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竟成
春節期間,所謂“三亞警察打人”的視頻在網上廣泛流傳,引起公眾強烈反響,但隨后三亞警方稱“真相是醉酒游客毆打警察”,令人莫衷一是。 隨著更多視頻和其他證據相繼曝光,人們發現“游客襲警”可能更接近事件真相,更發現這位很可能惡人先告狀的游客系黑龍江省穆棱市政協委員翁志剛,在整個事件中他不僅和其他幾個嫌疑人拉扯、追打巡邏民警,其中一人還企圖搶奪辦案民警槍支,最后被警察在特警巡邏隊幫助下控制、帶離。 在最初的“警察打人”版本中,控訴者成功利用公眾對社會上確實存在的“濫用公權力”行為的不滿,吸引公眾同情,即便如今更多證據顯示,游客很可能是真正理虧的一方,但仍有人認為“無論如何警察不能打人”、“對警察的要求應該高于對老百姓”。 首先必須承認,當前在中國大陸的警察隊伍中,的確存在著一些不正之風,如濫用警車、警力,警察不作為、亂作為,以及權力尋租等,極大損害了警察形象和公信力,許多人在“警察打人”視頻流出后本能同情游客,在更多真相披露后也寬于對游客,嚴于對警察,很大程度上也和上述問題有關。 但警察的執法權力本身,是法制社會、文明社會的象征和保障,尊重、維護警察執勤的權威,是對法制、秩序和社會治安狀況的尊重和維護。警察是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是社會環境的“清道夫”,倘若警察的基本執法權都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社會秩序便得不到良好的維護,屆時受害的不僅是整個社會,也包括每個社會成員自身。 在一些法制更健全、社會更進步的發達國家,如美國,警察的執法權是必須充分尊重的。許多在北美生活過的朋友都知道,倘在街上開車,遇到警察截停,是決不能直接問“為什么”的,更不能拒絕聽從警察的指令,標準做法是減速—路邊停車—熄火—搖下車窗玻璃—雙手放在方向盤上,然后按照警察的進一步指令配合執法,爭辯、推搡,甚至不等指令便放下雙手或把手伸進衣袋,都可能遭到警方的誤判和過激反應(比如開槍),而這類后果,被檢查者往往要承擔主要責任。之所以如此規定,是為了避免警察執法中遭遇危險,避免警民溝通中不必要的誤會,也是為了確保警方執法的順暢。 尊重警權不意味著不尊重人權,更不意味著警察就可以濫用權力,為所欲為。但民眾在警權面前自我保護、維權的正當手段,不是當場抗拒甚至挑釁,而是保持冷靜,保留證據,訴諸法律,公眾、輿論也應更多從這一層面幫助民眾維權,監督警察作為。如前所述,直接抗拒、挑釁警權,于公挑戰了社會秩序維護者的權威,警察的權威會在潛移默化中被削弱,更多、更“故意性”的挑戰警權現象便會滋生,屆時要么社會治安會顯著惡化,要么可能激發更嚴重的公眾事件;于私,公然抗拒警權很可能遭到強制執法,屆時吃苦的是自己。尊重警權,實在是公私兩便的事。至于身為民意代表、立法機構成員的“三亞事件”當事人,發生這樣的事,便更不應該了。▲(作者是旅居加拿大學者)
環球時報201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