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前進,彭國慶
(武漢科技大學 學報編輯部,湖北 武漢 430081)
科技期刊編輯微觀意識的勞動價值觀分析
徐前進,彭國慶
(武漢科技大學 學報編輯部,湖北 武漢 430081)
隨著中國出版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科技期刊體制改革已成為科技出版界的熱門話題。科技期刊編輯在勞動中除強化其主觀意識的能動性外,還應拓展其微觀意識勞動價值觀的視野。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觀為基本原理,對科技期刊編輯微觀意識在收稿、加工、刊登、發行等階段的勞動行為進行分析,旨在探索其勞動價值觀的具體體現,使之服務于科技發展觀。
科技期刊;編輯工作;微觀意識;勞動價值觀
勞動價值觀是關系價值現象的根本態度,是一種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所創造的理論[1]。“精神產品勞動”作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觀的基本原理,它對科技編輯勞動自我意識的形成在微觀意識上起著奠基性作用。將科技編輯微觀勞動行為歸納于“精神產品勞動”,其目的是探索其勞動價值觀之理論體系[2]。勞動是科技編輯自我實現的本質,真正的微觀勞動行為是自由的體現。科技編輯只有通過勞動,才會感知微觀意識,把自身勞動融化到他人勞動產品中,以體驗自身的人生價值。當前,科技期刊出版體制改革處于轉型期,科技期刊編輯勞動價值觀取向表現在對其微觀意識的顯化,但在思維方式上存在偶然性;注重以往的編輯概念,但忽視國家或集體的利益;辦刊模式發生變化,但缺乏自身勞動意識。從編輯學理論研究來看[3-10],科技編輯勞動已走過它的初創期,現已進入具體的、微觀的研究階段。如何充分發揮科技編輯思維勞動的積累性,創建一個主導價值取向的微觀意識勞動價值觀已成為科技出版界研究的熱門話題。為此,本文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觀為基本原理,對科技期刊編輯微觀意識在收稿、加工、刊登、發行等階段的勞動行為進行分析,旨在探索其勞動價值觀的具體體現,使之服務于科技發展觀。
收稿意識是科技編輯微觀意識思維轉化的第一階段。按編輯勞動特性劃分,可視為其價值觀的稿件收集、篩選階段。本階段科技編輯的微觀勞動行為大體包括:收稿、選稿、組稿、送審等。這種勞動行為形成于編輯價值活動中,來自于編輯在微觀意識活動中多次實踐反饋的觀念積淀和內化[3]。作為科技期刊編輯,只有強化這種微觀意識的轉化,才能以自己的實績去獲得勞動價值觀的完整奉獻。科技期刊編輯收稿意識的微觀勞動價值觀的思維方式有以下3種。
1.1 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是科技期刊編輯收稿意識的微觀制約方式。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能夠影響行為,而價值是意識中最為基礎的部分。在科技期刊編輯微觀意識中,責任意識的影響和操縱均來自其思維的神經線,它影響著編輯對科技稿件價值的判斷,進而影響著編輯的微觀勞動行為。責任意識雖表現在對科技稿件進行粗略篩選,但實際上是為期刊出版做準備。因此,收稿中責任意識的形成是科技編輯勞動行為構思的開始,直到選稿工作結束。這種價值觀念一旦形成,就會在編輯主體頭腦中成為一種巨大的保守力量,這是價值觀的惰性。因此,編輯從哪個角度把握收稿雖取決于編輯微觀意識勞動的偶然性,但編輯責任意識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與其說編輯收稿工作認真,還不如說編輯有責任意識。與責任意識強的編輯一起工作,即便遇到再多參差不齊的稿件,遇到再多的困難,也會齊心協力處理好收稿工作。
