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稿多投”現象談起"/>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鄭曉艷
(江漢大學 期刊社,湖北 武漢 430056)
數字信息化時代作者與學術期刊的共贏策略
——從“一稿多投”現象談起
鄭曉艷
(江漢大學 期刊社,湖北 武漢 430056)
一稿多投在學術期刊界是一個頗受爭議的話題。數字互聯網技術為真正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種契機,通過普及稿件采編系統、建立全國期刊投稿統一管理和稿件雙向選擇的管理平臺系統,推廣數字優先出版等方式,不僅可使投稿、審稿、出版的整個周期大大縮短,而且可以通過人性化的設計方式,建立作者與期刊之間和諧、健康的關系,實現作者和學術期刊雙方的利益最大化。
一稿多投;數字互聯網技術;稿件采編系統;數字優先出版
近年來,針對一稿多投行為,期刊界中不乏有肯定一稿多投的合理性及正當性的學者,馬建平編輯的《一稿多投正當性的法理分析及其權利規制》一文中就從經濟學和法理學的視角對一稿多投給予了解讀,他認為,“一稿多投既是作者的經濟行為,也是一種法律行為,在經濟上具有合理性,在法律上具有合法性,是著作權人行使自己民事權利的有效方式”[1]。林清華編輯則認為編輯應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來看待一稿多投的現象,“一稿多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有其存在的客觀條件,不必指責期刊或作者孰是孰非,需要的是相互間的信息溝通和信任理解”[2]。她還建議作者即便確實需要一稿多投,最好也要在投稿時與編輯部說明一下“此稿同時也投到某處”,將問題透明化。盡管這些聲音在某種程度上對一稿多投現象給予了認同或理解,但是他們最終的目的并不是鼓勵或放任一稿多投的行為,而是在于試圖找出期刊和作者之間的利益平衡點,使作者與編輯之間建立相互理解的良性關系,以期雙方達到和諧共贏的狀態。因此,他們同時也提出了對一稿多投行為應該加以有效的規制,以免某些作者過分自由地濫用自身的權利界限,從而構成對期刊出版界利益的損害,造成期刊市場秩序的混亂。
究其根本,作者一稿多投,主要目的在于使勞動成果能及時發表,尤其是具有實效性的科技性學術論文;期刊出版界對一稿多投行為的深惡痛絕除了對本期刊相關利益造成的損失外,歸根結底在于一稿多投是直接導致一稿多發的根本原因。一稿多發,不僅為期刊出版界所不容,也為學術界所不齒,關于一稿多發的危害性早已得到公認,這里不再贅述。筆者認為,既然作者的期望在于發表作品,而期刊的辦刊目的也是發表作品,兩者的最終目標具有一致性,那么,為什么不能通過“發表”來尋求期刊和作者之間利益的平衡點,允許作者合理性地局部行使一稿多投的權力,但是又要避免和杜絕作者過分自由地隨時“撤稿”或者故意一稿多發的學術不端行為。
本文所談及的一稿多投行為,僅是從狹隘意義上談,即作者同時或在稿約期內將同一稿件投向不同的期刊,或作者在期刊未做出明確答復前造成的一稿多投;而作者明知稿件已被錄取,還繼續向其他期刊投稿,或者將已發表的文章稍作修改后重投則不屬于討論之列。本文的重點不在于重新討論一稿多投究竟合不合理、正不正當,而著重在于指出在信息網絡普及的今天,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高速發展其實已經為我們解決這一困難提供了一種契機。
對于一稿多投原因的深層分析,在學術界已有諸多論述,總的來看,主要是從3個方面來討論:一是作者的投稿心理和實際動機;二是社會的客觀因素,如著作權法中存在的漏洞,學術評價體系或指標的缺陷等;三是期刊編輯部的管理,如編輯的責任意識、審稿周期過長、出版時滯等。
一稿多投現象的存在已是既定事實,也是期刊編輯必須正視的問題,任何學術期刊都無法回避,也不應該回避它,如何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是找出相應對策的關鍵所在。本文不想為一稿多投的合法性做過多辯護,只是結合編輯工作的具體實踐來反思這一現象。筆者認為,期刊編輯應該以理性的心態來接納這一既定事實,既要考慮期刊自身的發展,也要能換位思考理解作者;既要有利于促成期刊間的良性競爭,也要有利于優秀學術思想的傳播和發展。在此,只談以下兩點淺見。
