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萍
(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中山 528436)
當前,市場經濟正蓬勃發展,在經濟領域呈多元與多樣的態勢,隨之而來的在思想領域也出現了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對于心智正趨成熟期的大學生來說,一方面由于擴招帶來的大學生數量的急劇增加以及大學生這一群體在思想、道德、素質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特性日趨復雜,加上網絡時代下外界各種信息獲取之便捷,尤其是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和精神文化一刻也沒有停止對我們進行滲透的情況下,他們對社會上的各種傾向表現出情緒波動較大。這個時期若不引導好,一些大學生就可能會走上彎路。而高職思想政治(以下簡稱思政)課正是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對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堅定的信念有著重大的作用。這讓思政課更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改進這一門學科的教學方法,實現思政課有效與高效,是擺在高職思政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為此,筆者就高職思政課的教學改革談幾點思考。
韓愈在《進學解》中提到教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高職思政課重在教育學生的思想,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決定了它的特性與其他人文學校課程有明顯不同,后者多為知識性的課程,注重“授業”,而前者則不僅要“授業”,更要“傳道”和“解惑”,而要把“傳道”、“解惑”做好,就要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借助學科開展科研活動。由于少數教師科研意識淡薄,不甚了解學科特性,更有甚者把思政課看成可有可無,孤立地看待這門學科,這樣學科建設便不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導致只停留在照本宣科、機械教條地教學。將思政課看作是“公共課”,由于該課程經常是大班教學,其教學效果自然不如人意,長此以往,必然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由于歷史的原因,部分高職思政課教師不是就讀思政專業的,所以他們的知識儲備以及知識結構與思政專業畢業的教師之間存在一定差距。這種情況,自然很難把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有機地對應并聯系起來。在實踐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因為工作繁忙,沒有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從事業務鉆研和學術研究,因而對學科的理性意識和要求較為缺乏。即使有這種意識,也可能會因自身的種種條件限制,對學科建設感到辦不從心,其學科研究中的相關成就自然難以及時準確地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學科建設也便無法有效地支撐思政課教學。
教材的編寫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把握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分寸,實例是否具有生動性或者時代性等都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目前,思政教材將實行“全國一本”,已被黨中央列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的系統工程之中,這一舉措對于統一思想,明確目的,保證教學從總體上把握正確方向有重要的意義。但任何行為都有兩面性,“全國一本”教材很難適應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校的學生的巨大差異性,會面臨著各種各樣類型的具體問題,尤其是難以滿足不同層次、類型學校師生的要求,也較難協調課程內容的難易程度、容量和效果。這就要求各教研部門能在“全國一本”的情況下,根據自身高校師資水平和學生的具體實際,以學科建設為支撐,有針對性地編寫本校師生使用的相應的輔助教材,使教材的編寫既考慮到學科建設的全國普遍性,又關照到不同高校的具體情況特殊性,以真正實現提高思政課程的教學效果。
思政課長久以來被認為是教化的東西,因此普遍以說教為主,反映到教學中就不自覺地演變成滿堂灌的形式,表現在教師主動地講,學生被動地聽。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客體;教師像演員,學生像觀眾。主要是基于這樣的前提:學生后知后覺,甚至是一無所知;而教師是先知先明,甚至是無所不知,教師只要把該堂課的內容講完,也就完成了其教學任務。這種思想主導就導致教師不去管學生的接受情況和心理狀態,其弊端有:一是缺乏互動。只是一味的教師講,學生記,課堂氣氛沉悶有加;二是缺乏思考。從探究的角度看,學生大腦幾近休眠狀態的課堂效果是極差的,教師也因之不能獲得及時的信息反饋,影響自身的提升;三是缺乏自由。教師一言堂的課堂上,并不關心學生想什么、怎么想,關心的只是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學生只具有服從教師條件下的“自由”,這是直接扼殺了學生的自由,是對教育本質的扭曲。
對話教學認為,從本質上看,人類是有積極尋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欲望的,而教育的過程無非是通過教育活動來喚醒人的意識的過程。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去思考,學生自己通過努力而認識世界,而不是簡單接受掌握話語權的教師灌輸給他們的世界。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們思考的主動性,激勵他們去探究問題的真相,使課堂成為學生們獲得快樂與美感的地方。所以,對于高職的思政課而言,對話式教學顯得尤其重要。
