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莉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003)
論科技期刊編輯對外溝通技巧
張曼莉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003)
對外溝通是科技期刊編輯的一項重要工作,良好的對外溝通,可以建立和諧的期刊關系人關系,并能進一步提高期刊的辦刊質量,在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外溝通包括單獨溝通和公開交流兩種主要溝通渠道,各有優劣。總結和歸納了客觀公正、迅速準確、主動積極三種科技期刊編輯的溝通技巧。
科技期刊編輯;溝通渠道;溝通技巧
溝通即信息交流,是溝通主體將一定的信息傳遞給特定的溝通對象并獲得預期反饋的整個過程。它既可以是單純的信息交流,也可以是思想、態度、情感的綜合交流[1]。編輯是期刊編輯出版活動的組織者與執行者,聯系期刊關系人(包括作者、審稿專家、讀者等)之間的紐帶和橋梁,對外溝通是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對外溝通,不僅反映出編輯扎實的專業功底,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同時也是編輯人文素養的集中體現。
1.1 對外溝通,可以建立和諧的期刊關系人關系
令人愉快的溝通過程,往往能使人產生美好的感受,并能使溝通雙方更加默契地討論出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期刊編輯與期刊關系人的溝通也不例外。在溝通過程中,根據不同的事情選擇不同的溝通方式和溝通技巧,能增進期刊關系人之間的感情,避免或許產生的矛盾,建立和諧的期刊關系人關系,同時塑造良好的編輯部形象。
1.2 對外溝通,可以提高期刊的辦刊質量
準確的溝通,可以使作者、審稿專家、編輯在溝通的過程中更好地深入論文、了解論文,對論文的優缺點有比較深刻的認識,有利于進行下一步的加工整理,使得理論和觀點得到進一步升華。同時,通過溝通,期刊關系人能更加透徹地了解期刊的辦刊宗旨和具體要求,使其在以后的投稿、審稿過程中也會有更加契合期刊的改善,辦刊質量隨之得到提高。
2.1 單獨溝通渠道
科技的發達使得溝通方式也在不斷地豐富,在科技期刊編輯的工作過程中,交流溝通工作主要集中在編輯、作者、審稿專家對論文的問題進行反饋、交流和解決,使得論文的質量進一步提高,大部分是一對一的單獨溝通方式。此類溝通除了運用傳統的信件、電話、傳真等渠道外,便捷的網絡平臺也給我們了提供即時通迅、電子郵件等不同的溝通渠道。根據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特點,工作中最常用的單獨溝通渠道有:當面溝通、電話溝通、郵件溝通。
2.1.1 當面溝通 當面溝通無疑是最直接的即時溝通方式,不但可以拉近雙方的關系,而且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更為以后進一步的約稿、約審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2]。但是,由于期刊關系人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當面溝通的機會非常難得。同時,對于科技期刊編輯而言,一次溝通的內容往往非常繁雜,但這種方式具有瞬時性特點,雙方在溝通后解決遺留問題的過程中很容易對繁雜問題產生遺漏。
2.1.2 電話溝通 電話溝通也是直接迅速的即時溝通方式之一,與當面溝通的優缺點類似,雖然簡單直接但對于繁雜的溝通內容不太適用。這種方式適合于一般性通知、日常工作進程跟蹤,少量且簡單問題解決、事情提醒等。
2.1.3 郵件溝通 郵件溝通是科技期刊編輯最常用的一種溝通方式,因其即時性、便捷性、易存儲和反復查看等特點而比較適合科技期刊編輯的日常交流溝通工作。但對待不常用郵箱的部分作者,郵件溝通的方式要結合其他溝通方式使用,如在郵件發送后致電收件人提醒其收件。
2.2 公開交流渠道
除了以上3種一對一的單獨溝通渠道之外,也可以通過博客、微博、QQ群等網絡交流渠道,座談會、評審會等交流場所進行廣泛、深入、全面的公開的交流溝通。從而全面、廣泛、深入地了解期刊關系人,與其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直接有效地對期刊進行全面的宣傳,強化期刊的品牌效應。此類渠道對期刊的宣傳、發展,作者、讀者群的鞏固,審稿專家群體的進一步了解和開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1 客觀公正
溝通,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3]。科技期刊的期刊關系人,有普通的在校學生、平凡的科技工作者,同時也有大學教授、行業翹楚。在溝通的過程中,不因對方的身份地位而改變對人對事的態度,是客觀公正性的最基本體現。客觀公正還應表現在對問題的解決上,面對問題要有清醒的頭腦、理智的判斷,不因環境、心情等外界因素而影響自己對事情的判斷。尊重每一個溝通對象,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問題,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最終目的。
對待每一篇論文:在初審過程中要透徹理解作者所論述的內容[4],給出合理的初審意見;在專家審稿結束后,再綜合專家的意見,進行客觀的評判;在退修溝通時,要條理清晰、準確地闡述審稿意見,使得作者更精確地理解審稿意見;在退稿溝通時,在對論文進行鄭重嚴肅審理的基礎上,提出準確的退稿理由讓作者信服;在編輯過程中,對待作者不熟悉的編輯出版標準的情況,要作出準確的說明,做好作者的思想工作,讓其認可和接受。對待審稿專家的溝通,在尊重其專業性的同時,要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專家參考。專家對論文提出的意見建議,在給出書面意見的基礎上再次進行即時溝通,充分了解專家的意思,吃透審稿意見。尊重專家的審稿意見,將其準確地傳達給作者。對作者的不同看法和理論,及時對專家進行反饋并與其共同探討,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法。讀者是期刊的受眾群體,往往也與作者和審稿專家群體有所重合,他們也是行業的專家。做好與讀者的溝通與交流工作,客觀公正地面對其提出的問題,合理采納其意見建議。
