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守釗,博永剛,黃榮生
(1.安徽省宿州市蕭縣畜牧水產局,安徽宿州235200;2.安徽省淮北市三星動物醫院總院,安徽淮北235037;3.北京農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北京102206)
目前的養豬事業中,存在的疾病特別多,也非常復雜,嚴重阻擾了養豬事業的發展!但臨床實踐證明,在所有的豬病中,豬瘟一直是困擾養豬最大的難題。從國內外豬病范圍來監測,本病感染率和發病率也是最高的一種疾病。當前我國豬瘟發病狀況具有一定的多樣性,豬瘟流行呈現典型豬瘟和非典型豬瘟共存、持續感染與隱性感染共存、免疫耐受與帶毒綜合征共存,且發病日齡的范圍明顯地拓寬,防疫方式也多種多樣。
豬瘟病毒是一個活體,它不會永久停留在一個水平線上,因在體外繼代或體內抗體壓力下,而減弱其原有的毒性。然而減弱的毒力也可因在敏感個體繼代感染后而增強或恢復原有的毒力。由于這種情況,當前豬瘟病毒已形成強毒、中間毒、弱毒型同時存在,初發地區強一點,常發地區弱一些。其中,強毒株不論豬的品種、年齡均可導致大多數豬發病和致死;中間毒株因自身抵抗力對感染有影響,發病后可能引起死亡,但也有從感染中康復的;弱毒株的感染,僅限于抵抗力弱的豬體,雖有點免疫性,但擋不住毒體入侵的發病豬,死不了,活不旺,也有長期帶毒傳播的,這類弱毒株只有對小豬或胎兒較易引起致病和死亡,它多發于免疫制度不健全,形成免疫紊亂,飼養管理不良的豬場或農村的豬群。
由暴發轉向溫和,由一般豬群轉向重點發生在繁殖母豬的隱性感染、潛伏性感染和仔豬經胎盤感染,也由于不合理免疫所致,有的表現癥狀很不典型,而又不斷地向外排毒、散毒,這些帶毒母豬往往被忽視,而成為最重要的傳染源。它們所產的仔豬也常出現胎盤感染,或者產生免疫耐受,如遇環境突變,母源抗體降低就會激發疫病。這也是目前一些規模豬場地方豬瘟自發傳染的主要原因。農村有的豬場和豬群免疫制度不健全,注射疫苗的底子不清晰,防疫也只是走了過程,再就是妊娠期間,胎兒通過母體病毒而發生先天染病,造成死胎;有的初生仔豬就是弱仔,特別難養;更有甚者,因先天感染產生免疫耐受,既不表現臨床癥狀,日后注射疫苗也不產生免疫應答。當環境突變時又發生豬瘟,給預防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豬瘟潛伏期一般為5~8天,根據臨床癥狀和其他特征,可分為最急性、急性、慢性和遲發性四種類型。
病豬無明顯癥狀,發病前精神和飲食均正常,突然發熱,達41℃以上,皮膚和可視黏膜有紫紺,點狀或彌漫性出血,鼻腔、視網膜出血,病豬常在發病后一天到數天內很快死亡。
病豬發病伊始,精神高度沉郁,飲食大減或拒食,喜扎堆擠臥,肌肉震顫,被毛粗亂;弓背,步態蹣跚,兩眼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瀉,糞便帶有纖維素性黏液或血液;皮膚前期充血,繼而變成紫紺色,并出現許多小出血點,以四肢、腹下、耳及會陰等部位最為常見,公豬陰莖包皮內有混濁、惡臭的液體,病程10~20天。
發病初期病豬食欲不振,精神委頓,食欲不佳,體溫升高,通常在40℃~41℃之間,并持續數周不降,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被毛枯燥,皮膚有紫斑或壞死痂;腹部蜷縮,行走無力。妊娠母豬一般不表現癥狀,但病毒可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引起死胎、早產等。病豬日漸消瘦,后期常因衰竭而死亡,病程1~3個月,甚至3個月以上。
先天性感染低毒豬瘟病毒的豬在出生后幾個月可表現正常,隨后發生減食、沉郁、結膜炎、皮炎、下痢及運動失調等癥狀,體溫一般正常,大多數豬也只能存活6~9個月。
從理論上講,利用我國自行研制的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可有效地控制豬瘟的發生與流行,但是近年來免疫失敗的現象逐漸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疫苗質量:有些疫苗不是正規廠家生產的,或者疫苗未經嚴格檢驗就出廠,這種疫苗達不到規定的效價;
(2)疫苗運輸和保存:疫苗在運輸、保管過程中溫度控制不當;
(3)疫苗稀釋配伍及其他:稀釋液中含有影響疫苗的活性物質,稀釋后的疫苗未在規定的時間內用完或置于高溫環境下,都會降低疫苗效價,從而影響免疫效果。
(1)疫苗保存和有效期限:使用失真空的疫苗或超過有效期的疫苗;
(2)器械消毒:注射器及針頭等消毒不嚴造成潛伏期病毒的傳播等都會影響疫苗的免疫效果。
