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之勇,唐海蓉
(河南科技學院動物科學學院,河南新鄉 453003)
生物素是動物生長所必需的一種水溶性含硫維生素,是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質代謝有關的一種輔酶,又稱輔酶R。1901年科學家從酵母培養基中分離出生物素,并證明它能促進微生物生長。過去人們普遍認為生物素在飼料中廣泛存在,而且可由動物腸道內的細菌合成,不必在日糧中添加。在實際生產當中,經常出現生物素缺乏癥,尤其在集約化養殖條件下更容易發生。
1.1 密閉飼養方式使家禽的食糞機會減少,齊廣海在總結了一些研究結果后認為,對于某些動物,腸道微生物合成的生物素利用較低,原因在于生物素是細菌合成的,封閉于細胞壁內,另外由于生物素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腸前1/4段,而微生物合成生物素主要發生于腸道后半部分 (盲腸和大腸),所以如果家禽不食糞便,則不能較好地利用微生物合成的生物素。
1.2 母禽繁殖性能增加,增加了對生物素的需要量。
1.3 育種工作使家禽品種改良,生長速度加快,需要更多的生物素營養。
1.4 現代養殖業中富含生物素的飼料(酵母、苜蓿草粉等)使用量減少。
1.5 氧化酸敗及飼料發霉后霉菌產生的生物素拮抗物會降低生物素的利用率。
1.6 飼料中含有某些抗生素,如磺胺類等,這些抗生素可妨礙腸道細菌合成生物素。
1.7 飼料中含有拮抗物,生物素的拮抗物主要是抗生物素蛋白和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前者存在于生的蛋品中,后者則存在于變質的飼料和墊草中。
該癥發生時出現與泛酸缺乏癥相似的皮炎癥狀。輕者難以區別,只是結痂時間和次序有別。雛雞首先在腳上結痂,而缺乏泛酸的小雞先在口角出現。雛雞食欲不振,羽毛干燥變脆,逐漸衰弱,生長阻滯,腳、喙和眼周圍皮膚發炎,有時表現出脛骨短粗癥。雞腳底粗糙、結痂,有時開裂出血。爪趾壞死、脫落。腳和腿上部皮膚干燥,嘴角出現損傷,眼瞼腫脹,分泌炎性滲出物,粘結,病雞嗜睡并出現麻痹;缺乏生物素的種母雞所產的蛋在胚胎發育時除了孵化5天以前和17天以后出現的死亡高峰外,還會出現并趾,即第3和第4趾之間的蹼延長,雞胚發生先天性骨短粗癥、共濟失調和特征性的骨骼變形,即脛骨短、趾跖骨很短、翅短、顱骨短、肩胛骨前端短并彎曲;種公雞缺乏生物素,性功能減弱,畸形精子增多,導致母雞受精率降低。
肝、腎腫大、蒼白,肝邊緣有小出血點;心肌蒼白松弛,心臟和血管中有血凝塊和脂肪塊;嗉囊、肌胃內及消化道有黑褐色帶血液體;脛骨短粗,骨密度和灰分含量升高,骨的構型不正常,脛骨中部骨干皮質的正中側比外側厚。
組織切片學檢查可見許多器官發生脂肪浸潤,腎臟、肝臟細胞漿內有大量的脂肪滴,支氣管上皮細胞內和肺泡間隙內也發現多量脂肪滴;腎臟蒼白,腎小管和輸尿管中沉積尿酸鹽;心肌纖維變性,水腫,異嗜性細胞浸潤;肺臟血管瘀血,結締組織和三級支氣管水腫,黏膜炎性細胞浸潤;膽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膽管中度增生。
