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
淺談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及護理對策
張凡
老年人心理問題護理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世界人口老齡化已經日趨明顯,這已成為各國面臨的頭等問題。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個特殊時期,這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能力的下降,身體狀況逐漸減退,容易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因此,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最低限度實現其人生價值,對老年人的心理護理尤其重要。
1.1孤獨與寂寞 日益緊張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讓年輕人護士了對家里老人的關心,減少了和家人的來往,使老人去燒繞膝之歡,天倫之樂,與子女難以及時進行情感交流。更有甚者,老人生病住院后,只能請護工照顧,家人極少探視。讓老人的心理空虛,變的少言寡語,情緒失落,憂愁聯想,對周圍的事物不感興趣。
1.2焦慮,抑郁及疑病 老年人的焦慮和抑郁主要來源于對醫院環境的陌生感和住院帶來的經濟壓力,家庭因素等原因。老年人怕醫院治療費用高,給家里子女增加負擔,往往延誤病情,不能及時治療。有些老人由于長期與子女分居,感到無依無靠,經常吧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過度關心自己的身體,疑心有病,神經過敏,焦慮多疑。
2.1關心老人,消除孤獨,寂寞感 首先,盡可能的豐富老人的生活,及時分散他們的精力。介紹同齡同愛好的人一起聊天,進行唱歌跳舞,書法下棋等娛樂活動,讓老人心情愉悅。其次,幫助他們和外界多聯系,增加交往,是老人體現自我價值,滿足自我需要。再次,子女多與老人溝通,遇事多與老人商量,經常看望老人,讓老人了解到自己對家人的重要性,慢慢使其孤獨寂寞感消失。
2.2消除老人焦慮抑郁 家屬應通過新聞,報紙,廣播等一切傳播媒體,讓老人了解國家最新醫改動向,使老人知道國家在盡一切努力讓人人都看的起病,吃的起藥,住的起院,減輕老人對于看病難看病貴的心理壓力。住院后,護士要與住院老人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充分的掌握老人的心理狀況,讓老人產生信任感,通過語言,態度,表情和行為,影響和感染老人。做好健康宣教,讓老人對住院環境充分了解,對于文化水平差異,要選擇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溝通。消除老人對陌生環境的焦慮。鼓勵老人多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疑問,護士要積極,耐心的正面解答,消除老人的疑病心理。
總之,老年人的健康往往在于三分治療,七分心理,充分尊重并滿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實施心理護理,達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 李浜.福利院老年人的心理護理.當代護士,2010,8:148-149.
450007 鄭州市中醫院心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