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天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期刊中心 《高電壓技術》編輯部,湖北 武漢 430074)
互聯網時代期刊網絡化發展研究
秦天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期刊中心 《高電壓技術》編輯部,湖北 武漢 430074)
期刊借助互聯網發展已成為各大期刊發展的主要模式。本文將分析三種主要網絡化模式:自建網站、依托大型數據庫或商業平臺以及純網絡化。探討期刊網絡化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如版權、信息安全及網絡期刊質量等,指出期刊網絡化發展的優缺點。以期為更多的期刊選擇合適的網絡化模式提供一些借鑒。
期刊網絡化;純網絡期刊;信息安全;質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與普及,傳統印刷版期刊[1]受到了強大的沖擊。在發行量、發行范圍、讀者范圍、提供信息和服務等[1]方面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在這一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辦刊者深知只有通過與互聯網的融合,期刊才能更好地生存與可持續發展。期刊網絡化概念出現便引起了全世界范圍的關注。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優點,讀者可以及時方便地獲取最新期刊資料,掌握時下最前沿的信息;作者可以通過期刊網站了解所投期刊報道范圍及要求,提高文章發表成功幾率,減少被退稿的窘境;期刊創辦者可以通過自有網站或網絡平臺充分展示和樹立期刊的品牌形象,擴大期刊影響力,為廣大讀者和作者提供更便捷和高效的優質服務,最終獲得競爭優勢[1]。
如果說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化學文摘服務社出版其磁帶版的《化學文摘》是學術期刊多元化傳播發展的一種探索[2],那么1987年,New Horizons in Adult Education的正式出版發行,將是學術期刊網絡化發展[2]史上里程碑的創舉。這本期刊使用當時最新的一種媒介工具——網絡,通過電子郵件將最新出版的期刊發送至讀者的計算機中。隨后十年中,期刊網絡化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據統計,1991年全世界只有110種期刊實現了期刊上網,而到了1998年期刊上網量暴增到1萬種[3]。
期刊網絡化概念雖進入我國比較晚,但發展勢頭卻相當快。1992年,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重慶分所率先推出《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數據庫》,收錄了中文科技期刊近5 600種[3],標志著我國學術期刊進入網絡化發展的軌道。1994年是我國期刊網絡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這一年里,世界上出現了第一種中文網絡期刊《華夏文摘》[2];我國大陸出現了第一種通過互聯網發行的網絡期刊《電子信息與網絡雜志》[2];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N)開始建立等等。在隨后的幾年里,相繼出現了幾個影響比較大的中文期刊數據庫:CNKI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的“萬方數據——中國數字化期刊群”、重慶維普資訊的“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以及“龍源期刊網”等數字出版平臺[1]。將已經正式出版的期刊與全新的媒介工具結合,給作者與讀者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資源獲取途徑。
期刊網絡化能夠快速發展,必然有它的獨到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重要特點:
(1)快速。當新出版的期刊通過審核、編排后將文件轉換成相應格式的電子文件,就可以立即傳至網上供讀者閱讀。整個流程省去了印刷、包裝、投遞等耗時環節,縮短出版周期。
(2)查閱更便捷。期刊上網后,讀者可以通過網上帶有的檢索功能及時查閱到自己需要的文獻,而不用再去圖書館進行大量的翻閱。