生物素缺乏將影響試驗動物體內免疫器官的DNA含量和DNA周轉代謝速度和其基因表達,降低了免疫器官的重量,使免疫器官的免疫功能受到一定的影響。生物素添加可使法氏囊重量指數、脾臟重量指數、胸腺重量指數、血清新城疫抗體滴度和血液 T細胞百分數均有所提高,但添加生物素各處理組之間無顯著差別(P>0.05)。添加生物素可促進免疫器官的發育,提高其生長指數。生物素缺乏時將影響免疫器官的發育,降低免疫器官質量指數;當正常添加生物素時(0.3毫克/千克和0.9毫克/千克組),能促進免疫器官的發育,提高免疫器官生長指數;當超量添加生物素(2.7毫克/千克)時,能進一步改善免疫器官的發育,促進免疫器官的機能發揮,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生物素對免疫器官的影響主要發生在7~35天,在7天之前,外源添加生物素對免疫器官的發育影響很小,其原因是由于來源于母體卵黃囊的生物素可供給雛雞生長發育。在35天之后,外源添加生物素對免疫器官的發育影響也較小,其原因是隨著肉仔雞日齡的增大,肉仔雞對飼料原料中的生物素消化利用率提高,為肉仔雞提供了更多的可利用生物素,從而影響了外源生物素的添加效應。研究表明,添加生物素顯著提高了血液中 B淋巴細胞的轉化效率(P<0.05)和脾臟中T淋巴細胞(P<0.05)和B淋巴細胞的轉化效率 (P<0.05),脾臟中表達CD3+的細胞含量極顯著下降(P<0.01),加快其B、T淋巴細胞分化,提高體內淋巴細胞的數量。
通常情況下,家禽對生物素的需要量,按NRC標準:雛雞、種雞、種用鵪鶉0.15毫克/千克,大鵪鶉0.1毫克/千克,中小鵪鶉0.2毫克/千克,鴨、鵝與雞相同。實際生產中,蛋雞生物素需要量一般為0.1~0.15毫克/千克;雛雞需要量要高于育成雞和產蛋雞;肉雞的需要量一般為0.05~0.20毫克/千克之間,由于現代肉雞的快速生長,生物素需要量應大于0.18毫克/千克,當脂肪肝腎綜合征出現時通常需要添加生物素0.25~0.30毫克/千克來降低死亡率。可見,隨著肉雛雞生長速度和代謝強度的提高,對生物素的需要量呈上升趨勢。
飼喂富含生物素的米糠、豆餅、魚粉和酵母等可治生物素缺乏癥。因為谷物類飼料中生物素來源不足,所以添加生物素添加劑產品很有必要,一旦發病應添加雙倍于標準量的生物素,并注意復合維生素B的添加,種禽日糧中應添加生物素0.3毫克/千克;產蛋禽、肉禽等添加生物素0.2毫克 /千克。減少較長時間喂磺胺類、抗生素類藥物。生物素缺乏時,成禽口服或肌肉注射0.01~0.05毫克/只 ,或者每千克飼料中添加40~100毫克。
合理搭配日糧,其中谷物的比例不能過大。預防禽的啄蛋癖,防止吞食生蛋清。適當多喂豆餅、米糠、苜蓿、啤酒酵母、玉米胚芽等有預防之效。種禽的需求量大些,應增量。某些磺胺類藥物可影響腸道微生物合成生物素,因此減少飼養過程中的磺胺類應用,可緩解生物素缺乏癥的癥狀。盲腸和大腸可合成相當數量的生物素,如果不允許禽類采食糞便,那么不能獲益,因此,對雛禽地面平養和延遲蛋禽上籠對家禽生物素缺乏癥的預防和治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分析家禽生物素缺乏的原因,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日糧中含量不足、飼料中頡抗物質的影響、飼料儲存不當造成生物素缺乏,還應該從疾病方面考慮,找出影響家禽生物素吸收的疾病。這非常重要,因為這些病不消除,生物素就得不到充分吸收利用,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物素的缺乏。
另外,需對該疾病進一步研究,找出能夠診斷該病的特定診斷指標和一些先進的儀器,提高該疾病診斷的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