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鄧灼

9月30日上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64周年國慶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這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走出中南海,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展廳內,一幅幅顯示屏、一張張圖片、一件件產品,展示了科技創新企業、科研單位研發的一系列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參觀結束,習近平用這樣一句話作了重要總結: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短短半個月后,“2013中國科技城科技博覽會”在四川綿陽拉開大幕。無處不在的科技元素,充分展示的科技創新,“高、精、尖、新”的科技特色,為人們呈現了一場“科技的盛宴”。隨著120個技術交易、人才交流、對外開放合作及采購對接項目的集中簽約,為期三天的科博會完美謝幕,也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做了一個完美的詮釋。
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次前進,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新世紀以來,不少國家把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致力于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國際學術界把這一類國家稱為創新型國家。他們共同的特征是: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在70%以上,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大都在2%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都在30%以下。在科技產出方面,這些國家獲得的三方專利(美國、歐洲和日本授權的專利)數占世界總量的97%。
以美國為例,高等教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世界100所名校占據半壁江山,擁有雄厚的人才技術儲備,強大的軍事和科技力量,國家綜合實力無可爭議。在科技競爭日益成為國家間競爭力的今天,美國通過經濟實力和優惠政策在世界范圍內網羅人才、控制知識產權等獲得競爭優勢。有一個不容小覷的數據:全世界科技移民的40%被吸引到了美國。
我國盡管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但是特定的國情決定了我們不可能選擇資源型和依附型的發展模式,必須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使科技創新成為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全社會的普遍行為。
對此,黨中央有著極其清醒而堅定的認識。在黨的十八大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被確立,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國家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
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正在襲來,機會稍縱即逝。在中關村的調研中,習近平用“三個不能”表述出急迫之情:創新驅動是形勢所迫,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怠!
在今年的6月18日,綿陽新晨動力公司的首批國產寶馬N20發動機項目啟動,這是德國寶馬集團首次授權體系外生產寶馬技術發動機。同一天,IBM公司大中華區的首個大數據分析競爭力中心也落戶綿陽。

綿陽科博會四大經濟區展示區。
以科技創新聞名的綿陽,正在吸引全球高端產業的目光。這座全國唯一的國家科技城,2012年的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的6.8%,位居全國前列。經過13年建設發展,綿陽科技城已初步探索出一條創新驅動、軍民融合發展的成功之路。
10月22日,在第八屆中國—歐盟投資貿易科技合作洽談會上,歐盟駐華使團一等參贊拉斯·格朗瓦爾德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歐洲企業愿意到中國西部地區投資,吸引他們的原因,“不僅在于中國西部較為低廉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西部日益發展的高科技產業”。他特別提到,隨著成都多條直飛歐洲航線的開通,成都和綿陽已經被很多歐洲企業相中。
2013中國科技城科技博覽會更成為綿陽一張響當當的名片,這似乎是一個悖論。科技創新能力是國家科技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也是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與之相連的應該是發達、先進、沿海等等關鍵詞,為何以中國命名的科技城會落戶西部內陸?
這其中除了綿陽的厚重積淀,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的一句話可以作為解答:“轉型才能更好發展,后發也要高點起步”。加快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是在構建國家創新體系,是提升綜合國力的必由之路。
從“十五”時期開始,國家科技計劃有意識地向西部地區進行了傾斜。西部開發科技行動、星火西進、西部火炬、西部新材料、西部新能源、縮小數字鴻溝等專項行動逐一展開。“十一五”期間,在科技計劃的項目立項評審中,適當降低了對西部等欠發達地區的要求。今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科技助推西部地區轉型發展行動計劃(2013-2020年)》,明確在西北、西南、青藏高原等三大片區,深化基礎科研協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是西部實現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的直接推動力。特別是四川,正處在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雙加速”時期和由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的關鍵時期,省委、省政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確立了深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科技城在四川、在綿陽的落戶,寄托了國家的厚望。“在創新驅動上有新舉措,在科技體制改革上有新進展,在軍民融合上有新行動,在創新環境建設上有新措施,在吸引人才上有新辦法”,透過科技部部長萬鋼的一席話,我們不僅看到了綿陽科技城的明天,也看到了四川經濟轉型升級的希望,更看到了科技興國的未來。
在四川,有一個九洲電器集團,這個曾經到了“揭不開鍋”地步的老軍工企業,在30多年的轉型探索中,向一切束縛創新的傳統說不,成功把握住了企業發展的歷史機遇,成長為百億元規模的大型高科技企業集團。在董事長張正貴看來,“創新對于企業來說是核心動力,企業要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提升核心競爭能力就必須創新。”
創新之重對企業如此,對國家發展更是如此。黨的十八大部署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此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多次講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最終取決于科技創新,一個國家經濟體量大還不能代表強,國家富強要靠自主創新、靠技術、靠人才,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
在本屆科博會上,創新驅動成為最核心的關鍵詞,這是綿陽科技城建設的主要特色。從2000年開始,科技城建設通過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科技資源優勢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速推進軍民融合、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到2012年,科技城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6億元、工業增加值47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68億,分別是2000年的5.5倍、6倍和6.6倍。這就是創新驅動的魔力。
創新驅動成為共識,它將引領我國的科技發展,為現代化建設澆注正能量,為我們的強國夢添磚加瓦。
科技盛宴,創新驅動,繼往開來!(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