(3)投稿簡易。作者可以直接通過網上投稿系統將論文的電子版上傳到網上完成投稿。縮短了作者投稿時間,也避免了因投遞問題而丟失的可能性。作者可以通過投稿系統自動生成的稿號,時刻關注稿件狀態。
(4)影響范圍廣。期刊上網能夠有效地幫助期刊擴大宣傳范圍。因為網絡是無國界、無地理、無時間限制的。
(5)節省成本。期刊以網絡形式發表省去了印刷、包裝、投遞等環節,也就節省了材料、人工等費用,大大降低了成本。
(6)綠色環保。傳統的紙張印刷形式容易造成大量污染。
目前我國期刊網絡化發展模式主要分以下三種。一是以現有的網絡技術為基礎自建期刊網站模式,此類上網期刊主要特點是互動性強;二是借助大型的網絡數據庫或成熟的商業網站平臺模式將紙質期刊以數字化形式發布。此類上網期刊主要特點是,以最低的成本實現期刊網絡化發展;三是純網絡期刊模式。此類期刊特點是,從收稿,到編輯加工,再到出版發行,全程實現無紙化、純網絡化的出版發行模式。
3.1 自建網站模式
自建網站模式主要是通過與網站開發商合作,開發一套適合自己期刊的門戶網站,并申請專屬域名。自建網站并非是放棄傳統印刷方式,而是通過自建網站更好地宣傳期刊,擴大期刊的影響力。同時,可以通過網站完成收稿、審稿、排版及校對等工作。為作者、讀者、專家及編輯部建立起多方交流互動平臺,與傳統期刊形成有效的互補。
據中國科協2011年統計結果表明,所屬1 050種期刊中有732種期刊通過自建網站模式上網[1]。
3.2 依托大型數據庫網站與綜合性商業網站平臺
借助大型成熟的數據庫網站與綜合型商業期刊網站平臺,將印刷版期刊通過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和傳播渠道網絡化發表。為讀者提供一個方便、快速、高效以及可選擇性的閱讀方式。其中,數據庫平臺有:CNKI(中國知網)、萬方以及維普等。它們主要針對學術類科技期刊,為科研人員、學生、教師等專業人員提供完善的文獻、期刊、會議、年鑒、百科等相關檢索服務。以CNKI為例,CNKI目前是最大的數據庫平臺,核心期刊收錄率達到95%。據統計,截止2013年3月共收錄國內期刊8 000余種,全文文獻總量3 690多萬篇。用戶只需在檢索框里輸入全文、關鍵詞、作者、刊名、單位或參考文獻等相關信息,檢索結果即可顯示出來。檢索模式可以單條件檢索,也可以多條件同時檢索。
另一種以綜合性商業平臺為代表的龍源期刊網等,主要針對的是大眾類、生活類期刊如:旅游、財經、小說、文學、體育等類似的期刊。將它們整合到一個網絡平臺,通過種類多樣化、規模集中化以及強大的技術服務支撐等優勢,為上網期刊提供更好的服務。擴充了上網期刊發行渠道、發行范圍、宣傳效果以及品牌認知度等。為讀者提供了與印刷版期刊相同的閱讀方式,同時,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性的訂閱。
3.3 純網絡模式
純網絡期刊模式是互聯網高速發展下的必然產物,它以產品數字化、流通網絡化、交易電子化、信息共享化等特征,改變人們傳統的創作、交流以及信息獲取等思維方式[4]。純網絡期刊運營的主要模式是從投稿、編輯出版、發行訂購、閱讀乃至讀者意見反饋的全過程都在網絡環境中進行,任何階段都不需要用紙。因此,它與傳統印刷型期刊有著本質的區別。純網絡期刊以存儲量大、出版周期短、傳播快捷、傳播面廣、檢索性強、交流靈活以及閱讀方式多樣式等優勢[4],受到了廣大年輕群體的喜愛。因此,網絡期刊對編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掌握文字編輯技巧,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圖文軟件及網頁制作軟件知識。
4.1 網絡期刊版權問題
隨著網絡期刊的快速發展,相關的版權糾紛也日益增多。如何解決好版權糾紛,創造一個良好的出版環境,是期刊網絡化發展所面臨的一大難題。目前,現行法律中還沒有對網絡著作及網絡知識產權等專門制定或明確相關法律法規,一旦產生糾紛還只能依靠傳統的《著作權法》,但是,傳統的法律法規已經無法滿足現在的需求。由于網絡環境下資源獲取便捷、無時間及地域限制、作品公開共享等因數,導致傳統知識產權的重要特性如:地域性、專用性、無形性、排他性、時間性等特點[5],已經無法在網絡環境中應用。當作品擁有者將其上傳至網上并公開,就很難再去控制作品被轉播、下載、復制等行為發生。因此發生了侵權糾紛,也很難取證控訴。作品發表者本是想通過網絡的優勢去傳播自己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網絡環境的不規范導致了作品擁有者無法維護自己的權利,影響了作品發表者學術研究的積極性。因此,完善網絡期刊相關法律保護制度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期刊網絡化發展環境。
