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鳳
(北華大學師范分院,吉林 吉林市 132000)
大學生承擔著國家和民族興旺發展的重托,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當前我國高校必須認真履行的責任,高校必須在傳授給學生們文化知識的同時塑造好學生的道德品質,使之成為德能雙馨的人才。分析實現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化效果的層次,在于進一步增強高校對開展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認識,增強開展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觀能動性、預期計劃性,能夠遵循大學生道德認知過程也即教化效果的規律性來實施和調適教育活動,達成更好的教育效果。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對大學生輸出的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所認同的道理,道理是從實踐中總結和歸納而來的,形式上抽象,實際上是可“物化”的。大學生尚處于道德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生成期,對于學校灌輸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內容有的是按接收書本知識來被動接受的,有的是按個人的認知水平來能動接受的。被動接受的是在死記硬背,能動接受的既可能是在正確的認知基礎上的能動接收,又可能是在被動基礎上的能動接受。這其中的能動接受需要“物化”的媒介來實現。何為“物化”媒介,即是可以想象的可以聯系起來做出理性判斷的道理。
曾有學者在研究和分析個體道德認知問題中,提出“個體認知的自覺形態”這個概念,其含義即指個人的道德認知不是在孤立的形態下形成的,“往往表現為歷史實踐中形成的社會共識”,是因為有了以往的實踐經驗的參照。這種觀點應該被接納,因為受教育者從施教者的灌輸式教育中得到的是較為抽象的道理,受教育者需要從聽到和被強化認知的途徑走進啟動思維、消化理解、理性內化階段,以至于形成自己的道德概念。否則,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將游離于施教者的教育目的,教育者施教的道理并不會被受教育者所接受。
從當前我國大學生對學校道德教育的反映看,盲目的接受、理性的認同、觀念上排斥三種狀態同在。因為在大學生的道德判斷和認知上有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真空”地帶,使之將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游離于學校教育的道理。具體問題如:認為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所灌輸的道理只不過是在“講課”,必須聽和記,這樣做的結果是出于應付考試的需要,并未將學校的教誨和自己的“做人”結合起來,及至淡漠學校給予的思想道德教育,將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等同于文化課的知識教育,道理浮在口頭上,留在記憶中,顯現于考試卷上,但是,并沒有和言行實際表現掛起鉤來。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出現,道德的道理和規范明白,但在具體事物的道德認知與分析上會出現偏差,繼而出現知行背離。
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怎樣,首先要看其道德情感,即,若對某種品質的道德內容富有積極的情感,便會與之在道德意識的層面合拍,對某種品質的道德內容富有消極的情感,便會與之在道德意識層面排斥。
合拍的道德情感與排斥的道德情感從哪里來?當然是從做出道德判斷的個體的道德體驗的經驗中來,正所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的道理。大學生對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會盲目的接受,因為他們在道德認知上盡管還處于不成熟時期,但是他們已具有一定的道德體驗實踐,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判斷、道德選擇能力,當然,這樣的判斷和能力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在接受學校的思想道德理論灌輸的同時,他們的道德情感會投入其中,會將自己對某種道理和某種道德關系遇到的行為愛憎好惡的情感作為標尺來衡量,即能以自己的情感衡量某種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的合理性,從中對合拍的道理愉悅接納,對相排斥的道理不予可否;或是通過個人情感對應接受的道理進行辨識,以個人的情緒傾向來接受或排斥個人對某種道德義務的認識和實踐;個體的道德情感對所要接受的道理具有信號的暗示作用,在外部的道理灌輸于主體之后,主體樂于接受,在情感上的表現是積極的,愿意接受教誨,形成和增強教育者施加的道德認識,否則在情感上的表現就會是消極的,甚至于是抵觸的。
從當前大學生道德情感的狀況看,既有和學校教育合拍共振之處,也有著與學校教育不合拍的問題。合拍共振之處是主流的和主要方面的,如熱愛國家、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生命、熱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方面的責任情感、風險情感等。但是,當這些道德情感具體化到某件事、某一方面的具體行為時,在道德情感上會偏離原則性的方向,出現不和諧之處,如自私情感、自由情感、義氣情感、拜物情感、攀比情感等會障礙其道德情感,會出現大方向上的思想和行為的判斷標準在自我感覺的左右下“走形”。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情感的不合拍下進入個體認知的目標自我化和取向功利化。
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是培養他們具有適合于黨和國家所需要的道德品行,這種道德品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行為規范,被教育者既需要在觀念上接受和認同這一規范,更需要在行為上自覺按照這樣的行為規范約束自己。那么,對于受教育者的大學生說來,無論是從理念的接受和養成上,還是從行為的自律上,都必須嚴格的按照這一行為規范去做,這樣,才算高校實現了應該達成的教育目的。