科技期刊的對外溝通強調科學性和嚴謹性[5],因此,客觀公正的溝通態度是溝通的前提。在溝通前,編輯要做足功課;在溝通中,編輯要張弛有度;在溝通后,編輯要處理總結。
3.2 迅速準確
很多論文都具有時效性的特點,如果不強調審稿的效率,拖延發表周期,最新的科技成果就不能第一時間公布于眾,對作者本人、對研究領域、甚至對科技的發展都有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溝通的準確性,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作者、審稿專家的寶貴時間,也能體現出編輯高效的工作效率、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慎密的思維模式。
審稿過程中,在對各方面意見進行轉達傳遞時,要迅速及時,也要準確無誤。在收到論文時,要第一時間通知作者并準確告知審稿周期;在論文處理的每一個關鍵環節,要及時反饋給作者;準確傳達每一個環節的審稿意見,這是對作者最起碼的尊重。需要退修的論文,應該在第一時間迅速準確地擬定退修通知,便于作者第一時間對稿件進行下一步的處理,晚了一步,也許就推遲了作者的發表周期,繼而對作者產生較大的影響。需要退稿的論文,在結合各方面的意見慎重決定之后,屬于論文質量問題的,要準確地歸納總結作者論文的優缺點,結合審稿意見,對論文提出中肯的建議,注意方式方法,不挫傷作者的投稿積極性;屬于不適合本刊發表的,要盡快告知作者,以便于作者盡快改投。只有迅速準確地處理每一個環節,作者才會對編輯產生信任感,從而對期刊產生認可。對待審稿專家也是同樣,送審的論文應第一時間送呈審稿專家,并對論文作出初步的分析評判,提供給專家參考;對審稿專家給出的意見第一時間與其進行進一步溝通交流,準確吃透審稿意見;作者修改反饋的問題及時和專家進行商議溝通,準確明晰地分析評判。
迅速準確的溝通,表現出了編輯對審稿效率的全面把握和掌控,對待學術問題的嚴肅和嚴謹。
3.3 主動積極
科技期刊編輯早已打破了“閉門造車”式的傳統,主動出擊、了解讀者、聯系專家、深入讀者是科技期刊不斷提升的關鍵點和突破口。要有積極的溝通意愿,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不僅要熱情地對待期刊關系人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質疑,積極去想辦法找根源,使得問題得到解決;而且要主動去尋找和發現論文甚至期刊存在的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作者工作不能“守株待兔”,等著作者的投稿,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作者中間,及時跟蹤作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進度,進行適時、恰當的約稿。了解到作者的投稿需求時,將本刊的投稿要求、辦刊宗旨、撰寫標準等對作者進行詳細的介紹,對作者的撰寫進行指導,可以進一步提升作者的投稿信心,提高論文的質量,便于后期的工作。定期給老作者發送約稿信,將期刊近期情況、選題策劃內容等告知作者,讓作者的寫作更加具有目的性。對待目標作者群,可以采取單獨拜訪、開座談會等主動深入的方式,對期刊進行宣傳,讓作者了解期刊、認識期刊、認可期刊,進而產生投稿意愿。主動了解行業專家的專業,挖掘新的審稿專家,充實審稿專家隊伍;建立審稿專家庫并長期主動跟蹤,適時進行調整;選題策劃等工作中要結合專家的意見,期刊的發展廣泛聽取專家的建議,使得期刊的專業性有進一步的提升。主動深入讀者,了解讀者需求,掌握讀者信息。開辟暢通編讀交流渠道,采取電話跟蹤、到讀者中調研等方式開展讀者工作。根據讀者需求,及時調整期刊的定位、選題,進一步促進期刊的辦刊質量的提高,擴大期刊的市場影響力。讀者也是潛在作者,在與其進行溝通交流時,可以了解其專業和研究方向,主動鼓勵其投稿。另外,可通過QQ群、期刊博客等渠道在不同時期對期刊進行廣泛宣傳。定期舉行相關專題會議,邀請作者、審稿專家、編委等參加參與,為期刊的發展建言獻策。
主動積極的期刊工作,可以進一步提升期刊的群眾基礎、期刊的影響力和期刊的專業性。
溝通是一門藝術,科技期刊編輯不僅是科學技術的轉播者,也要是一專多能,具有溝通能力的公關人[2]。把握好每一次溝通的機會,重視每一次溝通的過程,總結每一次溝通的結果。通過更加廣泛深入、科學有效的溝通,進一步做好期刊關系人之間的紐帶,做好期刊關系人認識期刊的橋梁。在以后的工作中,還需要科技期刊編輯理論聯系實際,把溝通這門藝術更好地融會貫通,為建立和諧穩定的期刊關系人隊伍,并為科技期刊的進一步開拓和發展打好基礎。
[1]岳靜玲.編輯與作者的有效溝通策略[J].編輯之友,2007(3):48-49.
[2]王慧瑾.期刊編輯應強化溝通意識[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5(4):134-136.
[3]韓健,張鯨驚,黃河清.尊重作者 慧眼識珠——談科技期刊編輯與作者和諧關系的構建[J].編輯學報,2012,24(5):493-495.
[4]陸宜新.科技期刊編輯與作者溝通前的準備[J].編輯學報,2012,24(4):384-385.
[5]劉桂玲,王穎,王天津,等.淺談科技期刊編輯的溝通藝術[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1,20(4):72-74.
(責任編輯:曾 婷)
G232
:A
:1673-0143(2013)04-0160-03
2013-06-09
張曼莉(1982—),女,助理編輯,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編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