1.要學會傾聽學生。能否很好地傾聽別人,是一個教師必備的素養,既要聽學生所說,更要聽學生所想,這也是尊重學生的前提。在《窗邊的小豆豆》里,小豆豆才就讀一年級,在他剛來到巴學園時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校長先生極顯耐心地聽完豆豆一連講四個小時而無任何怨言,這一下子就讓小豆豆喜歡上了巴學園。該例子啟示我們,只要我們尊重學生,并學會充分的傾聽學生,就一定能把對話教學開展好。
2.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用平等的姿態與學生多交流,獲得學生的充分信任。在交流中,要求教師能及時調整自己的言談舉止,時刻避免將消極心態帶進教學中,從而為開展對話教學奠定基礎。
1.對學生而言,只要學生有疑處,都可以開展對話教學。高職思政課本身就是針對學生的思想進行相應的教育,當他們在思想上有疑慮時,教師理應幫助學生解決。這就告訴我們,思政課不能照本宣科,要結合學生的實際,不拘形式,不限時間與地點,積極主動的圍繞學生心存的問題來展開。
2.就教師而言,要善于設計問題。雖然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對于教學有更直接現實的意義,但是在教學中,教師的提前預設也特別重要。要求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提出問題,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備課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與實效性。
3.充分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在內容方面,要求就當前的熱點問題、焦點問題、階段主題、社會考察等內容進行討論,以達到延伸課堂內容和活用課堂內容的目的。在形式上,可以采取熱點大討論、焦點大辯論、主題大演講、社會大調查等形式,靈活多樣地創造學生們參與“對話”的學習形式。
并不是采用了對話教學形式,就一定能實現教學的良好效果。要想獲得實效,就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一是教師要作出必要的引導,要讓對話內容不偏離中心,否則就是耗時又低效。二是要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分門別類進行概括總結,提煉出有意義的問題,避免做一些無聊的爭論。三是要有生動的事例。教師要廣泛搜集并運用生活中的人和事拿來討論,避免對話空洞無物。四是對話未必要得出結論,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建設性意見,給師生留出必要的思考空間。
在實踐教學的實施中,務必將實踐與課堂的理論教學相結合。一是要科學安排實踐教學的內容,要圍繞理論課的教學目標、并根據課程內容與特色來合理設計實踐教學活動。二是實踐教學的模式要不斷創新,努力讓思政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在諸多的創新中,要避免思維僵化,不要一談到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就認為是考察、參觀或觀看影視資料、開展課堂討論。由于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和目標的特殊性,開展實踐教學的形式可以多樣化,無論是在課內實踐還是課外實踐、無論是集中式實踐還是分散式實踐,只要是讓學生了解歷史,有利于塑造學生心靈,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的方式,都可以采用,目的都是為了實踐教學的有效、持久的開展。
案例教學的引入,是改變過去高職思政課枯燥乏味的一池活水。它是通過講述生動的案例,從教學目標出發,引導學生去思考,增加他們主動學習、積極學習的動機,提升其反思、科學探究、批判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目的是要提升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思政道德方面的修養。所以,案例教學只是為實現這個總的目標而采用的一種工具和方法。因為案例本身就很生動形象,所以案例一般更容易成為學生關注的焦點。但是教師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不能誤把案例當作思政課教學的重點,正確的做法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讓案例處在輔助性的從屬的地位。要“用案例教”,而不是“教案例”,更不是為案例而用案例,因為理論和原理始終是教學的重點。
因此,在教學前,要求教師準備恰當的案例,所謂“恰當”,包括既要符合思政課的性質及教學目標,又要適合學生的實際狀況,還要力求具有時代特色并能吸引人的特點;在教學中,要求教師能認真組織學生研讀案例,可以分組探究討論,以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然后教師予以點評和總結;在教學后,還可布置學生對課堂案例作適當的延伸,以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1]蒙運芳.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11):150-153.
[2]林穎.對話式教學是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J].遼寧警專學報,2011,(9):104-107.
[3]胡錦濤.加強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人民日報,2005-01-19.
[4]周宇宏.關于思政課實踐教學有效性的探討[J].江蘇高教,2010,(4):69.
[5]殷旭輝,王華.案例教學法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201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