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東
中國城鎮化的實質就是破解“三農”問題。可以說,“三農”問題,不僅過去是中國一切問題的縮影,如今仍然是中國一切問題的鑰匙;不僅是中國歷史革命成功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國未來持續發展的希望所在。 當我們說到各種紅利時,不要忘記,紅利的獲取首先是要有投入的。這就意味著,當我們寄希望城鎮化成為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的最大紅利所在時,我們當下就必須對“三農”問題特別是農民問題進行最大的投入,而且這種投入不僅要有言論上和道義上的,而且更需要物質上和行動上的。 筆者認為,中國城鎮化下一步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條就是我們最常說的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即城市接納農民的發展老路,卻并不涉及對農村本地的帶動與提升,城市與農村依舊處于“兩相忘”的狀態。另一條則是我們一直所忽略的推進農村就地城鎮化轉型的路徑,也就是通過農村自身各方面大發展,使得雖然農村還是那個農村、地還是那塊地,但矗立其上的人和物已經趕上城市的品質。如果說前一條有點類似解決增量問題的話,那么后一條就是有點類似消化存量的意思。而且,后一條路徑意義更加重大,不僅具備第一條城鎮化路徑所帶來的所有紅利好處,如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等,而且將極大限度規避如城市病、戶籍難等多重問題。 第一條路徑姑且叫做農村以外的異地城鎮化,就是現在運用最多的不斷建設與擴容大城市、中小城市,以及試點提升有條件的鎮街來加以推動,從而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或農民身份轉為市民,最終提高城鎮化率的模式。 第二條路徑叫做農村本土的就地城鎮化,在保留農村自然環境和生態條件的同時,改善農村貧窮落后面貌,提升農民各項技能素質,發展規模化現代農業的模式。這也是我們真正應該追求的城鎮化發展路徑,不是簡單的農民進城成為市民了,使城鎮化率看上去提高了;而是“三農”問題得到真正改觀的城鎮化,特別是農民包括進城的農民工能夠真正從人格精神上找到無異于一般市民的自信、自尊、幸福感等自我感覺時的城鎮化,以及反過來市民看待農民或農民工時自然具有的一種對等與尊重時的城鎮化。我們說,這樣的高城鎮化率是可取的、進步的、成功的。 據此,筆者認為“有質量”的城鎮化可以有這樣五條標準:不損害農民現有的一切權益而應該是有所增益;不降低市民工作與生活方方面面的品質而應該是有所提高;不產生新的城鄉與區域發展的巨大差距而應該是有所縮小;不激發或者增加新的社會矛盾困難而應該是有所緩和;不以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而應該是有所美化。只有這樣,中國社會轉型才可平穩推進。▲(作者是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