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裴 佩
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被確定為全省轉型發展、跨越提升的新動力。在我省從“資源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過渡階段,我省如何提高企業科技創新水平?未來該走怎樣的創新之路?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盛毅。
記者:我省首次將“創新驅動”提到這么重要的位置,您怎么看待這一戰略論斷?
盛毅: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四川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首先從產業結構來看,支撐我省經濟快速發展的產業,是一般制造業和占較大比重的優勢資源的產業,通過這些產業量的擴張,四川經濟發展已邁向新的臺階。同時,四川科技資源雖然豐富,但總體實力還不夠強,科技轉化率不高,在傳統的發展模式沒有更大的依賴性之后,新的發展階段就必須加大創新力度。以往以量的擴張為主的經濟發展,對我們的管理和政策方面的需求要求低,下力氣抓一下管理就可以適應我們經濟發展的要求。但現在經濟的發展變數越來越大,經濟發展的要求在提高,難度在加大。在這個基礎上向前發展,我們現有的產業結構、技術、體制還存在一些問題,那么要適應新時期發展的迫切需要,必須要有新的技術和體制機制來支撐,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會提出“創新驅動”這樣的一個要求。
記者:我們也注意到,“投資拉動、產業支撐”是四川近年來經濟工作的重要著力點。那么,我們實施創新驅動,會不會與投資拉動的戰略相矛盾?
盛毅:兩者并不矛盾。四川的發展階段決定了這個時期我們的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產業發展,都有很大的投資空間。科技創新、觀念創新、體制創新等等,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建立物質基礎本身也要創新。而創新驅動本身就蘊育在這個過程中。離開了創新驅動,我們的投資就沒有可持續性,甚至見不到效果,收不到成效。我們不能說我們有創新這個動力了,就不需要投資這個動力了。它們兩者不是同一個層面的問題,我們推動經濟增長,還是要靠消費靠投資靠出口,而我們現在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投資還是駕轅之馬,起龍頭作用。
記者:一般來說,企業是創新的重要載體。但是要真正把企業的創新能力放活,也少不了來自方方面面的合力。您認為,現階段該如何加強我省創新載體的建設?
盛毅:如果按照我們創新驅動的要求的話,要講創新載體有這樣幾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政府管理上的創新、體制機制的創新,包括政府促進科技進步的政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這一塊現在是非常重要的任務。也就是說,企業可能有創新能力,民間可能有資金,也愿意向科技來投入,但是沒有合適的渠道和政策,這就要求政府要進一步提高創新能力。我們現在經常講頂層設計,實際上就是感覺到這一塊現在已經成為制約創新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當前創新的一個問題。
第二個層面就是企業,尤其是企業的科技創新。企業是生產力的細胞,也是承載生產力的主體,企業的活力和創新能力決定了整個經濟的創新能力。所以,在科研開發、新裝備、新技術、新工業的引用方面,企業要將其變成一種自覺的行動。有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重視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存在的問題。這種情況下,企業自身能否圍繞創新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好的機制也非常重要。很多企業有國家級的技術中心或省級的技術中心,這是他們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載體。那么,怎么去和科研院所、高校結成聯盟,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形成更強的創新能力,這個也是當前我們需要做的。
記者:四川作為西部的內陸省份,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您認為我省未來的創新發展還要從哪些方面著力?
盛毅:我想首先還是觀念要創新,我們上下都要樹立開放的意識、改革的意識,依靠科技推動經濟發展的意識。逐漸要從依靠傳統的要素驅動,轉為依靠科技創新驅動上來,這是一個大的方面。
另一方面要加大體制方面的改革和力度,比如政府的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包括對各級政府政績的考核、干部的選拔和培養、財政資金的安排;比如科研管理體制改革,怎么盤活現有的科技資源,讓已有的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科技選題怎么來針對市場的需要、企業的需要來確定自己的選題,讓閑置的設備、閑置的人才,更好的進入到經濟主道上等等。
第三方面,企業創新能力的培育,尤其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培育。四川要成為一個經濟強省,產業的門類、科技的種類都還有很大的擴張力度,要增強企業研發能力,推動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合攻關,更好地引進國內外的各種資源,尤其是技術、專利、人才來形成一個強大的科技研發隊伍等,都是很重要的。
最后一個就是政策環境,比如稅收怎么更有效地支持企業的發展,土地指標、產業政策怎么更好地為企業解決面臨的困難;生產要素包括天然氣、水電、土地等怎么更好地為企業提供保障;政府、各種中介機構怎么為企業提供各種管理信息服務等等。這是一個體系,包括創新的政策體制,四川作為一個大省,不是靠單一的創新要素就能解決我們的創新問題,它必須是配套的,必須是全方位的。(責編:賀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