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華
(《交通企業管理》雜志社,湖北 武漢 430063)
對期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理解和思考
張志華
(《交通企業管理》雜志社,湖北 武漢 430063)
為貫徹《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通過對目前期刊編輯部狀況的簡要分析,研究改革方向及期刊編輯部目前存在問題,對改革的政策保障措施從統籌兼顧、出資人管理、人員安置及資產處置等方面進行了簡要的分析,提出期刊編輯部需要進行穩步的改革,但改革應該遵循期刊發展的客觀規律,要研究制訂可操作的實施辦法,在“扶優扶強”的同時促進期刊多樣化發展,妥善處理人員安置問題,實現平穩過渡。
期刊編輯部;轉企改制;統籌兼顧;出資人管理;人員安置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2012年7月30日發出《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作為期刊出版體制改革的最新政策規定,在為數眾多的期刊編輯部、特別是科技期刊編輯部引起了強烈反響。為了“解放與發展報刊生產力”,克服期刊“小、散、濫”的結構性弊端而采取的體制改革措施,讓許多期刊編輯部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有業界人士認為《實施辦法》的設計存在簡單化思維的情況,是把復雜的事物作了簡單化的處理[1]。也有學者認為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對待,要認真研究分析目前期刊編輯部的基本現狀,期刊編輯部辦刊體制改革重在引導。可以試點多種改革途徑,及時總結成功經驗,以點帶面,全面推廣[2]。
應該說,期刊編輯部體制改革是文化產業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一項內容相對較為復雜、影響面較大而需要精心設計、穩妥推行的改革,應該充分考慮其歷史淵源、現狀結構、發展矛盾,遵循科學發展觀原則,要積極、細致地研究探索發展思路、方式和具體措施,使這項改革真正達到“實現報刊業轉型和升級,推動報刊業又好又快發展,增強報刊出版傳播能力”的目的。
目前,我國非獨立法人性質的期刊編輯部占科技期刊總數的70%以上[3]。這些期刊編輯部出版的大多為具有公益性的科技期刊,讀者一般都不是很多,期刊的發行量一般也不大,而其采編人員與娛樂、科普、財經類期刊相比也差之甚遠,經營規模一般都不是很大,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期刊編輯部是靠主辦單位的少量投入和向作者收取一定的版面費而維持運營的。
從文化產業改革和發展的大方向來講,期刊編輯部的管理體制確實需要進行穩步的改革,通過采取科學、嚴謹、細致的政策措施和管理規范,使一些安于現狀、質量低劣甚至違規經營的期刊編輯部切實感受到生存的壓力,形成必要的危機感,從而促進其加快創新發展的步伐,增強本身的活力,科學發展、快速發展,以滿足國家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
根據《實施辦法》的要求,編輯部出版體制改革大致有5個方向:一是應轉企改制的報刊出版單位所屬的報刊編輯部,一律隨隸屬單位進行轉企改制。即以前具有法人資格(企業法人或事業法人)的出版單位所屬的期刊和期刊編輯部隨原來的出版單位一并重新登記和確認,成立符合市場主體資格的出版企業。二是期刊主管主辦單位舉辦有合格的新聞出版傳媒企業的,其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報刊編輯部并入本部門、本單位新聞出版傳媒企業。三是期刊主管主辦單位沒有符合要求的新聞出版傳媒企業的,其主管主辦的報刊編輯部在3個(含3個)以上的,可以報呈經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合并建立1家報刊出版企業。四是期刊主管主辦單位內主辦的報刊不夠3個的,并入其他新聞出版傳媒企業。五是對于以上幾種途徑都不適用的,就要停刊或者轉為內部資料。
從目前期刊編輯部存在的問題看,由于種種歷史原因,許多期刊編輯部是由行政區劃配置的資源,總的看同質化的問題比較突出,“小、散、弱”的辦刊格局和刻板的管理模式使其辦刊水平不能迅速提高,經濟效益也難以提高,在社會上乃至國際上的影響力有限。在不進行任何改革的情況下,在一定時期內這些問題都難以得到根本性解決。
但是,《實施辦法》提出的全面轉企改制的5個改革方向把所有期刊編輯部都推向市場是否能夠全面解決這些問題呢?這確實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期刊產生和發展的初衷看,有些期刊并不是以盈利為目的而誕生的,有些期刊也不適宜完全參與市場競爭,有的主辦單位因具有科學研究、學術探討的特殊性而不可能辦3個以上的期刊。因此,應該針對不同類型期刊編輯部的具體情況,遵循期刊發展的客觀規律,細化《實施辦法》相關具體改革措施,研究制訂符合當前實際情況的可操作的實施辦法。
3.1 統籌兼顧問題
《實施辦法》對期刊編輯部提出了一些政策保障措施:一是為學術期刊(主要是重點科技期刊和學術期刊)積極爭取國家各種基金;二是積極爭取中央和地方財政通過安排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對重點科技期刊和學術期刊出版單位予以扶持;三是積極爭取支持重點科技期刊和學術期刊發展的財稅優惠政策。四是通過建立國家級學術水平及學術標準的評價體系、構建國家重點科技期刊和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實施國家重點科技期刊和學術期刊品牌工程加大對重點科技期刊和學術期刊支持力度。
