進一步探討,有研究表明手術治療骶管內囊腫無明確療效[3],有報道經CT引導經皮穿刺及醫用生物蛋白膠封閉治療骶神經根囊腫療效滿意[4],本組患者經手術治療,臨床療效尚滿意,臨床應嚴格適應證選擇,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以達最佳治療效果。
[1] Hoshino Y, Edakuni H, Shimada A, et al. Sacral arachnoidcyst associa-ted with marfan syndrome. Intern Med,2005,44(3):271-273.
[2] Langdown AJ, Grundy JR, Birch NC. The clinical relevance of Tarlov cysts. J Spinal Disord Tech, 2005,18:29-33.
[3] 孫成良,張佐倫,劉立成.骶管內囊腫的診斷及手術治療.山東醫藥,2010,50(6):84-85.
[4] 王佰川,邵增務,吳宏斌,等.骶管蛛網膜囊腫不同治療方法的療效比較.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0,24(2):206-210.
464200 河南省羅山縣人民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