1.2 仔細意識
仔細意識是科技編輯收稿意識的微觀評價方式。目前,科技期刊大多啟用網絡在線投稿系統,在線投稿系統是作者注冊后上傳稿件,系統會自動生成稿件編號反饋給作者,省去編輯手工記錄稿件編號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網絡系統投稿的收稿量很大,且種類繁雜,稿源豐富,但同時也出現對稿件微觀處理的負面影響。科技編輯仔細意識源于微觀評價稿源,為選擇稿件提供了優稿余地。因編輯工作比較特殊,仔細意識的形成能對自己非常上手的工作也不掉以輕心,即使對熟悉的工作,也會以一種對待新工作的心態來對待,不厭其煩。為節省編輯勞動量或避免無效勞動,仔細意識的微觀評價可預先將重復刊登過的稿件或質量太差的稿件剔出,有利于編輯將稿件分類處理。這一系列的微觀勞動行為,來自于編輯仔細意識的認知變化。若對稿件缺乏識別能力,處理不善,就會給編輯工作帶來不便,直接影響到期刊的形象。因此,仔細意識的微觀評價應引起科技編輯的重視。
1.3 嚴格意識
嚴格意識是科技編輯收稿意識的微觀量化方式。收稿環境中會存在一些讓編輯放松的因素,嚴格意識是指編輯對選稿要求不能降低,要嚴格要求自己,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收稿任務。嚴格意識的職責是審讀作者的投稿,并從專業的角度對稿件的科學價值和學術價值進行嚴格審查,把好政治關、知識關、文字關,同時要寫出初審報告,并對稿件提出取舍意見和修改建議。收稿是對稿源的開發,并不是簡單地收集稿件,而是根據期刊宗旨有目的地廣采稿件。收稿應是科技編輯主動、多形式采取的勞動行為。收稿是對稿件的接收,是一項比較嚴格的工作。科技期刊編輯嚴格意識的收稿量化方式為:一是珍惜作者的勞動成果;二是嚴格編輯分管接交等手續的必要措施。
總之,收稿意識是科技編輯微觀勞動價值觀的最初思維。科技編輯要明確收稿意圖,并充分把握貫徹這一意圖的可行性,這將給科技編輯微觀勞動確定一個基調。有的科技編輯忽視收稿意識是不妥的,因為沒有確切的收稿意識,就難以建立編輯勞動價值觀之理論體系。
加工意識是科技編輯微觀勞動思維轉化的主要階段。按編輯勞動特性劃分,可視為其價值觀的稿件處理、整合階段。本階段科技編輯加工意識是從初審開始、直至發稿結束。編輯加工意識的勞動行為包括:初審、加工、終審和發稿等。編輯加工意識的勞動行為是與科技產品相融合而生成的勞動過程,雖從抽象層次看其勞動價值觀未過時,但抽象層次的勞動價值觀已不能解釋許多新的勞動現象。作為科技編輯,只有微觀掌握這種加工意識,才能以自己的實績去獲得勞動價值的全面實現。科技編輯加工意識勞動價值觀的思維方式主要有以下4種。
2.1 初審意識
初審意識是對收稿階段的稿件進行價值評定,是對稿件進行整理、歸類和優化的處理過程,使其轉化為待出版物載體。初審意識的勞動行為包括:對稿件的評定和勞動對象的認定以及鑒定稿件是否符合規范,并根據稿件內容進行合理歸類,分送到專業對口的專家進行審閱。待專家簽發意見后,根據專家意見進行復讀,這是對稿件的矯正和增補,不可忽視。值得注意的是,初審意識的形成,科技編輯與作者一樣,均是對客體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不同的是,作者面對的客體是物質世界,而編輯面對的是作者的精神產品。這種體現編輯主體對客體的勞動行為在初審諸環節中無不表現出來。初審意識強的編輯,會主動捕捉科研學術信息,改變那種盲目跟作者走,來什么稿就編輯什么稿的被動辦刊模式。
2.2 加工意識
