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穎引
(閩江學院愛恩國際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1 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化,加入WTO 后經濟融入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科技和人才逐漸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國際間的競爭也逐漸轉化為知識和人才的競爭,與此同時,高等教育國際交流日趨頻繁,交流空間不斷深入、交流內容更加豐富,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銳不可當。我國高等院校的外事管理工作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要提升我國高校外事管理水平,就要正確認識當前高校外事工作面臨的新趨勢,客觀分析高校外事工作面臨的新挑戰,走出傳統的外事管理體制和模式的困境,提出適應當前新形勢的策略,才能使外事管理工作更好地為我國高等教育服務。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前提是要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放眼世界,尋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問題。近年來,中國很多高校的辦學理念紛紛變革,如國內許多重點大學建立“世界一流大學”或“世界知名大學”的目標,許多一般大學也提出加強“國際合作交流”的目標。高等教育理念國際化,一方面要在思想上增強國際意識,促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國家和區域之間的相互理解與溝通,了解國際政治與經濟形勢,接受多元文化;另一方面,要培養具有參與國際科技人才競爭的能力,即掌握參與國際經濟社會工作所需的技術和特長,能夠適應國內外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21 世紀以來, 我國高校參與國際學術活動交流日益頻繁,形式日趨多樣化。在培養模式上,通過建立國際合作辦學項目,如“3+1”聯合培養模式、“2+2”聯合培養模式、“3+2”聯合培養模式;積極參加國際教學研討、學術會議;確立國際科研合作,聘請外國專家來華,教師出國深造等方式,及時了解和掌握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前沿科學知識。現代交通與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也為培養模式的豐富提供了物質條件。跨國教育網絡、虛擬大學、電子圖書館等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學信息資源的國際化,足不出戶,便能學到國際先進知識,這對于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近幾年,我國出國留學的教師和學生與來華留學的人員都在高速增長。據教育部統計,2011 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33.97 萬人,與2010 年度相比,增加了5.50 萬人,增長率高達19.32%;2011 年在華學習的外國留學人員總數首次突破29 萬人,與2010 年相比,增加2.8 萬名,增長率高達10.38%。高校教師的國際交流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核心內容。如教育部近年實施的“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和國家外國專家局設立了“引智項目”,直接推動了我國教學、科研的國際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長期以來,高校外事管理的主要職能是接待國外來訪專家和團隊、辦理對外相關事務、聘請和引進國外專家學者、招收與管理國外留學生、派出本校教師與學生出國訪學等日常事務。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促進了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跨國界、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高校外事部門的工作內容不斷拓展,涉及教學、科研和管理等方方面面,這對外事部門的管理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他們不斷加強學習并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隨著國際間交流的加強,國際間合作多元化的趨勢日益顯著,高校在國際教育、科技等方面中的作用不斷加強,合作的層次不斷加深,合作的領域不斷拓展,涉及高精尖技術和國際重大項目的合作。這就要求政府和高校必須加強管理體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制定,從制度上保證、保護參與的高校、教師和學生的切身利益。
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國際化程度,而作為高校國際化交流中的“先鋒部隊”和“后勤保障部隊”——外事管理部門的管理干部隊伍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高校國際化水平的高低。這就要求高校努力培養一批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精通國際事務的專業素質和廣博的民族文化素質的外事管理干部和隊伍。
隨著對外交流與合作活動的增多,國外來賓數量不斷增加,對高校校園環境以及接待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外事信息的大量增加,對高校外事部門與國外通訊設備和工具以及運行管理信息系統的軟硬件設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在聘請國外教師、專家的渠道有兩個,一是通過中介機構介紹,二是通過上級部門推薦[9]。由于中介機構收費昂貴,而上級部門推薦手續煩雜,導致很多學校通過國外的免費網站發布招聘信息,或是通過國外教師、專家之間的相互介紹等渠道招聘國外人員。這樣國外專家的背景、素質和業務水平都很難得到保障。
首先,我國現行的外事管理相關法律仍不夠健全,尚未形成系統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甚至還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外事“法律”或“法規”。導致了外事管理上存在一些無法可依、有法難依的現象,外事管理工作中往往依靠慣例或經驗。其次,在我國,外事部門通常只被看作為服務部門或辦事機構,職能不清和權限不高,難以發揮涉外統籌協調和歸口管理的作用。最后,外事管理部門與教學管理部門、后勤管理部門之間缺乏很好的溝通,導致信息不對稱,大大降低了外事管理部門的管理效率。
在當今高等教育國際化這一大背景的前提下,外事管理在高校的地位逐漸提高,要取得高校外事工作要的長遠進步,重點在于具備一批精明能干的外事管理干部隊伍。但就當前我國的高校外事管理工作而言,外事管理人才嚴重缺乏,外事管理隊伍的穩定性差,有些外事管理人員專業性不強。
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我國無論從經濟上,還是從科技上都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已經成為外國人的工作和旅游理想目的地之一。在這種背景下,高校選聘國外教師應該嚴格把好入口關。首先,高校外事管理部門應嚴格制訂下個學年聘請外國專家的招聘計劃。其次,無論采取哪種方式招聘都必須按標準規范進行,如應該認真做好外國教師的學歷、學位證書、教師資格證書、簽證護照、健康證、個人簡歷等資格審查,一經聘用應做好引進外國教師的接待準備工作,并及時安排體檢、辦理居留證、專家證等相關事項。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聘請外國教師一定要簽定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條款要考慮到各國的國情和雙方的具體情況,盡量具體、縝密,除了執行國家、地方、學校有關規定待遇外,要對是否享受帶薪休假、是否享受往返機票、如何處理病事假、工作量核準等條款交待清楚,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免出現問題雙方扯皮。在合同執行過程中,如有不適之處,可以與外國教師協商,經當事雙方同意進行修改或簽訂補充協議。這樣做不但使外國專家的資質得到保障,也能使高校外事管理部門工作的順利開展得到有效的保證。