第一,學術期刊總的辦刊宗旨都應該遵循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鼓勵學術研究,培養學術理論人才,繁榮科學文化,服務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目前,國內絕大多數期刊都采取的是“三審制”與匿名專家審稿制相結合的方式,在編輯自身知識面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很大程度上都是借助同行專家的智慧來決定稿件的最終取舍。但是專家也不是萬能的,尹玉吉的《中西方學術期刊審稿制度比較研究》一文中曾詳細地分析了專家審稿制所存在的弊端,如對審稿人缺少具體要求,機制不夠完善,同行競爭造成相互貶低等[3]。暫且不考慮這些客觀因素,單從審稿專家自身的學術水平和責任意識來看,也是參差不齊的,因此對同一稿件的審稿結果有時往往是完全相反的。其實,專家在審稿過程中也并非沒有失誤,專家在審稿過程中的錯判,不僅造成期刊優質稿源的流失,而且對作者的積極性也是一種打擊。就一些年輕的作者而言,對于自己的作品能否達到期刊的出版要求并不一定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數,“天女散花”般的投稿方式則是現有環境下的理性選擇。從宏觀的維度來說,優質的稿件不能及時發表,得到應有的認可,對整個學術界也不失為一種損失。
第二,雖然我們常說把好稿件的質量關是期刊的生命線,但是由于受各期刊的辦刊條件所限,對稿件的取舍層次也是有很大區別的。對于核心期刊來說,稿源充足,對于稿件質量自然有著較高的要求,而對于一般的期刊,確實存在有稿源不足的情況,問題在于,遭遇核心期刊退稿的稿件,是否就真的一無是處,毫無學術價值可言呢?道理很明顯,不能一概而論。
因此,作者既想“一試核刊”,又怕最終落空,延誤時機,實行“階梯性”一稿多投方式就不足為怪了。而這對于稿源相對不足的期刊來說,實際上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試想一下,如果大量的稿源都涌向核心期刊,那核心期刊的審稿周期時滯性將會更長,而其他一般性期刊卻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境地。所以作者有選擇地一稿多投,對期刊也并非是百害而無一利。
學術期刊界反對一稿多投,真正所擔心的是其造成一稿多發的后果。相比之下,后者的危害程度更甚于前者。實際上,大多數作者還是具有一定的著作權意識和自律意識的,也明白一稿多發對自身的學術絕對是百害而無一利,在這種情況下,一稿多投只是為了發表,而不是為了多發。相當多的作者在一稿多投后,會在收到用稿通知后,將其情況告知其他的編輯部,以免重發。還有的一稿多發是由于某些期刊與作者缺乏溝通,未能及時告知作者稿件錄用情況,致使作者一稿多投后造成重復發表。當然,也有些作者為了發核心期刊而對時間優先的“用稿通知”采取“撤稿”,盡管沒有造成一稿多發的嚴重后果,但也給期刊編輯工作造成極大的損害。正因為如此,一稿多投仍然是期刊界強烈反對的。不少學者們也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但是從目前看來這些對策收效甚微,一稿多投并沒有削弱的趨勢。
2.1 收取審稿費
該對策是想通過增加作者一稿多投的經濟成本來遏制一稿多投的行為,同時,審稿費也可適當補償因作者臨時撤稿給期刊編輯工作所造成的損失。但是審稿費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遏制一稿多投或者遏制作者撤稿呢?首先,審稿費不同于版面費,所以收取的金額并不高,作者可以在自己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稿多投后也交納相應的審稿費。其次,現在學術期刊界對于審稿費的收繳并沒有達到完全的統一,國家也沒有相關必須交納審稿費的強制性規定,因此不是所有的期刊都會收取審稿費。作者完全可以有選擇性地一稿多投,其中可能有一兩家會收,而其他不收,當作者優先接到不收審稿費期刊的錄用通知后,自然不會再向其他期刊交納審稿費。而且各個期刊的審稿周期都不盡相同,有的稿約中注明是一個月,有的則是三個月甚至更長,作者可以通過時間差的對策來減少審稿費的成本。最后,審稿費也不能遏制作者的臨時撤稿。由于“核心期刊”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高??蒲泄芾碚咧卸急妒苤匾暎瑢τ诟咝5目蒲泻徒虒W人員來說,不惜花重金或者等待更長的發表周期來期待能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旦得到核心期刊的用稿通知,多數作者仍會做出“撤稿”的決定。由此可見,審稿費并不能完全杜絕作者一稿多投或臨時撤稿的現象。
2.2 采用契約式投稿方式
要求作者簽署書面的授權委托書,將稿件的專有發表權或首發權授予所投期刊。這種方式是在作者和期刊之間建立一種具有法律性意義上的約束關系,通過對違約作者的法律責任追究來降低其一稿多投的概率,但是這種方式在實際操作時卻過于復雜。
大多數期刊會在稿約中發表禁止一稿多投的聲明,實際上對于作者是否“多投”了并不能及時察覺。就算發覺后,期刊雖然有權追究責任,但是這個追究過程卻往往難以落到實處。暫不說追究過程需要耗費的時間、精力、人力和財力,先看看一稿多投現象如此普遍,真要一個個都追究起來,試問一下,又有哪家期刊愿意將精力消耗在這些糾紛中?因此,采用這種方式來杜絕一稿多投在實踐中收效甚微。