編輯加工意識的形成是科技編輯微觀意識勞動價值觀的核心部分。按編輯勞動特性劃分,可視為其價值觀的稿件加工處理階段。加工意識的勞動行為表現在科技編輯雖對稿件有修改權,但不等于說編輯可以隨便進行刪減,或隨心所欲地進行修改。因為編輯和作者只是分工不同,目標是一致的,地位是平等的,應該互相尊重。作者的稿件,不論質量如何,至少作者比編輯更了解稿件中所寫的一些實際情況。同時,作者有自己的思想和寫作特點,編輯不要一刀切。對稿件做重大修改時,最好提出具體意見請作者自己動手。對于習慣于紙質版上對稿件進行加工最終形成定稿版本的編輯,也不必強求他們一定要無紙化。畢竟面對電腦和面對紙張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編輯加工意識的強化是需要反復斟酌的,在紙質版上修改可以形成字跡,表明編輯的思考過程。但在電腦上加工只能看到最后的修改結果,不能體現編輯修改的過程,而且電腦操作時容易改了頭忘了尾,不知道作者的原意是什么。因此,編輯加工意識的轉化可有效地減少出版中的法律糾紛,促進編輯與作者的良性互動。
2.3 終審意識
終審意識的形成是編輯微觀勞動行為的微觀取舍方式。按編輯勞動特性劃分,可視為其價值觀的稿件復審階段。經編輯加工的稿件必須送主編審查,經審查通過的稿件方可發稿。終審意識的微觀勞動行為包括:作者是否按專家審閱意見修改過;編輯加工稿件作者是否修改或同意;編輯審核作者修改稿件是否按審稿意見修改到位;對作者修改版本、編輯加工后的定稿版本,是否做到齊、清、定。值得注意的是,終審意識的轉化可有效地為排版、校對打下良好的基礎,有利于編輯轉化視角,更好地解決編校過程中的疑點,提高稿件乃至期刊的學術質量和編校質量。
2.4 發稿意識
發稿意識的形成是編輯微觀勞動行為必備的思維方式。按編輯勞動特性劃分,可視為其價值觀的稿件處理的最后階段。發稿意識的微觀勞動行為包括:目錄編制、版面設計、字體區分等。發稿意識的形成除負責統版審讀外,還要負責稿件的編輯加工整理和付印樣的通讀工作,使稿件的內容更完善,體例更嚴謹,材料更準確,語言文字更通達,消除一般技術性差錯,防止出現原則性錯誤;并負責對編輯、設計、排版、校對、印刷等出版環節的質量進行監督,旨在促使科技編輯微觀勞動行為更加有序、規范和高效地全面發展。正確認識編輯發稿意識的思維方式,對轉變編輯對自身勞動的看法,對編輯職業和價值觀定位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合理有效地對編輯勞動加工意識的特點進行分析,最大限度地發揮編輯微觀勞動行為的效用和價值,可提高編輯勞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轉化為對作者充滿感情、對勞動充滿激情和對事業充滿癡情。
刊登意識是科技編輯微觀勞動行為轉化載體物化階段。按編輯勞動特性劃分,可視為其價值觀的稿件轉換出版階段。科技編輯刊登意識的形成是從清樣發送印刷廠至期刊出版止,其微觀勞動行為包括:“三校”意識、發稿意識和印刷意識。就編輯微觀勞動行為而言,編輯勞動的特殊性,決定了編輯微觀行為具有多樣性、時效性、準確性和規范性等。正因為編輯勞動的微觀行為具有這些特點,故更應該講求編輯行為思維的科學化。科技編輯刊登意識的微觀勞動思維方式主要有以下3種。
3.1 “三校”意識
“三校”意識的形成是編輯微觀勞動價值觀的重要部分。按編輯勞動特性劃分,可視為其價值觀的稿件最后檢驗階段。編輯“三校”意識的微觀勞動行為是對稿件進行“三校”,保證其準確性。三次校對絕非重復勞動,而是一次比一次精確度更高的檢驗過程。只有嚴格地對稿件進行校對,才能使編輯勞動成果得到承認。編輯參與校對,實際上也是其勞動過程的繼續和延伸。當微機照排內容與發稿內容相吻合時,即可付印出版。科技編輯“三校”微觀勞動工序為,在形式上按照刊物的體例進行規范校對,如統一文章的字型字號、頁眉,文字變雙欄排列,明確圖表在文字之后擺放,規定圖片的尺寸等。“三校”意識強的編輯,大多采用編校合一的制度,這樣既提高了語言的準確性,也保證了修改的便利性。
3.2 發稿意識
