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志剛(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農牧局,河北秦皇島066000)
發生黃痢的仔豬在出生時體況正常,最早可在出生2~3小時后發生,最初一窩仔豬突然有1~2頭表現全身衰弱,很快死亡,接著其它仔豬相應發生腹瀉,糞便顏色不一,從清亮到白色稍帶程度不一的棕色,或糞便是黃色漿狀,含有凝乳小片。捕捉時,在掙扎和鳴叫中常由肛門冒出稀糞,糞便也可能僅從肛門滴落到會陰部,須經過會陰部的仔細檢查才可見到。在較嚴重流行時,少量病豬可能嘔吐,由于體液流進腸管可迅速消瘦,體重下降30%~40%,并伴發脫水癥狀,腹肌松弛、無力,精神沉郁、遲鈍,眼睛無光,皮膚藍灰色,干燥無光澤,體重下降,不久仔豬死亡。在慢性或不很嚴重時,豬的肛門和會陰部可能由于與堿性糞便接觸而發炎,脫水不嚴重的病豬可能還飲水,治療及時可以恢復。
10~30日齡哺乳仔豬多發白痢,成窩發病,傳播較快,體溫不高,仔豬突然腹瀉,其糞便顏色在未斷奶的仔豬呈灰白色,而在剛斷奶仔豬呈現褐色。體溫與食欲無明顯改變。病豬逐漸消瘦,發育遲緩、拱背、行動緩慢、皮毛粗糙無光、不潔,病程3~7天。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多數能自行康復,但生長發育受阻。
多在斷奶后l~2周發病,病程短的數小時,一般為1~2天。發病突然,精神沉郁,食欲減少或口流白沫,體溫無明顯變化,心跳急速,呼吸快而淺,后變得慢而深,常便秘,但發病前1~2天常有輕度腹瀉。病豬靜臥一隅,肌肉震顫,不時抽搐,四肢劃動作游泳狀,觸動時表現敏感,發出呻吟聲或作嘶啞的叫鳴。站立時背部拱起,發抖,前肢如發生麻痹,則站立不穩,至后軀麻痹,則不能站立。行走時四肢無力,共濟失調,步態搖擺不穩,盲目前進或作圓圈運動。本病特殊的水腫變化是:常見于臉部、眼瞼、結膜、齒齦,有的波及頸部與腹部的皮下,也有個別病例沒有水腫變化。病程:長的7天以上,短的幾小時內即可死亡。
對出生后3~4天內死亡的仔豬進行剖檢,可見胃部膨脹,里面充滿酸臭味的白、黃色凝塊;黏膜水腫,胃底腺區黏膜呈紅色、暗紅色或褐紅色;小腸各段漿膜不同程度充血和水腫,腸內充滿黃色黏稠物和氣體,黏膜充血、出血,其中以十二指腸病變最嚴重,腸壁變薄、松弛;肝稍腫,質脆,有小的凝固性壞死灶,切面結構模糊;腎色淡,皮質表面有小出血點;心臟擴張,心肌松軟,色淡;肺顯著水腫,切面流泡沫狀液體。
病死豬尸體外表蒼白、消瘦。剖檢可見結腸內容物為漿狀糊狀或油膏狀,呈乳白色或灰白色,黏膩,部分粘附到黏膜上,不易完全擦掉。腸黏膜有卡他性炎癥變化,腸系膜淋巴結輕度腫脹。
主要病變呈水腫。胃大彎部和賁門部的黏膜層和肌層之間有1層膠凍樣水腫,嚴重的厚2~3厘米,水腫可波及胃底部和食道部;大腸系膜水腫,有些直腸周圍也水腫;胃底和小腸黏膜彌漫性出血;淋巴結充血,水腫出血;心包和胸腔有較多的積液,暴露于空氣后凝成膠凍狀。
仔豬胃腸道尚未發育成穩定的微生態系統。消化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對外界刺激敏感,自身抵抗力較低易受到各種微生物的侵襲和各種因素的影響。
哺乳母豬發生疾病,如乳房炎、產后熱、子宮內膜炎等,所產乳汁的成分有所改變,仔豬吸吮后受到影響,引起消化不良,給大腸桿菌的生長創造了條件,引發仔豬黃白痢。
母豬日糧供給的營養不穩定,飼料配比不當,營養成分不全面。更換或者添加能量飼料過多,引起乳汁成分變化。仔豬的飼料中缺少必要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同時衛生條件差,飲水不及時,水質不清潔,引發大腸桿菌病發生。
飼養環境臟亂,潮濕,糞便不及時處理,哺乳母豬乳頭經常帶有污物。豬舍通風不良,冬無保溫,夏無降溫,突然受寒刺激,忽冷忽熱氣候,易誘發豬大腸桿菌病。
豬大腸桿菌病的發病多與母豬奶水及環境溫度、衛生、應激、飼料品質等有關。因此加強飼養管理、合理搭配飼料,做好免疫接種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做到“全進全出”的科學管理,不從疫情不明的豬場引進種豬。搞好豬舍環境衛生,定期消毒,保持豬舍通風、干燥,冬季保暖、夏季防暑降溫,減少應激。仔豬通過吃奶和舔母豬皮膚而攝入了糞便中的大腸桿菌是仔豬發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母豬分娩前后的環境清掃和消毒工作是非常關鍵的。接產時,每個乳頭擠掉少許乳汁,以沖除乳頭孔內的細菌和污物,并用無刺激性的消毒溶液擦拭乳房和乳頭。仔豬出生后盡快吸吮初乳獲得母源抗體,以增強抵抗力。
供給豬群全價營養飼料。母豬妊娠中后期飼料中補充0.1%亞硒酸鈉和維生素E。仔豬出生后盡快讓仔豬吸吮到初乳,使仔豬迅速獲得初乳抗體,以增強抵抗力。及時補鐵、早期開食補料,提高抗病力。
給懷孕母豬注射特異性菌苗可有效預防仔豬大腸桿菌病的發生,國內已有多種菌苗可供選用,大腸桿菌K88、K99雙價基因工程苗、大腸桿菌(88、K99、987P三價滅活菌苗以及后者加上P41的四價滅活苗等,用于免疫懷孕母豬,均可使哺乳仔豬獲得較高的被動免疫保護。
一般初產母豬發病率高于經產母豬,需要經過兩三胎后才能完全控制。建議生產實踐中第一胎母豬以及疫情嚴重的豬場在母豬預產前l周再加強免疫一次,有較好的預防效果。
最常用的是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制劑,在吃奶前喂服后在腸道暫時定殖,消耗氧氣,促進厭氧菌的生長,有利于腸道正常菌群的建立與恢復,提高定殖抗力,有效地防治腹瀉,但不能與抗生素同時使用。
丁胺卡那霉素、頭孢噻呋、蒽諾沙星、吡哌酸、慶大霉素、新霉素、增效磺胺甲基異噁唑、安普霉素、痢菌凈等均為敏感藥物。但是,由于長期使用上述藥物,大腸桿菌對之普遍產生了較大的耐藥性,有些菌株同時耐受多種藥物,因此,為了提高藥物治療效果,應每隔一段時間(一年或半年)進行一次大腸桿菌藥敏試驗,掌握細菌藥敏狀態的變化,減少用藥的盲目性,治療時盡量聯合用藥,或2~3個月輪換用藥,既可提高療效,又能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
可灌服“口服補液鹽”給仔豬口服補液,可有效地預防和治療腹瀉脫水,顯著減少仔豬腹瀉造成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