一個人的自律能力源于心理結構的必然結果。人的心理結構僅從道德構成的意義說來,包含了道德意志與道德認知、道德情感與道德信念等內涵。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現滲透于所有活動之中,思想道德養成狀況有著慣性的表現,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在發揮對大學生的教化、塑性的過程中,總會受到來自大學生本身的即有思想道德品質慣性的作用,這時,自律能力需要教育者施加強有力的外力作用來保證其方向,使得大學生的自律行為能夠按照學校的要求去做,體現出高校對大學生開展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這說明,大學生思想道德的自律能力一方面是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另一方面則需要高校的給予和制約。高校決不能將學生在道德方面的自律能力的責任只看成是學生個人所具有的,還要看成是高校的責任,在向學生進行道理教化的同時,培養學生作道德規范的自律者,以嚴格的自律實現道德教化的效果。
我國目前大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自律能力明顯不足,如在理想和信念方面的時有迷茫,奮斗目標上的時有空虛,是非觀念上的時有迷惑,接人待物上的時有不恭,生活取向上的時有崇洋,消費習慣上的時有鋪張,個人情趣上的時有低俗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大學生的道德行為的自律能力不足,無論從個人約束能力方面看,還是從高校對其自律能力的培養上看,都顯欠缺。
實現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化效果檢驗于大學生道德品行的養成,這一環節無疑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化的目標所在。高校在自己全部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化的活動中,讓學生通過道理的灌輸,觀念的強化,情感的培育,行為的引領,自律能力的約束,得到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誨和塑造,糾正不良品行,淘汰不良習慣,形成道德習慣上的較為定型的思維定勢和行為方式。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進步顯現為一個從幼稚的不成熟的不定性的過程走向進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高校的教育發揮著引領、引力作用。那么,高校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化是通過怎樣的形式作用于大學生的呢?
其一“兩課”教學是大學生道德養成的主陣地。從當前我國高校的課程設置看,“兩課“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兩課”在高校正在越來越被重視,所有的高校都設置了這樣的專門學科,有專業的教師和專門組織這方面教學的院或系的組織設置。各高校的“兩課”課程有方案、有計劃、有目標,有考評,“兩課”按照所有學科的學生都必須接受教育的要求成為“公共課”。“兩課”在我國高校的普及有力的加強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相應的教學經驗。但是,“兩課”的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包括教材的組織仍需不斷調適,調適的目標是,從教材和課程內容上更切合國情需要,更有益于對大學生系統地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需要,從教學方法上更適合于教化學生的需要,從教學效果上更能體現學生道德養成高水準的需要。
其二社會實踐是大學生道德養成的檢驗環境。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塑結果需要實踐的鍛煉和檢驗,而且,大學生在結束校園生活后。必定會投入社會實踐中去,成為所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一分子。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都注意開辟和利用社會實踐基地,讓學生在與社會實踐相接觸的過程中接收實踐的鍛煉、磨合與考驗。高校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大學生認識國情和增進對社會與黨的方針政策的了解和理解,親身體驗社會的需要,修正自己的價值觀。有利于大學生學以致用,將習得的理論與實際聯系在一起,將自己的知識與能力融為一體,激發進取精神。有利于培養創業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增強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有利于正確認識、評價設計、完善自我。有利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與他人的溝通能力,在看到和汲取他人優點的基礎上健全人格。有利于增強求真意識,培養協作精神。高校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化創設了檢驗和提高品質的環境。
其三校園文化是大學生道德養成的孵化載體。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育、社會實踐教育,還將校園文化活動充分利用起來,作為對課堂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的豐富和補充。校園文化對于學生說來更富有吸引力,因為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所形成的校園精神和文化氛圍,學生就生活和體驗于其中,潛在的滲透性、熏陶性、感染性無時無刻不在啟迪和感召著學生。高校賦予校園文化于動感的具體的有聲有色的學術、科研、文化、藝術、體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通過這些活動像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激勵。大學生正處于活力四射的青春期,校園文化活動對于他們來說充滿了誘惑力,學校組織的所有有益活動都受到了大學生群體的歡迎,他們積極的投身于活動之中,從中收獲大學校園生活的樂趣,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將學校對大學生倡揚的道德品行內化為個人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