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清,鄭 娟,張 玲
(1.河南科技大學,河南洛陽 471003;2.洛陽市畜牧局,河南洛陽 471003)
抗微生物藥,可包括抗生素、磺胺類藥物、呋喃類藥物及喹諾酮類藥物等。在動物的日常飼養管理中,人們除將以上藥物用作治療疾病外,還作為非飼料添加劑飲喂動物。研究表明,飼料(包括飲水)中添加抗微生物藥,對畜禽的生長發育、繁殖和疾病的防控,確實發揮著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不難看出也存在著不少弊端。如養殖戶缺乏獸藥應用的基本常識,或認知不足,盲目濫用藥物產生了很多不良后果。如微生物的抗藥、耐藥性、雙重感 染、毒副反應、藥物殘留等。對這些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多家學者褒貶不一。現就其利弊作一概述,以供同道商榷。
1.1 給動物飲喂抗微生物藥,能改善食欲,增加采食量;能使腸壁變薄,有利于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能刺激腺體增加激素分泌,促進新陳代謝,加快生長發育。
1.2 高濃度添加時,可抑制或降低體內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利于疾病的防控,保證動物健康。
1.3 低濃度添加時,有利于某些有益微生物(合成營養素的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可提高飼料利用率和日增重。
抗微生物藥若添加不當,對動物有一定危害,嚴重地會導致死亡,這里將幾種常用的添加藥物作一概述。
四環素類(四環素、土霉素、金霉素):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維生素因合成障礙而缺乏,肝臟損傷等。
青霉素:表現最突出的就是過敏反應。不光馬屬動物容易過敏,就連耐受力較強的豬也有因此而過敏死亡的。另外,也有發生血清病樣反應的,表現為發熱、關節腫痛、酸性粒細胞增多、血管神經性水腫等。
鏈霉素:主要表現為過敏反應和對聽神經的毒害作用,小型動物受害嚴重。
紅霉素:可使動物流涎、不安、呼吸急促,重的衰竭死亡。小型動物表現尤為突出。
磺胺類藥物:可使動物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表現為中樞興奮、感覺過敏、共濟失調、厭食、嘔吐、腹瀉,溶血性貧血。雛雞大批死亡,蛋雞產蛋率降低,破蛋、軟蛋率上升。
呋喃類藥物:以呋喃唑酮(痢特靈)最常用。可導致畜禽中毒,出現神經癥狀、消化紊亂、全身出血性變化、生殖機能障礙。畜禽特別敏感,仔豬、犢牛比較敏感。
喹諾酮類:可影響幼小動物及胎兒的生長發育,中毒時表現為興奮不安、食欲減退、飲欲增加、腹瀉等。
長期飼喂含藥飼料,可使動物體內某些細菌產生突變而成為抗藥菌株,并在一定條件下將抗藥因子傳遞給奇特敏感菌,使某些不耐抗微生物藥的致病菌也產生抗藥性。因長期小劑量給藥,使得某些致病菌逐步適應,耐藥性大大增強,從而增加了動物疫病防治的難度。
正常情況下,動物體內存在著起積極作用的群體細菌(常在菌、有益菌),它們在食物消化上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當經常攝入一定量的抗微生物藥時,這類細菌的生長繁殖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甚至被殺滅。對牛、羊等反芻動物影響更為明顯,使瘤胃微生物區系失調,瘤胃內環境破壞,直接影響到消化機能。
動物日糧中長期添加抗微生物藥,會使肉、蛋、奶等畜禽產品中殘留藥物。當人食用這些產品后,會間接導致人體內抗藥和耐藥菌株的形成,從而對該藥產生抗藥耐藥性,影響治療效果,增加治療難度。研究表明,隨著飼料抗微生物藥物的利用,畜禽體內與沙門氏菌相互制約的微生物被殺滅,抗藥性沙門氏菌在體內趁機大量繁殖,當人們食用被這種沙門氏菌污染的食品后,會引起嚴重的胃腸道疾病,且很難治療。有研究表明,畜禽肉類是抗藥性沙門氏菌傳給人的主要媒介物。所以,有的國家立法規定,叫停在動物日糧中添加抗微生物藥。
4.1 盡量不用抗微生物藥添加飼料,必須用時,應選用畜禽專用的、體內殘留較少排泄較快的、不易產生抗藥、耐藥的藥物。
4.2 嚴格掌握使用劑量及使用時限,把握好屠宰前的停藥期。一般認為屠宰前停藥期,紅霉素為1~2天,土霉素2~3天,新霉素3~4天,呋喃唑酮為5天。
4.3 藥物與飼料混合要均勻。因藥物添加量很少,所以,均勻混合尤為重要。可采用逐級混合的方法,即先把藥物加入一定數量的飼料中,充分混勻,配成預混飼料。然后,再把預混料按比例加入多量飼料中,逐級擴大拌勻。
4.4 反芻動物飼料中盡可能不加抗微生物藥。
4.5 用相同作用的中草藥替代抗微生物藥添加飼料,是目前的理想選擇。
4.6 有一種替代抗微生物藥的飼料添加劑-桿菌培養物,是從牛奶中提取的,烘干后加入飼料,有與抗微生物藥相同的效果,而且對動物及人沒有危害,價格低廉,應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