顯而易見,《實施辦法》提出的政策保障措施是在“抓大放小”、“扶優扶強”,這種思路是非常正確的。然而,期刊并不是完全由重點科技期刊和學術期刊所構成,期刊群體也應該具有一定的自然生態的規模,需要多樣化的配置,以滿足文化市場不同知識層次、不同衡量水平、不同消費需求的需要,形成結構合理、層次豐富、均衡發展的格局。因此,也要對重點發展對象之外期刊的存在與發展予以關注,解決好“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關系。是否能夠在推向市場發展途徑之外再針對這些期刊發展面臨的困難和矛盾制訂一些相應的配套政策,扶持其多樣化,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前提下科學、健康的發展。比如,根據不同影響力、發展活力的期刊編輯部分別制訂不同的實施辦法;按照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讀者群、不同的規模分別制訂不同的實施辦法。又比如,可以確定一個適當時間的改革過渡期,一方面讓條件不成熟的期刊編輯部能夠逐漸過渡,尋求好的方向實施聯合、重組,形成新的業態;另一方面行業管理部門和相關行業協會也可以探索對期刊進行全面的評價排序,逐步形成期刊市場進入(退出)機制,讓對社會公眾具有公益性、對科學研究具有促進作用的期刊編輯部能夠獲得合適的市場位置,讓無法適應《實施辦法》的期刊編輯部穩妥、逐步地退出。
3.2 出資人管理問題
《實施辦法》要求要“探索建立主管主辦管理體制和出資人管理體制有機銜接的工作機制”、“不得有非公有資本進入”,“要求主管主辦單位切實擔負起管導向、管干部、管資產的任務”。這為期刊編輯部以后的改革規定了出資人管理的原則、范圍和要求。
首先,在下一步的具體操作過程中,資產的轉移、新的投資結構的確立、出資人的明確等問題都會涉及現有或下一步新組建期刊的主辦單位的利益。如何處理和調整相關各方的利益將是改革進程中的難點、重點問題。有學者建議期刊編輯部的主管單位統一由當地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擔當,主辦單位直接由轉企改制后的出版企業來擔當,認為這樣會使期刊出版實現起點公平[4]。這種思路會引起期刊主管部門、管理格局較大的波動,但對于如何處理和調整出資人的利益還是有一定參考作用的。
其次,在資產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如何通過培育或引進有實力的大型戰略投資者,真正實現期刊向效益型、集約型的轉變、發展,也是期刊編輯部和主辦單位需要認真研究探討的問題。如果方向正確、措施得當,就能夠通過改革重組、政策扶持而形成新的大型的優秀期刊群(或行業龍頭期刊),進而在文化市場中實施商業化經營而做大做強,實現質的飛躍。比如,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就是一個集約化經營成功的例子,該雜志社直接編輯出版23種期刊,委托24個省(區、市)的醫院、研究所、高校、地方醫學會承辦100種期刊,形成跨地區大型期刊群,2007年實行期刊數字出版獨家授權招標時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以3年2 340萬元中標[5]。
3.3 人員安置及資產處置問題
《實施辦法》要求期刊編輯部的“主辦單位負責做好人員安置、資產處置和債權債務處理工作”。由于各種歷史原因,絕大多數期刊編輯部的人員都是事業單位編制職工,許多期刊編輯部人員的工資都是由主辦單位按本單位固定職工工資發放的,也有部分企業化管理的期刊編輯部的人員是采取工資自籌、主辦單位給予部分補貼的形式,有的期刊編輯部的人員還享有行政事業單位干部的職級待遇。要一次性地把這些人員都轉為企業職工,甚至讓其“自謀職業”,工作難度將會比較大。因此,有關部門應該認真研究各地各類期刊編輯部的人員構成及基本情況,針對不同年齡結構、知識結構、任職年限、職務結構以及承受能力,“以人為本”地研究制訂人員安置具體方案,區別不同情況,給予可供選擇的、合乎情理的操作方式方法,從而實現平穩過渡。另外,對于期刊編輯部的資產及債權債務處理也應該有明確的政策規定,以便參照操作運作。
[1]劉明壽,言省.期刊編輯部體制改革需要復雜性思維[J].編輯學報,2012(5):458-461.
[2]翁貞林,陳浩元.學術期刊辦刊體制商業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編輯學報,2012(5):453-457.
[3]李建臣.科技期刊的改革與發展探析[J].傳媒,2006(7):6-9.
[4]趙文義.學術期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推進建議[J].科技與出版,2012(9):10-12.
[5]晉雅芬.齊心聚力打造精品期刊群[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6-10.
(責任編輯:陳 曠)
G239.22
:A
:1673-0143(2013)04-0019-02
2013-07-01
張志華(1955—),男,副編審,研究方向:期刊出版和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