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浩明,武延安
(1.甘肅省農牧廳,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省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甘肅 蘭州 730030)
甘肅省地處青藏、蒙新、黃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蘊藏著豐富的中藥材資源,漢、藏、蒙、羌等多民族聚居的歷史,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中藥材產業[1~2]。甘肅省中藥材種植面積多年位列全國第一,道地中藥材產量在全國市場所占比重較大,中藥材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特別是2009年甘肅省政府出臺產業扶持政策以來,中藥材產業在優良品種選育、種子種苗繁育、示范基地建設、標準化栽培、原產地保護、規模化經營、標準化加工、包裝儲藏、品牌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四大優勢產區,建成了一批中藥材規范化生產基地,形成6個區域性專業市場,中藥材種植面積和產量穩步增長,經營規模迅速擴大,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如雨后春筍,中藥材產業對推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進一步突現。
目前,甘肅省中藥材生產的優勢區域基本形成,而且呈現規模化發展的勢頭。2011年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18.547萬hm2(不含枸杞約2.000萬hm2),產量約61.9萬t,產值約50億元。2012年全省藥材種植面積21.120萬hm2,產量達75.94萬t。主產區集中于定西和隴南兩市。全省有18個縣(區)中藥材年種植面積在0.333萬hm2以上,被列為全省中藥材產業大縣。其中隴西、岷縣、渭源3個縣每年藥材種植面積超過1.333萬hm2,武都、宕昌、漳縣3個縣(區)每年藥材種植面積達0.667萬hm2以上。
岷縣、渭源、隴西、西和及民樂縣分別獲得農業部“中國當歸之鄉”、“中國黨參之鄉”、“中國黃芪之鄉”、“中國半夏之鄉”和“中國板藍根之鄉”的稱號。全省有3個中藥材種植基地獲得國家GAP基地認定,7個基地通過農業部無公害基地認證。有岷縣當歸、渭源白條黨參、隴西黃芪、隴西白條黨參、禮縣銓水大黃、西和半夏、文縣紋黨、華亭獨活、華亭大黃、民勤甘草、武都紅芪、瓜州枸杞、靖遠枸杞等13個道地中藥材品種獲得國家原產地標志認證。
甘肅省已查明藥用植物、動物、礦物資源1600多種,其中276種被列入全國重點品種,占全國363個重點品種的76%。現集中連片人工種植的藥材有50多種,其中種植面積在667 hm2以上的有18種。2011年全省當歸、黨參、黃芪、甘草、大黃、柴胡、板藍根、枸杞、黃芩、冬花等“十大隴藥”種植面積約14萬hm2,占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的68%。甘肅省中藥材人工種植面積和產量多年居于全國第一,尤其是道地藥材品種規模化種植優勢明顯。其中,當歸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85%,黨參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60%,黃(紅)芪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50%,柴胡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40%,板藍根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60%,枸杞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25%[3]。隴西縣和宕昌縣分別建成了代表地方特色的中藥材品種示范園區,岷縣和宕昌縣還建成了中藥材博物館,以加強中藥材科技示范和中醫藥文化宣傳。
甘肅現有6家中藥材專業市場,包括隴西縣文峰中藥材市場、隴西縣首陽中藥材市場、岷縣當歸城、渭源縣渭水源藥材市場、宕昌縣哈達鋪中藥材市場及蘭州安寧黃河藥材市場,年交易量100萬t,交易額90多億元。由于隴西氣候干燥涼爽,基礎設施較好,倉儲管理成本低,運銷服務便利,因此成為我國南藥北儲、東藥西儲的天然倉庫。在隴西、岷縣、渭源市場,有惠森藥業、中天藥業、甘肅當歸城等1 000 t以上的現代倉儲物流企業23家,靜態倉儲能力30萬t,倉儲品種320多個,周轉倉儲能力100萬t以上,吸引了千金藥業、廣藥集團、中國藥材公司等眾多國內知名企業建立了倉儲中轉基地,隴西已成為僅次于安徽亳州的全國第二大中藥材專業批發交易市場以及北方大宗中藥材的價格形成中心,藥材交易量占全國交易總量的20%以上,其中一些道地藥材如柴胡、大黃、板藍根、甘草、當歸等品種交易量占全國的50%以上。并已建成中國藥都·網上隴西、惠森藥業、中國當歸網、甘肅道地中藥材信息網等中藥專業網站13個、中藥材專業協會和貨運信息中介組織60多個,發展運輸專線30多條,運銷網絡遍及全國各大藥材市場。甘肅產當歸、黨參、黃芪、紅芪、紋黨、甘草等道地藥材,主要銷往東南沿海的廣州、上海、深圳、香港、澳門等地,并通過當地醫藥流通企業,轉銷往中國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韓國及歐美等市場。
甘肅道地藥材初加工發展迅速,中藥材年初加工量約15萬t,加工產值約19億元。全省有70多家中藥材初加工企業獲得國家GMP認證。全省有88家中藥飲片加工企業,其中超過一半分布在定西市。隴西效靈、伊真堂、一方、中天藥業和岷縣康達等5家企業已進入中藥材浸膏提取和精深加工領域。在隴西、岷縣、渭源等主產區,還涌現出了如首陽鎮首陽村、岷陽鎮南川村、梅川鎮店子村、會川鎮西關村等一批中藥材加工專業村。加工品種不斷豐富,加工技術趨于規范化,加工規格漸趨標準化,產品種類涵蓋原藥材、土特產、煲湯料、切片(塊、丁、段)、常規飲片、精制飲片、超微粉、袋泡茶、口服液、浸膏、精油、護膚品、飲料、保健食品等。