發稿意識是編輯微觀勞動行為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發稿意識的微觀勞動行為包括:一是對稿件的主要觀點進行最后把握,保證其科學性;二是對稿件文字等進行最后把握,保證其可讀性;三是對稿件的格式等進行最后把握,保證其規范性。發稿意識可促使科技編輯微觀勞動價值的最大化,使之成為單個產品生產可直接操作的決策工具。在實際工作中,編輯可直接在電腦上對刊發稿進行入庫定稿,以形成定稿版本,然后直接發送印刷廠排版成校樣,這樣既方便簡潔、節約紙張又很省事,還符合現今低碳環保的理念。作者在發稿樣上對自己的文章進行最后糾錯,形成自校版本,并提交自校版本并在發稿單上簽字,是對論文發表的法律確認。發稿意識強的編輯,會適應網絡時代的要求,簡捷工作程序,建立一種與網絡社會相吻合、快節奏、開放的編輯模式。
3.3 印刷意識
編輯勞動定位于市場及讀者的需求,這些需求雖在其生產的精神產品上得到體現,但編輯勞動創意和思維需要有生活閱歷、經驗來厚積,需要有共同價值觀的認可。因此,印刷意識是編輯勞動轉化為物化形態的重要思維方式。按編輯勞動特性劃分,印刷意識可視為其價值觀中物化載體的出版階段。其微觀勞動行為包括:印刷、紙張和工期。在印刷前期,由于“三校”清樣與電腦屏幕的色度差別較大,菲林及其所對應的打樣是減少誤差、節省成本和工期的最佳選擇,故菲林所對應的打樣最接近印刷成品,其價格為印刷、紙張和工期的三者合一。印刷意識的形成是建立在編輯微觀勞動行為所能帶來的附加價值和市場評價的基礎上的。在評價過程中,產品的印刷質量及審美程度的提升越高,對編輯微觀勞動價值觀的重視程度也就越高。
總之,科技編輯勞動是個體性勞動與群體性勞動的結合,其勞動行為具有內在本質的創造性和外在形式的潛隱性。刊登意識的微觀勞動行為對不同期刊或產品,有不同產品視覺美感。但就一般而言,刊登意識的形成應是編輯微觀勞動價值觀的一個行為過程。
在市場環境下,讀者的需求顯而易見,就是通過編輯勞動來達到產品的利益最大化,這種利益最大化的勞動行為具體體現在產品發行、歸檔和反饋信息收集[2]。按編輯勞動特性劃分,可視為其價值觀的稿件傳遞、反饋階段。這一階段通過印刷質量的提升加強讀者購買動機和需求,是科技編輯微觀勞動價值觀的行為體現。
4.1 發行意識
發行意識是體現編輯微觀勞動定位和風格的行為方式,也是面對的潛在壓力。發行意識的微觀勞動行為包括:訂戶、報審機關和交流單位。在市場角色中,發行意識帶有成功的偶然性和積累性,因此不能完全以勞動時間來量化。影響編輯勞動發行意識的主要因素是讀者對編輯勞動價值的認可,具體表現是其產品的內容和版式。正確的發行意識是編輯勞動價值觀實現的必要保證。讀者是編輯勞動的衣食父母,要保證期刊的風格和立場,這是期刊長遠發展的底線。物化后的精神產品,通過發行完成后,產品才隨載體到達讀者手中。期刊發行意見反饋的潛在壓力也許可以回避,但是與銷售量相關的直接壓力卻無法回避。一個完整的產品傳遞過程是不能排除信息反饋的,編輯必須根據反饋產品信息對自己勞動的效果作出評判,從而為下次產品生產作好準備。編輯發現意識的形成與蕓蕓眾生一樣,面臨著生存與發展問題,也在尋找和實現著自我勞動價值。
4.2 存檔意識
存檔意識是編輯微觀勞動行為的重要工序。存檔意識的形成過程是收到作者自校版本后,仔細與編輯的各校次版本進行核對,充分尊重作者的著作權和修改權,并妥善保存作者自校版本和發稿協議[11]。在網絡在線審稿系統的應用下,審稿意見的保存并不難,只要專家把審稿意見上傳到系統中就會永久備份,一般不會遺失。但編輯最好還是打印一份紙質文檔、與紙質版的文件一同歸檔保存,以便反映稿件詳細的審理過程。如果編輯習慣用電腦對稿件進行加工整理,不必強求其一定要打印定稿版本用于歸檔,可以用一校樣來代替定稿版本進行保存。在論文各種版本的運作及相關文件存檔過程中,做到及時查缺補漏,按期及時歸檔,以便應對日后出現的知識產權問題。編輯存檔意識的思維方式表現為:對作者的修改稿用紅筆進行編輯加工,完善稿件質量,可真實地反映編輯的業務水平;如果論文出版后,作者發現文章內容有錯誤,只要拿出定稿版本就可以查出,一目了然。