2.3 建立相應的處罰機制
包括退稿,將作者列入本刊的“黑名單”,向作者單位通報,聯合同類期刊封殺作者等。這些措施是否合理,是否合法本身就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這些措施對一稿多投的作者只具有相對性的警示作用,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一稿多投的問題。就拿其中將作者列入“黑名單”來說,期刊在將其拉入“黑名單”的同時,也喪失了該作者以后的稿件,其中或許會包括質量較高的稿件。向作者單位通報,其結果最多也是單位對其進行批評教育一番,或者將其本年度的科研分不計,對于那些僅僅是一稿多投,而不是一稿多發的作者,多數單位一般是理解性地不予深究。至于聯合同類期刊“封殺”作者,在實施中更為困難,因為同類期刊本身都處于相互競爭的狀態,要想真正達成聯盟,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碰到確實優秀的稿件,同類期刊之間恐怕就是去爭取而不是封殺了。另外,既然期刊可以有權將作者打入“冷宮”,反過來想,作者也可以將期刊列入黑名單,當某期刊將一個作者列入黑名單后,其代價可能是失去一群潛在的作者群或潛在的優質稿源。
總的來說,這些措施在操作起來確有難度,其實是因為這些措施真要實施起來,對作者和期刊之間的關系具有極大的破壞性,造成作者與期刊之間關系的僵化,對期刊的長遠發展也不利。
“在當前,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群眾向善向美的要求增強了,追求實踐形式和實踐內容創新的訴求更強烈了?!保?]在科學技術普遍發展的時代,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的普及為真正解決一稿多投的問題帶來了曙光,其中很多新的技術已經被期刊編輯部所采用,如何使這些技術充分發揮出最大的優勢,同時滿足作者和期刊雙方的利益和需求,促進期刊與期刊之間的良性競爭,是值得我們大家共同深思的問題。
3.1 普及稿件采編系統
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稿件采編系統是近年軟件開發的新成果,實際上目前已經有不少的期刊編輯部已經在采用這項技術,或者正在嘗試引進這項技術。稿件采編系統最大的優勢是使得作者、編者、審稿專家能夠隨時查看相關稿件的進展情況,并可以及時溝通。它克服了傳統審稿中的審稿時間過長,編輯未能及時回復作者,作者無法獲悉稿件處理的進展等缺點。稿件采編系統可以使作者、編者和審稿專家每一環節的進展都相對明晰化,及時發現問題滯留在哪個環節。編輯可以督促審稿專家盡快審理,也可以提醒作者修改稿的提交時間,作者對稿件能否錄用,是否需要修改等也能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對編輯來說,這也是一個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稿件積壓的好方法。而且目前的采編系統中都帶有查重功能,即凡是共同采用該系統的期刊,可以查到同一稿件是否有一稿多投的現象,即使對于那些改頭換面,其核心成果雷同,變相的“一稿多投”行為,系統也能自動識別出來,使編輯們能及時察覺,予以關注。
3.2 建立全國投稿統一管理系統和雙向選擇的管理平臺
由于各個期刊的辦刊條件所限,還有相當的期刊沒有引用采編系統,這就給作者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間,筆者認為,通過建立一個全國期刊投稿統一管理和稿件雙向選擇的管理平臺系統,可以彌補這個不足。這個平臺可以覆蓋由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所有正式期刊。作者只能通過注冊、登錄后才能在該平臺進行投稿,期刊編輯部也只接收從該平臺簽發有電子許可證的投稿。在國家《著作權法》所規定的一個月內,相同或核心思想相近的稿件只允許上傳一次,但是可以同時分別投向不同的期刊,暫且以3家期刊為例。比如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同一時間或在以第一次投稿時間為準的一個月內里將稿件投向平臺中3家不同的期刊,系統不允許多投,投完后這個平臺會將稿件二次分發向這3家期刊,期刊收到后同樣要在一個月之內作出回復。如果3家期刊都錄用,也需要通過該平臺向作者回復,但是系統以時間優先錄用為準,當稿件被其中一家優先錄用后,其他兩家的錄用則自動失效。這里還有一種情況,兩家期刊發出的錄用時間一致,那么系統則自動以作者的第一投稿志愿為主。如果3家期刊都未錄用該稿件,那么系統會自動保存該稿,作者可以在一個月后重新另選3家期刊再次投稿。
