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吉彬
淺談青春痤瘡的中醫辨證論治
彭吉彬
痤瘡;病因病機;辨證論治
青春痤瘡是一種好發于面部及胸背部的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好發于青春期男女,呈丘疹狀,擠壓后常伴有皮脂溢出,故俗稱“青春痘”。筆者近幾年來,運用中醫理論對青春痤瘡進行辨證分型論治,反復實踐,療效顯著,不易復發,副作用小,現分述于后,供大家借鑒使用。
傳統醫學認為:青春痤瘡主要是由于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膩,以致脾胃濕熱內蘊上蒸或肺經蘊熱,外受風邪或思慮過度,情緒激動,煩躁不安,氣血蘊結化熱,或消化功能絮亂、便秘,沖任不調致濕熱凝滯于面部而成。而現代中醫學認為:青春期男女由于氣血旺盛,肝常有余,素體陽熱盛,營血偏熱,絡脈充盈,易出現氣血郁滯而發病。故此病多發于青春期男女。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嗜食辛辣、油膩、肥甘厚味之品,或酗酒傷及脾胃,使中焦運化失司,助濕生熱,濕熱循經上蒸于體表,阻于肌膚而發本病。
用中藥治療痤瘡,應用中醫理論進行辨證分型論治,可分為:
2.1肺經風熱型 癥見面色潮紅,有皮疹,可擠出黃白色脂栓,兼見口干咳嗽,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清宣肺熱。方用:枇杷清肺飲加減。用枇杷葉、桑白皮、黃芩、梔子、銀花、黃連、赤芍、白芷、苦參、貝母、防風等。
2.2肺胃濕熱型 癥見皮疹紅腫或有膿皰,口臭伴有便秘,尿黃、納呆腹脹,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通腑。方用:茵陳蒿湯加減。用連翹、茵陳、梔子、花粉、白癬皮、大黃、白芷、銀花、甘草等。
2.3脾失健運型 癥見皮疹并反復發作或結成囊腫,同時伴有納呆、便溏,神疲乏力,舌紅,苔薄白,脈濡滑。治宜:健脾化濕。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用黨參、茯苓、白術、甘草、扁豆、陳皮、桔梗、山藥、砂仁、薏苡仁、山楂、皂角刺等。
2.4痰濕凝滯型 癥見丘疹反復發作,經久不消,日久融合,凸凹不平,皮膚粗糙,舌談胖,苔白,脈滑。治宜:消痰軟堅,活血化瘀。方用:化瘀散結丸加減。用當歸、赤芍、紅花、昆布、海藻、夏枯草、陳皮、半夏、金銀花、白芷、貝母、乳香、沒藥、穿山甲、連翹等。
2.5腎陰不足型 癥見皮疹淡紅,口干,便秘,舌絳紅,苔薄黃,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用黃柏、知母、熟地、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丹皮、貝母、白芷、花粉等。
在臨床治療時,不論何種證型,都必須臨癥加減,如:口干者加石膏、花粉;囊腫不消者加夏枯草、皂角刺、牡蠣、穿山甲等。同時可配合使用中藥煎湯洗面:用金銀花、連翹、黃連、苦參、白癬皮、野菊花等煎成湯劑后熏洗面部,療效明顯,見效迅速。
3.1王某,男,20歲,營業員,2008年4月19日初診,癥狀:顏面及鼻部生痤瘡半年,面色潮紅,皮疹隱隱,可擠出白色脂栓,平素大便干燥,口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數。證屬肺經風熱。處方:枇杷葉12 g、桑白皮15 g、黃芩15 g、梔子10 g、菊花10 g、黃連8 g、赤芍12 g、白茅根12 g、苦參20 g、銀花10 g、連翹10 g。上方服3劑顯效,6劑后疹退,9劑痊愈。
3.2李某,女,17歲,學生,2010年8月7日初診,癥狀:面部生痤瘡8月余,丘疹大如癤瘡,反復發作,日久不消,皮膚粗糙不平,舌體胖大,苔白,脈滑。證屬痰濕凝結。處方:連翹15 g、赤芍15 g、桃仁15 g、紅花9 g、昆布12 g、海藻12 g、夏枯草10 g、陳皮10 g、半夏15 g、皂角刺10 g、貝母15 g。上方共服15劑,已痊愈。
痤瘡是好發于青春期男女面部等處的炎性丘疹,其病因復雜,病變雖在體表,但與臟腑功能失調息息相關。臨床實踐證明用中醫藥治療痤瘡療效明顯,效果佳,并且不易復發,副作用小。治療痤瘡不論一味的依賴藥物,還應注重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理,保持充足的睡眠,飲食上應少吃肥甘辛辣油膩之品,戒煙酒。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飲食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不要使用油脂類、粉類護膚美容化妝品及含激素的軟膏和霜劑,平時用溫水洗臉,不用堿性強的肥皂,同時保持充足的睡眠,樂覌的心態,如要保養面部皮膚,可用雞蛋清和蜂蜜攪勻后搽于面部,可使皮膚變得光滑有彈性。
[1] 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4.
[3] 凌一揆.中藥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6.
404600 重慶奉節縣巖灣鄉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