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玉剛
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熱切期待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部署,發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動員,吹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集結號,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路徑、原則和要求,形成了兩個重要成果。一是全會通過的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規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二是習總書記在全會結束時的重要講話(以下簡稱講話),講話實際上是向全黨發出的動員令和指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回顧黨史,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的序幕,吹響了中華民族由“站起來”向“富起來”的號角,今天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則奏響了由“富起來”向“強起來”的樂章。
中國崛起的歷程告訴我們,改革就是生產力,改革決定了中國的命運。2萬多字的《決定》,有137次提到改革,從“改革”一詞的頻率上可以看出,改革是《決定》最鮮明的主題詞。事實上,35年來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正是改革開放的結果。從精神價值的積累和傳承來看,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基于新的歷史起點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的全面深化改革,可以說是針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對癥下藥,充分顯示了黨的政治智慧和極大的勇氣,凸顯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改革決心。全會緊緊圍繞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和社會管理,涵蓋了當前中國社會面臨的各種難題和挑戰,《決定》對誰來改、怎么改、改什么、目標如何做出了規劃,不僅向中國人民,也向世界明確展示了改革的未來路線圖和時間表,改革的力度、廣度和深度空前。
就改革的力度而言,全會對改革做了總動員和總部署。既規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又明確了改革的時間表,指出到2020年,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就改革的廣度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是單方面某個領域的改革,而是“五位一體”加上軍隊國防建設和黨的自身建設等領域的總體改革,旨在把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和現代化偉大工程統一起來;就改革的深度來講,是在利益矛盾交織的深水區里搞改革,觸及的都是發展中積累的“硬骨頭”,是在改革攻堅期必須破除的瓶頸和利益藩籬,是利益關系的深度調整,其復雜性空前,其產生的影響必將深遠。《決定》指出: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于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盡管改革由問題倒逼推動,但對我黨而言卻是自覺的,是黨的使命和科學執政理念的自覺,這種自覺使我黨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拐點時刻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
改革的自覺體現為明確的改革方向: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清晰的改革總目標: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具有感召力的改革價值訴求:進一步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經過35年的不斷深入,當前的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繼續深化改革需要立體推進、多力并舉。如“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就不單純是生態領域,而是一種全面性的改革。在橫向上,生態文明體制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生態文明建設自身,有利于經濟改革全面出擊、齊頭并進,有效避免可能出現的“短板”。在縱向上,保護生態環境不僅有利于可持續發展,而且可避免因返工“補課”遲滯改革進程。其關聯性還表現在國際上有利于增強話語權和提升設置議題的能力,重視生態保護有利于與世界發展接軌,這不僅有利于突破“工業文明高墻”的制約瓶頸,而且在溢出效應上還惠及左鄰右舍,有利于營造和平共贏的周邊環境。35年來,我黨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同時,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制度總是需要不斷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
《決定》是綱領性文件,不是具體操作規范,我們必須把握和領會其基本精神與核心要義。《決定》堅持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有力地回應了社會上普遍關切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深刻剖析了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未來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愿景、新目標,匯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反映了社會呼聲、社會訴求、社會期盼,凝聚了全黨全社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識和行動智慧。
《決定》落實了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任務,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思路,向全黨部署改革的各項任務并提出重大舉措。其核心要義是明確了改革的價值坐標和評價標準,旨在解決思想認識問題,進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識,在改革發展中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制度建設是改革成敗的關鍵,只有把改革成果落實到制度上,發展才有可持續的基礎,《決定》中183次提到制度。改革主要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堅持和完善,來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習總書記在說明中強調,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地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只有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才能建設廉潔政治,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全會在制度建設上的最大亮點是,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我黨第一次提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施政目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執行能力的體現,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體現了黨的治國理政的新方略,旨在實現黨、國家和社會各方面制度的完善,進而提高黨的執政水平。所謂治理現代化就是在國家治理中更加科學、更加民主,同時也要更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可以說,這是全會最重要的理論創新之處,它標志著我國現代化管理水平和發展程度的提高。《決定》的核心要義還體現在改革的出發點是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使改革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增進人民的福祉,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質要求,也是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價值訴求。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改革才能獲得最廣泛的支持和擁護,才能在改革中找準利益固化的突破點。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中長期的追求目標,現實中存在的諸多不良現象是發展中的問題,也要在發展中解決。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要緊緊抓住經濟建設的中心任務不動搖,既要通過發展經濟把蛋糕做大,也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把蛋糕分好。改革社會發展中不符合公平正義要求的體制機制,更好地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益,使人民更公平地享受發展的成果,但絕不是回到平均主義的老路。
基于新的歷史起點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的全面深化改革,可以說是針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對癥下藥,充分顯示了黨的政治智慧和極大的勇氣,凸顯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改革決心。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單靠某一個或幾個部門往往力不從心,現實條件下,怎樣沖破既得利益階層的阻力是改革的關鍵,這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建立一個統籌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層次權威性協調機制和工作機構,進行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中央提出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所謂“穩”就是要統籌考慮、全面論證、科學決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改革和黨的建設改革緊密聯系、相互交融,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領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牽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難深入下去,即使勉強推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基于各領域在發展中的關聯度越來越高,任何改革都會產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應,就不能再單純地摸著石頭過河,而要與頂層設計相結合。因此,全會決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以保證改革的設計、協調、推進和監督每一個環節的落實,確保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保證改革順利推進和各項改革任務落實。這表明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組合拳”的方式來改變此前改革“單兵突進”的局面,以統籌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改革,協調各方力量形成推進改革的合力。
《決定》在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原則,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決定》以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軸,來牽引其他領域的改革,對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6個緊緊圍繞”分別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建等領域的改革主線,反映各領域改革的基本理念。領會全會的基本精神,既要牢牢把握總任務,又要明確重點。在《決定》中經濟出現了74次,提到市場81次。《決定》提出的15項改革任務,6個是經濟,生態文明體制也與經濟密切相關。可以說,經濟改革占了所有改革任務的近一半。全會從六方面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作出部署,對社會普遍關注的難點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舉措。
《決定》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理論,為深化經濟改革指明了方向。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全會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體現了黨對市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中定位的新認知,進一步明晰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標志著我黨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邁出新的步伐。從“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反映了黨對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深化,發展經濟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在資源配置中市場和政府各司其責,“必須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這種新的認識必將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這是全會的又一巨大理論突破。
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全會作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黨全社會樹立關于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正確觀念,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有利于抑制消極腐敗現象。同時,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職能不同。發揮政府作用主要表現在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全會對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進行了部署,強調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從“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的兩字之差,既凸顯了市場的主導地位,還厘清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尊重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有利于政府從市場參與者、經營者的傳統角色中擺脫出來,轉為市場的客觀仲裁者,將主要精力轉向提供公共服務上,為基礎民生起到切實的兜底作用。
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方面,《決定》強調必須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提出國企改革要按照“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護國家安全”的要求進行戰略調整,逐漸退出一般性競爭領域。同時,從多層面提出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的改革舉措。在功能定位上,明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產權保護上,明確提出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在政策待遇上,強調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有條件的私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方面,《決定》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隨著形勢發展變化,現行財稅體制已經不完全適應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完善國家治理的客觀要求,不完全適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改革主要是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加快形成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建立公平統一市場、有利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現代財政制度,形成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更好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作者系中央黨校教授)(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