這種方式既節省了作者的時間,同時也可促進期刊編輯們優化審稿流程,強化服務意識。系統中還可設定,稿件一經錄用,作者不得無故撤稿,如真要撤稿,必須得到該期刊的授權同意,對所撤的稿件同樣需等一個月后才能再次重投。這也要求作者在選擇投稿的期刊時要更為謹慎,更不要輕易撤稿。
除此之外,在平臺中還可以建立一個稿源雙向選擇管理系統。作者寫好論文后,還未決定正式投稿前,可以先將稿件上傳到該系統中。上傳稿件后,系統中只會顯示文章的標題、摘要和關鍵詞。各個期刊需用新聞出版總署頒給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錄后,才可以在該系統中查看文章的標題、作者簡介、摘要和關鍵詞。如果有意向查看全文,則需要得到作者本人的授權。同一稿件,作者一次只能同時給3家不同的期刊傳送全文內容,也就相當于只能投稿給3家期刊。如果3家期刊都決定錄用,那么由作者來選擇與其中一家達成發表意向。在系統中,期刊可以查詢作者的授權情況,當授權記錄已滿時,則無法再要求查看全文。3家期刊相互之間也可以查看稿件是否已有被錄用的記載。一旦作者與期刊達成意向,該稿件便被鎖定,作者無權臨時撤稿,其他期刊也不得再要求查看全文,該稿件也會在一段時間后被系統自動屏敝掉。但如果期刊在得到授權查看全文后,決定不錄用,那么要及時在系統中通知作者退稿。退稿后,只要授權未到3次,系統可以恢復作者的權限,作者可繼續向其他要求查看全文的期刊授權。
這種雙向選擇的方式有利于稿源的資源共享,使稿源不足的期刊能有更多的選擇,也可改變核心期刊總以絕對優勢獨占優質稿源,其他期刊只能被動等待的不平衡局面。多年前,就有人提出過“稿件也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規律,讓作者和期刊雙向選擇,尤其是讓優秀的稿子可以實行競標的辦法。這不僅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勞動價值,而且可以促進期刊加速自身的建設”[2]。筆者認為,通過建立這樣一個平臺體系,在一定范圍內允許作者一稿多投,同時又保障其對期刊的利益不造成損害。通過現有的互聯網DRM管理技術,這是在技術層面上完全可行的。
3.3 在學術期刊中推廣優先數字出版
全世界的數字出版業正呈現出多樣化和快速發展的趨勢,學術期刊要打造品牌和提升影響力,走向數字化優先出版是大勢所趨。“加入優先數字出版的學術期刊,其論文在中國知網優先數字出版平臺一經出版,國內外用戶和讀者即可同步在中國知網的學術文獻總庫、學術期刊網等獲取最新的文獻。”[5]優先數字出版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大幅度提高出版時效,尤其對那些具有一定時效性的稿件來說,采用優先數字出版的期刊肯定更受歡迎。
綜上所述,數字互聯網技術不僅使投稿、審稿、出版的整個周期大大縮短,而且可以通過人性化的設計方式,建立作者與期刊之間和諧、健康的關系,使作者和學術期刊雙方的利益最大化,實現作者與期刊的共贏局面?!叭松腋5膭撛旃倘浑x不開個人自己的努力,但也絕對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保?]當然,要完全實現這一理想,在國家政策、法律、管理機制方面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思考,但是至少單從技術層面來說,這也算是為學術期刊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思路。
[1]馬建平.一稿多投正當性的法理分析及其權利規制[J].現代出版,2012(3):18-21.
[2]林清華,王薇,徐用吉.編輯應換位思考一稿多投的現象[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7,9(1):82-85.
[3]尹玉吉.中西方學術期刊審稿制度比較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2(4):201-214.
[4]李新布.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維審美意蘊[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31(6):83-87.
[5]呂賽英,王維朗,張蘋,等.學術期刊推進優先數字出版的問題及對策[J].編輯學報,2012,24(1):74-76.
[6]朱妙寬.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域下的“生活化”研究[J].江漢學術,2013,32(1):50-56.
(責任編輯:曾 婷)
G237.5
:A
:1673-0143(2013)04-0038-04
2013-06-13
鄭曉艷(1978—),女,編輯,碩士,研究方向:西方哲學、編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