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亙 方 芳

低碳有兩個基本內涵:一是采用低能耗,甚至零能耗的技術或手段滿足人類活動需求。目前大量的低碳活動正在做這樣的嘗試和努力。二是減少人類的需求本身。這一點往往被人忽略。
直到今天,中國城鎮住宅的能耗仍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除了發展水平的差異外,中國人傳統的生活習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住宅空調,中國城鎮每百戶住宅的擁有率高達81臺,不低于發達國家。但大多數中國家庭往往在下班后和周末在家時才開,屋里沒人是不開的。這就使我國的住宅空調能耗大大低于發達國家。中國的生活熱水能耗人均值也只有美國的1/5、日本的1/4;而中國太陽能熱水器家庭擁有率為7.8%,是世界之最。
在不同的地塊條件下開發,尊重地塊本來的地形地貌,順勢而為,不僅可以選擇彰顯項目個性,而且事實上,會起到明顯的低碳效果。
然而,這僅僅是因地制宜的第一層含義。更深層次的含義是:尊重項目所處地域的氣候和民俗,傳承傳統民居低碳精神,發揚當地“風水”優勢,就地取材,努力以自然的手法實現低碳的夢想。因地制宜的實現途徑是本土化的規劃和設計,它可以回避舶來品可能的高碳。
據江億的《中國建筑能耗遠低于發達國家》一文提供的數據稱,美國每年消耗的能源約為全球總能源消耗的四分之一,其中建筑運行約占全球總能耗的十二分之一;而中國則分別為八分之一和四十分之一。中國與美國的住宅空調用電量,相差接近3倍。以北京為例,居民家用空調年均運行時間不到200小時,一年平均用電量低于5千瓦時/平方米。而美國大部分家庭全年24小時使用空調,溫度常年維持在18℃~26℃間,為維持室內良好的空氣質量,采用固定的通風換氣,全年任何時候室內外通風換氣量均為每小時0.5次。
歐洲住宅多為獨立別墅,其體型系數(即建筑物與室外大氣接觸的外表面積與其所包圍的體積之比)為中國大型公寓式住宅的2倍。這樣,盡管我們的保溫不佳,但由于中國建筑體量大,相對的外表面散熱面積小,熱損失卻與上述國家處于同一量級。如果我們跟隨歐洲的步伐,放棄密度追求的時候,我們就高碳了。
近年來,中國每年人均新增約1平方米的建筑。它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居住和工作環境,同時也加劇了資源與能耗的負荷。2005年,中國內地人均建筑面積達到30平方米,超過中國香港平均水平;北京、上海、蘇州等城市達到或超過了日本和新加坡的水平,接近40平方米,雖然與歐美發達國家人均70平方米的規模還有較大距離。但中國還有數以億計的農民需要進城,數以千萬計的年輕人需要婚房。新的巨量能耗的增加已無法避免。這是發展的合理要求及必然代價。怎么辦?我們在開發住宅時,不能把小區規劃得大而無當,不把房子的面積設計得大而無當。低碳如同“減肥”,在緊湊上做規劃設計文章,不貪不饞,就可以大大減少房屋的碳排放。
體型系數控制對減少暴露在空氣中的建筑外表皮面積,降低住宅能耗有著重要意義。在相同體量的前提下,建筑物的體型系數越小,外露的面積就越小,對能量的損耗就越小,德式建筑是這一方面的典范。反之,圓柱形、菱形、蝴蝶形及各種不規則的奇形怪狀的建筑構造,大面積凹凸在外的陽臺和臥室,則往往是高能耗的敗筆。
不僅是墻,窗戶更是一個問題。近年來,住宅開發高比例推出頗受年輕購房者青睞的“飄窗”。它固然拓寬了室內空間與視野,卻很耗能。大量個案證實,在酷熱的夏季及寒冷的冬季,大飄窗的房屋空調幾近虛設。不合理的窗墻比、為了所謂景觀而設置的大面積窗戶,成了如今住宅開發碳排放增加的極為重要的原因。我國西北民居窯洞素以冬暖夏涼著稱,就因為它的窗戶較小。
我們倡導多種樹,因為它是最低碳的選擇。雖說樹與草坪都是植物,但樹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草坪的5倍,夏季樹陰下的氣溫比草坪綠地低5℃左右,比硬地低了更多。它能減少多少制冷的能耗啊!與此同時,樹冠還可減弱太陽輻射的60%~95%,阻擋紫外線直接對人體的損害。
草坪,尤其是引進的外來冷季型草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飲水大戶——每天要澆一次水,即便是雨季,每星期也要澆兩次水。而我國是世界上嚴重缺水的國家,伺候草坪“喝水”力不從心。況且在寒冷的冬天,維護費用更高得驚人。這些會帶來多少碳排放啊!