外事管理體制的建立健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在國家層面上,中央政府已不再是國際合作交流唯一的主體,高校、科研機構、社會中介機構等各種社會組織團體在國際合作交流中的作用不斷加強。在高校層面上,外事組織機構是外事管理工作的載體,承擔外事管理工作的領導、協調和服務等全方位的職能,因此,高校首先要建立強有力的外事組織機構,包括中樞決策部門、信息參謀部門和業務部門。中樞決策部門建立的主要目的是由高校領導直接參與管理,負責對學校進行全面的、深入的整體戰略規劃,接受國際形勢的教育和培訓,準確把握國際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和動向。信息參謀部門主要負責收集、處理和傳遞各種外事信息,為外事管理的決策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信息咨詢、政策指導;同時協調各部門之間資源和信息共享,盡量避免信息不對稱現象的產生,解決彼此之間的矛盾,從而為外事管理的整體規劃和目標提供服務。業務部門主要負責國外教師招聘信息的發布、應聘人員資格的審查、組織面試等招聘過程,以及對在職外聘教師的辦證、管理、服務等日常事務。最后,需要明確一切外事管理工作,需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因此,只有建立健全外事管理制度,才能促進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環。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外事管理隊伍是高校做好各項外事管理工作的前提,因此要不斷充實外事管理隊伍,一方面通過引進有國外經歷的歸國人員或國外外事工作人員,另一方面應加強外事管理隊伍的教育培訓工作,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保障學校外事工作的順利開展。優秀的外事管理隊伍應該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精干的業務能力、廣博的文化修養,因此,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高校外事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其一,由于外事工作暗藏著意識形態的滲透、破壞和顛覆,因此要求外事管理隊伍要真正理解和把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切實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思想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和國家政府保持高度一致;面對復雜的形勢,要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自覺維護黨、國家和學校的利益和形象。其二,外事工作經常與外賓打交道,對外事管理隊伍具有很強的專業要求。首先要求外事管理隊伍認真學習我國及相關國家的相關法律和政策;還要認真學習外事管理技巧、國際交流禮儀、外交學以及相關的知識,切實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涉外工作能力。其三,外事管理工作除了應該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能夠與外國教師交流外,還應該深入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別,提高文化素養。在日常管理過程中,要掌握外國人員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才能為他們提供最好的服務。因此,為了提高外事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建議有條件的學校為外事管理干部提供出國進修的機會。
軟環境方面主要包括為國外教師提供人性化環境,為外事管理人員提供激勵機制以及為國際交流提供良好平臺等措施。第一,要做好外國教師的后勤保障工作,要組織外國教師學習中國、學校等各級相關法律法規以及當地的社會風情,同時要尊重他們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如在西方重大節日安排活動,豐富課余生活,使他們在異國他鄉也能感受到幸福感和歸屬感。第二,要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強化激勵機制,這才是人才之本。同時,在強調工作盡心盡責、組織紀律的時候,也要注重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工作氛圍,增強管理隊伍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在高等教育日趨國際化的歷史背景下,學校必須加大力度,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既要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教學理念,推進教師學術交流、學生聯合培養等方面的工作,又要通過各方力量爭取承辦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會議或國際教育研討會,擴大學校的影響,提高學校的知名度,這樣有利于外事管理工作上一個新臺階。
硬環境方面主要包括外國教師的居住環境建設以及外事管理隊伍的通訊設施。第一,高校需向外國教師提供家具設備完善、電器設備完整并且具有獨立衛生間的住房條件,集中安排、方便管理。只有提高了外國教師的居住環境標準,才能更好地為引進高端人才提供先決條件。第二,外事管理工作需要經常與國外聯系與交流,是一項遠程性較強的工作,因此外事管理人員和外國專家都應配備先進的通訊設備和信息網絡設施,提高外事管理工作的速度和效率。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深化,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趨于頻繁,高校的外事管理部門已成為學校參與國際交流不可或缺的紐帶和重要媒介,外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應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歷史潮流,與時俱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規范引進外國人才的渠道、建立健全外事管理制度、提高外事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和完善軟硬件條件等方面,推動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進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1]王曼麗,歐強,孟大虎.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高校外事管理工作[J].中國地質教育,2005,(3):112-114.
[2]張蓓.新時期高校外事管理人員素質芻議[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0,24(3):77-80.
[3]榮毅鐘.新時期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改革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1(6):141-144.
[4]教育部.http://www.edu.cn/jiao_yu_bu_871/20120210/t20120210_739439.shtml[OL].2012-02-10.
[5]李雪芬.關于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