4.2 網絡期刊信息安全問題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嚴重,這給本身法律不夠完善的網絡環境無疑是重大的考驗。目前大多數上網期刊,在受益于網絡化過程中也同樣面臨來自網絡安全的威脅。如:病毒入侵、內部攻擊、信息污染、黑客入侵、秘密信息泄露等[2]信息安全問題,會導致信息系統和網絡資源的破壞,造成網絡系統癱瘓,不僅給期刊出版單位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也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性。2011年7月,知名期刊數據庫JSTOR服務器接二連三地突然發生崩潰,導致麻省理工學院全體師生很長時間內無法通過學院IP登陸。最后經查實,24歲的艾倫·斯沃茲(Aaron Swartz)是這次事故的制造者。他通過自己編寫的腳本程序,入侵麻省理工學院的網絡、滲透到JSTOR,將數據里超過1300份期刊的每一期內容下載到個人電腦上,由于下載量突增到平時的上百倍,JSTOR數據庫服務器無法滿足超負荷的數據調取需求,最終導致數臺服務器崩潰。最后他本人也不得不面對非法獲取信息以及損害電腦等多項指控。如果所有罪名成立,艾倫將最多獲刑35年及100萬美元的罰款[6]。
因此,上網期刊必須對網絡安全及信息安全要高度重視。建立起長治有效的預防機制以及管理規章制度。對于內部預防,應做到專人專責制、嚴格執行網絡安全制度、數據保管制度,并不定期地組織相關員工進行網絡知識培訓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教育。加強對外預防,做到及時安裝及更新必要的殺毒軟件、完善防火墻體系等,就能有效防范黑客入侵。
4.3 網絡期刊質量問題
眾所周知,期刊的質量是衡量期刊好壞的重要標準。網絡期刊往往由于注重實效性而忽略了對質量的控制。一些期刊社通常在收稿、審稿、編輯及校對等環節上缺乏完善的制度來把控稿件的質量。通過一味地追逐時間上的利益而放棄核心的價值,最終影響了期刊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因此,要堅持辦刊的理念與初衷,要有辦精品期刊的意識,建立起稿源篩選制度、編審制度,加強編輯團隊業務培訓,嚴格挑選審稿人員。利用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嚴格控制來稿質量,防止重復性發表等情況發生。只有這樣,網絡期刊才能長久發展。
在互聯網日益普及的今天,紙質印刷版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獲取信息的需求。因此,傳統期刊不論以何種方式上網都是自然的趨勢,也是必然的生存選擇。唯有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選擇合適的上網方式,利用互聯網的特性與傳統印刷版期刊有效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才能推動期刊更好的發展。
[1]程維紅.2007-2011年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網站建設進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519-525.
[2]陳艷偉.論我國學術期刊的網絡化[J].新世紀圖書館,2006(2):20-23.
[3]王欣麗.學術期刊網絡化的發展研究[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10,32(3):134-136.
[4]崔國平.純網絡期刊發展趨勢分析[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0(2):121-124.
[5]杜怡海.網絡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現狀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1):243-244.
[6]王天予.黑客入侵知名期刊被捕致多臺服務器崩潰[EB/OL].(2011-07-31)[2011-08-09].http://search. zol.com.cn/search/article_view.php?Did=2420045.
(責任編輯:強士端)
G237.5
:A
:1673-0143(2013)04-0083-03
2013-06-13
秦 天(1985—),男,助理編輯,研究方向:期刊網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