樹木是真的綠色。數據顯示:1平方米草坪和1 棵樹的投資比例是10∶1;而用相同面積的喬、灌、草組成的植被群落,其綜合生態效益——釋氧固氮、蒸騰吸熱、減塵滯塵、減菌殺菌及減污等——可達單一草坪的4~5倍。
在今天的中國,住宅產品依然以毛坯房居多,它如一輛造了一半的汽車,是半成品,這實在堪稱全球地產的一大奇觀。
它帶來的浪費是驚人而無法避免的。為了打發交房而配置的房門、浴缸、坐便器被敲掉了;為了打發交房而鋪設、粉刷一新的墻面、地面被鑿掉了。據稱,單單全國每年敲墻砸洞造成的浪費就高達3000億元。隨之而來是建筑垃圾問題:業主在裝修過程中,往往大拆大改,從而產生大量建筑垃圾。據統計,平均每戶裝修產生的建筑垃圾達到2噸。
中央空調方式——集中供熱、制冷技術(包括保濕、保溫技術)——可能導致全部空間365天24小時連續使用,新風系統可能導致24小時連續機械通風和固定的通風換氣量,從而使建筑能耗急劇上升。因此,若開發低碳住宅,仍須大范圍采用分散空調方式——分散供熱、制冷技術,為部分空間間歇使用提供可能,可以在適當的時間開窗以實現自然通風換氣。
在太陽能、風能、淺層能源、生物能等新興能源中,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住宅開發最有可能利用的,應該是太陽能。而在太陽能中,技術和經濟條件最現成的,應該是提供生活熱水。
據悉,我國1.6億平方米的太陽能熱水器的推廣面積和保有量都裝在了建筑上,建筑承載太陽能大有可為。目前我國城鎮的熱水供應率接近七成,隨著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熱水供應將大幅提升(我國目前城鎮平均每戶熱水用能僅為80~130千瓦時/年,與日本的1404千瓦時/年比,相差10倍)。專家估計,這將使我國城鎮的建筑能耗提升10%。而較樂觀的估計是,太陽能熱水可抵充15%的建筑能耗。
開發低碳住宅的健身場地,全封閉的健身房并不好,我們的選擇是,建設加蓋的戶外健身空間,輔之以十分通風的室內場地。這樣,健康的,就絕不僅是我們的身體。
由于低碳與綠色的關聯性,于是,旨在減少能耗,減少碳排放的低碳,往往被冠以綠色的標簽。
近年來,圍繞規范和推廣綠色建筑,許多國家制定和發展了各自的綠色建筑標準與評估體系,如美國的LEED綠色建筑評估體系、英國的BREEAM、日本的CASBEE等。其中,LEED以其實踐性特征和成熟的市場運作頗為走俏。國內一些地產大亨有項目參評LEED認證,如招商地產的泰格公寓、萬科的大梅沙萬科總部。
據統計,迄今中國地產商登記申請美國LEED項目的已達到300個,但實際得到認證的卻很少,甚至有些項目申請完后還未開工。絕大多數商家只想以一個典型工程申請LEED認證當做賣點。與此同時,LEED項目認證及其技術咨詢的費用高昂。癥結在于,通過認證的項目不見得節能。已經有人告誡:LEED認證成了一個新興市場的推動者,一個與廠家利益、商業利益緊密相連的機構。因此嗎,開發低碳住宅,還得我們自己說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