與此同時,甘肅中藥材深加工也有了長足進步。隴西中醫藥循環經濟產業園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引進了千金藥業、麗珠集團、奇正藏藥、一方制藥、神威藥業等22家中醫藥加工企業和科研機構入駐,總投資達39億元。一批藥材精深加工生產線迅速建成投產,項目涉及標準化種植、藥源基地、倉儲物流園、生物有機肥、中藥飲片加工、中藥標準物提取、精油萃取、中成藥制藥、藥渣循環利用、養生保健飲品及化妝品等多個方面。2011年,甘肅醫藥行業資產規模5 000萬元以上的企業達到17家,其中奇正藏藥、蘭州佛慈、獨一味為中國A股上市企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10家,單品種超過億元的產品9個。
甘肅高寒、干旱、貧困地區多,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發展農村經濟基礎條件薄弱。但這些地區的生態條件卻非常適合發展中藥材種植,山區群眾也有栽培利用中藥材的傳統習慣,中藥材種植在農民增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在全省中藥材種植13.333萬hm2以上的重點縣,農民種植藥材收益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明顯提高。例如,宕昌縣藥材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由2008年的55.6%提高到2011年的60%,其中阿塢鄉藥材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2%以上;岷縣由2008年的54.5%增長到2011年的61%;渭源縣由2008年的28.7%增長到2011年的40%;隴西縣由2008年的35.4%增長到2011年的40%。隨著藥材價格上漲,銷售收入倍增,農民蓋新房、搬新家、添置新農機具等比比皆是。
2012年2月,由甘肅67家醫藥企業加盟在蘭州成立了甘肅省隴藥產業協會,重點方向是在加速甘肅藥企產業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提供信息技術培訓服務、創立維護隴藥品牌、加強市場推介和開展對外交流合作方面發揮牽頭作用。甘肅中藥材產業科研開發也具有一定基礎,以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甘肅中醫學院和龍頭企業技術中心為基礎,共同形成了甘肅省藥物研發基本格局,其中已經建成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省級隴藥工程技術中心也已批復成立。定西市也與相關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科技合作關系,聯合組建成立了中藥研究發展聯合實驗室、甘肅省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甘肅道地中藥材當歸黃芪等加工炮制及種植工程研究中心、定西市當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定西市黨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中醫藥研發機構,產生了一批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
依托省內外大中型制藥企業和醫藥流通企業,圍繞傳統主產區,建設高水平道地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依托現有種子、種苗繁育生產經營企業和專業大戶,通過加強聯合,培育龍頭,推動種子、種苗工廠化集約繁育和熟地育苗,提高集中繁供比例。依托基層農技部門,加強新優品種示范推廣。加大種子、種苗市場監督管,規范交易行為。積極探索新型民企合作經營機制,化解企業和農民種植藥材的風險,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藥源基地穩定,藥材品質提高,質量安全可靠。加強投入品監管和產地環境治理,推動中藥材安全生產。
依托區域中心市場,優先建設隴西中醫藥循環經濟產業園,重點開展中藥提純和保健產品生產。依托大宗藥材原藥生產基地和集散市場,加快建設隴西首陽、渭源會川和岷縣西川3個藥材加工園區,建設優質中藥飲片生產基地,擴大現有飲片企業生產規模,提升全省中藥材產地加工比例。鼓勵企業積極開展GMP認證和擴大產能,重點生產精制飲片和保健產品。依托大宗藥材主產區和藥材加工專業村、加工大戶,建設原料藥材加工基地,形成特色中(藏)藥飲片生產及原藥加工處理企業集群。積極鼓勵小微企業和加工大戶加強聯合,提高中藥材產地加工的集中度和標準化水平,逐步取締家庭作坊式藥材加工。
依托現有基礎設施,建成隴西中藥材區域中心市場和重點產區集散市場,配套建設現代物流業,新建和改擴建一批標準化貯藏庫和交易功能區,擴大倉儲容量,增強調控能力,提高交易效率。加強藥材質量監督、市場監管、信息網絡和運銷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和質量追溯制度。鼓勵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道地藥材外銷和出口創匯,支持道地藥材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認證和原產地保護(地理標志產品)認證。
一是依托甘肅省內科研、教學、推廣單位和龍頭企業,加強重大科研課題聯合攻關,研發一流成果;積極探索院地、院企合作機制,促進科研與生產對接,加快成果轉化,培養產業創新旗艦。可分區域建設定西、隴南、河西三大產學研綜合開發實驗區,并依托實驗區組織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的篩選、研發、展示和培訓。二是支持選育道地藥材優良品種,引進市場緊缺品種,支持中藥材栽培模式創新和野生資源栽培馴化。加強對岷貝母、細葉羌活、獨一味、肉蓯蓉、鎖陽、黑果枸杞等珍稀資源的馴化栽培研究和生產示范,加強甘草、當歸等道地藥材種源基地建設,提純復壯、繁育推廣優良品種,提升品質。支持中藥材機械化種植、收獲和加工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三是加強中藥材生產技術和商品質量標準建設,支持道地藥材種子種苗繁育、規范化生產、產地加工、飲片炮制、標準化提取純化等技術標準的制定修訂,支持道地藥材商品等級、飲片規格、質量安全等標準的制定修訂,以便更好地指導企業生產,指導市場監管。
[1]程浩明,武延安.對甘肅省中藥材產業發展的調查與思考[J]. 調查與研究,2009(9):23-25.
[2]趙貴賓,武延安.甘肅省中藥材生產現狀及提質增效途徑[J]. 世界農業,2010(4):63-64.
[3]宋平順,丁永輝,趙建邦,等.甘肅省中藥材資源現狀與發展建議[J].甘肅農業科技,2012(1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