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芳,吳克力,郭學蘭,肖唐華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編輯部,湖北 武漢 430062)
青年編輯如何應對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
王麗芳,吳克力,郭學蘭,肖唐華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編輯部,湖北 武漢 430062)
數字化出版人才的缺乏是制約期刊出版數字化的重要因素,傳統科技期刊的青年編輯應從技術和內容兩方面深度理解出版數字化的內涵,通過在職培養、積極參加數字出版論壇、自我培養等途徑,提升自己在數字出版方面的相關理念及技能,實現從傳統編輯到數字化出版人才的轉型。
科技期刊;青年編輯;數字化出版;在職教育;自我培養
隨著數字技術與互聯網日新月異的發展,數字出版已成為科技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期刊編輯業務流程、期刊內容的數據格式、出版傳播渠道等都面臨著全新的變化。發達國家的大型出版集團紛紛進行科技期刊出版的數字化,已經形成編輯出版數字網絡化、知識信息服務智能化的完整產業鏈。目前,國際著名期刊和出版集團紛紛在中國搶灘登陸,國際期刊的質量精品化、運行集群化、出版細分化和競爭全球化也給中國科技期刊的出版帶來了巨大沖擊。
《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以內容創新和數字化轉型為重點,加快資源整合,組建大型出版傳媒“航母”,增強國家重點學術期刊的持續發展能力。那么,在國家構建大型出版傳媒“航母”的同時,我們這些小規模的科技期刊出版單位如何把自己打造成優質的“戰斗機”呢?特別是作為科技期刊的青年編輯,肩負著科技期刊發展承上啟下的重要使命,又該如何應對這巨大的挑戰呢?
廣義上的“數字出版”是指用二進制技術對出版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的操作。如原創作品的數字化、編輯加工的數字化、印刷復制的數字化、發行銷售的數字化和閱讀消費的數字化[1]。新聞出版總署在《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數字出版的主要特征為內容生產數字化、管理過程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和傳播渠道網絡化。”傅強[2]則強調,除強化數字內容的生產和管理外,傳統出版單位應該注重信息和內容服務業向數字化出版的轉型。其主要內容可以包括高水平的內容編輯加工服務、特定內容資源的數字延伸服務、個性化內容消費服務以及特定用戶信息解決方案的提供等。
2.1 數字內容生產技術能力的提升
目前數字出版的流程為“內容采集編輯—數據加工制作—內容資源管理—內容服務—內容發布—讀者”[3]。實際上,每個環節都與新技術密切相關,包括出版物內容制作技術、版權保護技術、網站上的發行技術、復制的即時印刷技術、讀者與閱讀的顯示技術,以及宏觀上的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等。
我國傳統科技期刊出版單位大都附屬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規模小而分散,多數仍沿用傳統的日常管理和出版機制,對數字化新技術的反應滯后,經營能力較低。雖然目前已有不少科技期刊建立了自己的網站,采購并使用了技術公司的采編辦公系統,作者投稿、編輯辦公、專家審稿等編輯業務流程均可以通過互聯網在線進行。但是很多期刊只是用到了收稿和審稿流程,離真正出版全流程的數字化和網絡化還有不少差距。這主要是傳統期刊的編輯在數字化、網絡化、媒體化等方面技術水平很低,很難適應我國數字出版的快速發展。如何在完成自己編輯加工等傳統工作的基礎上,學習和掌握現代數字出版技術和新形勢下的經營管理能力是期刊編輯們所面臨的刻不容緩的艱巨任務。
數字化出版人才培養已經得到出版行業以及一些設立編輯出版專業的高等院校的關注[4]。不少學校增設了數字出版專業,并增設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數字出版轉型要求編輯出版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創新,要著力創造新聞出版高校培養、在職教育和終身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而在職教育要突出理論性、學術性和針對性。
對于已經走出校園,踏上編輯崗位的青年編輯,應該積極爭取進行在職教育,帶著自己在編輯出版工作中所積累的經驗和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到設置數字出版專業的高校進行學習。但是數字化出版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一些高校自身也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梁春芳等提出,高校應打破現有的用人機制,將數字出版、互聯網、多媒體制作等企業和研究院所的專家學者請進課堂。同時開放全國各地的國家級和省市級數字出版基地,接收教師或編輯培訓。如果相關部門能舉辦這類的數字出版的進修班或培訓班,期刊青年編輯應該積極參加,或許可以解決數字出版人才匱乏的燃眉之急。
自我培養是青年編輯應對挑戰的必然選擇和有效途徑。如陳曉峰等[5]通過自己的努力,積極參加各種數字出版論壇,深化對數字出版技術的了解,并在工作中不斷探索,在數字優先出版及OA、以及期刊與作者的互動模式等方面探索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2.2 重視從內容出版到內容服務的轉化
從出版產品的形式看,除了依托清華同方知網、萬方數字化期刊系統、維普等平臺提供以數據庫為基礎的信息服務外,大部分期刊能夠為讀者提供的仍然是以傳統紙質期刊內容的數字化,或者通過自己的網站提供比較零散的一些科技信息服務,出版的內容缺乏深度的加工整合。
傳統紙質期刊收益主要集中于出版初期,但是隨著網絡平臺的發展,打破了刊期的界限,特別是對于學術期刊,只要文章的質量好,過刊文章不再“過期”,優質論文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發揮“長尾”效應。過刊內容的尾部價值經長期累積還可能超過當期刊物的閱讀量。因此,學術期刊一定要堅持自己的特色,維護自己的品牌形象,保證文章的學術質量,深度開發優質的學術內容,二次甚至三次挖掘讀者的興趣點,給讀者提供經過深度整合的內容服務。借助目前立體化的數字出版營銷模式把專業化的、值得信賴的科研論文呈現在讀者面前,相信會得到越來越多讀者的歡迎。
在國家加快資源整合,為促進國家重點學術期刊的數字化轉型而組建大型出版傳媒“航母”的契機,每位學術期刊的編輯一定要在做好編輯加工、保證期刊質量的前提下,根據個人實際,采用靈活實用的方式與方法,不斷更新自己的數字化理念,提高相關技能,真正實現向數字化出版的華麗轉型。
[1]張立.數字出版相關概念的比較分析[J].中國出版,2006(12):11-14.
[2]傅強.數字出版:新的革命[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8(4):84-89.
[3]梁春芳.構建數字出版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數字出版跨越式發展[J].中國出版,2010(21):55-58.
[4]姬建敏.數字化時代編輯出版學關注的性問題——全國編輯出版學研究分會暨數字化時代出版學高層人才培養國際研討會綜述[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3):152-156.
[5]陳曉峰,張春強.科技期刊數字出版技術進展及發展趨勢[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0(4):115-118.
(責任編輯:葉 冰)
G232
:A
:1673-0143(2013)04-0220-02
2013-06-15
王麗芳(1981—),女,編輯,碩士,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