(3)病毒變異及耐受性: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豬瘟的流行特點均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而疫苗免疫效果通常是以防止臨床感染為標準,應用這一標準時,常有部分豬免疫后抗體水平不能達到防止亞臨床感染的水平,這部分豬感染了強毒后常可引起亞臨床感染,感染豬雖無明顯癥狀,但在其存活期終生帶毒、散毒,為豬瘟病毒主要宿主。再者是由于長期使用這類疫苗免疫后并沒有徹底阻斷豬瘟病毒的傳播途徑,豬瘟病毒野毒仍然存在,并以低水平傳播,致使弱疫苗毒也存在基因突變或與野毒發生重組而造成毒力返強的幾率。另一方面,弱毒疫苗的普遍應用也促使豬瘟病毒發生變異。由于以上幾個因素的存在,便可形成豬瘟常發區,臨床癥狀也以溫和型豬瘟為主。
除上述因素外,還有諸如某些傳染病的發生,也可使動物機體對其他病源的易感性增強,對多種疫苗免疫力反應下降,甚至導致免疫失敗,有些病毒直接侵襲豬的淋巴器官和免疫細胞,誘導某些細胞因子的釋放,激活抑制性細胞,從而影響免疫效果。還有一些藥物也會影響免疫效果,研究表明,四環素、新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泰樂菌素、支原凈、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對動物體內的抗體形成有抑制作用或對T、B淋巴細胞的轉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使用抗病毒藥物會直接對疫苗造成破壞。還有飼養管理不善和飼料質量等問題,如飼料霉變、營養物質的不足或缺乏,飼養密度過大,通風不良,空氣中有害氣體濃度過高,長期處于應激狀態等等都會抑制免疫應答,影響免疫抗體的生成速度或生成數量,從而導致免疫滯后或失敗,以致影響免疫效果。
選擇良好的疫苗:目前我國豬瘟疫苗主要有組織凍干疫苗(I)和細胞凍干疫苗(II)兩大類,因為豬瘟只有一個血清型,只存在毒力的差別,所以選擇豬瘟疫苗時最應該注意的是該疫苗的抗原含量和是否有過敏反應,如果能保證以上這兩點就可以放心地使用。
目前的各種疾病相互感染,使得抗體水平已經不能用過去的經驗進行檢測,為了能更好地掌握豬群的抗體水平,必須對豬群的抗體水平進行定期的檢測,然后設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目前疫苗的廣泛使用,使豬群的免疫壓力過大,同時疫苗的廣泛使用也改變了病毒的生存環境,過去的免疫劑量已經很難滿足現在的需要,所以為了達到預期的免疫效果,必須對防疫劑量進行改變,適當增加免疫劑量。一般對于外購豬群(30千克)應在6頭份以上,對于自繁自養的應根據母源抗體的水平確定,一般在4頭份以上。為了能更好地使疫苗產生效力,可以在疫苗使用的同時應用一些增強免疫力的藥物,如豬用轉移因子等。
目前我國豬群的傳染病種類繁多,不僅有許多原有的疾病,而且還從國外感染了許多新病,如藍耳病、偽狂犬、豬流感等。近年來在國內發病率極高的豬附紅細胞體病對豬群的免疫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減少豬瘟發病的前提是一定要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發生。
我國豬瘟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存在許多人為的因素,如養殖戶的意識落后,要改變目前的這種狀況必須從根源上改變,即倡導良好的防疫觀念,摒棄那種有病時再多花錢的觀念;同時也把防疫觀念制度化,許多人只是在發病或者別的養殖場發病的情況下進行防疫,一旦康復或癥狀不明顯,就不免疫或隨心所欲地任意改變免疫時間和劑量。總之,只有徹底改變人們的管理觀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由于目前的市場行情刺激,許多人只關心利益而忽略了對豬群的飼養管理,使得豬群的生存環境極為惡劣,這成為豬群發病和疫苗失效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同時還有飼料的原因,目前仍然有許多養殖戶在飼養垃圾豬,即使應用配合飼料也是在原料方面能省則省,只關心成本而對豬群的健康關注較少,如應用霉變的玉米等,從而造成豬群處于亞健康狀態,對疾病的抵抗力明顯降低。因此,養殖戶要徹底改變這種養殖觀念,要加強飼養管理為豬群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從而減少應激,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