總之,編輯發行意識微觀勞動行為不能用簡單的邏輯關系進行歸納和描述,它們之間有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總體與局部的關系等。也就是說,對編輯發行意識勞動行為的多重屬性進行粗略歸類,是彼此滲透影響而又不能等同的編輯主體結構部分,是一種耦合力的作用。
1)收稿意識的形成就是微觀地改變物質形態,做有價值的事情,使自己的勞動行為與價值觀聯系在一起。即對稿件政治內容、學術質量和文字水平進行全面的評價,以檢索稿件是否刊發過或有類似的文章發表過,若有類似的稿件與來稿研究的內容相符或無突破,則可返回作者修改或不采用。
2)編輯加工意識是科技編輯微觀勞動價值觀思維的主要階段。編輯加工時,在不損害論文主題思想的原則下,要盡可能保持原稿的文字風格和表達方式,不將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強加于人,對稿件只能加工,不要加料;必須修改時,要有真憑實據。
3)刊登意識是科技編輯微觀勞動行為轉化的物化階段,其勞動行為是對稿件的中心觀點與材料(資料、數據等)進行全面的復查。通過這一系列行為,編輯勞動得到物化,稿件轉化成另一種運載形式,為其傳播作好準備。
4)發行階段微觀勞動行為是編輯與作者修改版本進行直觀的對比,對于需要作者再補充或進行修改的地方作出方便的記號。科技編輯要有歸檔意識,各校次版本不要輕易丟棄,并視同為對稿件發表、郵發費用和稿酬等約定的認可。
[1]劉冠軍.現代科技勞動價值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3.
[2]徐前進.試論編輯求利行為的道德終極標準[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2):104-108.
[3]鄭淑芳.關于編輯社會道德內化的理論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7(8):186-189.
[4]張杰.創辦特色學報的困境與出路[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3):142-144.
[5]趙大良,杜秀杰.簡論高校學報的育人功能[J].編輯學報,2009,21(5):380-381.
[6]歐翠珍.我國高校學報專業化路徑的現實選擇與體制性障礙評析[J].出版科學,2008,16(3):49-52.
[7]徐前進.編輯工作的經歷與感悟[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17(3):492-494.
[8]翁貞林.高校學報多功能特征與出版體制改革的政策建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679-681.
[9]顏帥,鄭進寶,佟建國,等.論高校科技期刊的6種屬性[J].編輯學報,2009,21(2):97-98.
[10]徐前進,彭國慶.編輯“替人作嫁”精神探析[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3):84-86.
[11]唐震.高校學報編輯人員應樹立檔案意識[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427-429.
(責任編輯:曾 婷)
G23
:A
:1673-0143(2013)04-0195-04
2013-06-20
武漢科技大學教學研究資助項目(2010079X)
徐前進(1954—),男,編審,研究方向:編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