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如意
(1.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南京210095;2.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農業部畜禽遺傳資源與利用重點開放實驗室,北京 100193)
近年來,我國的養豬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與此同時豬病的發生率不斷上升,對環境的污染日益嚴重,豬肉產品的質量也存在一些問題,危害越來越嚴重。隨著養豬業規模化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豬肉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豬的健康養殖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養豬業迅速發展,很快成為解決剩余勞動力、繁榮農村經濟、保障動物產品供給的重要產業,并且飼養方式由原來的散養、放牧模式逐漸走向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畜禽利用率。但是,隨著養豬業的迅速發展,這種養殖方式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由之帶來的環境污染、畜牧產品質量下降及藥殘等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削弱了我國畜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市場競爭力,成為制約養豬業發展的瓶頸。因此,要推動養殖業穩定、和諧、可持續發展,必須對目前的養殖方式進行調整,引導養殖戶更新飼養觀念,改進飼養方法,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化畜禽養殖方式,這也是養豬業走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健康養殖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海水養殖界提出的,以后陸續向淡水養殖、生豬養殖和家禽養殖滲透并完善。健康養殖就是指以保護動物健康、保護人類健康、生產安全營養的畜產品為目的,最終以無公害畜牧業生產為結果。其生產的產品首先必須為社會接受,是質量安全可靠、無公害的畜產品,對人類健康沒有危害,而且具有較高經濟效益的生產模式,且生產模式應該是可持續的,其對于環境的影響是有限的,體現了現代畜牧業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
隨著我國養豬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的發展、商品市場化和國際貿易日漸緊密的結合以及人們對豬肉產品質量的需求不斷提高,當前我國養豬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目前家畜和家禽生產方式是在越來越小的地方生產越來越多的產品和種類,追求的目標是“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千方百計采取各種技術手段,促使畜禽長肉快、產蛋多,生產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這種將土地當工廠,將養殖動物當作機器,盲目追求最大利潤的做法,人為地打亂了動物自然生長規律,造成了環境污染、疾病防疫難度大、畜禽發病率高、管理困難等問題,給畜牧業的穩定、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規模化養豬業發展至今,養豬業的最大威脅是疫病。豬場疾病復雜,一旦發生后難以控制和凈化,而且多種豬病是人畜共患的,嚴重影響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目前被污染的河流中,有70%是由畜牧生產造成的。一個存欄萬頭的豬場,年生產的豬糞尿可達25000多噸,同時豬呼吸和代謝還能產生大量惡臭物質,這些污染物對土壤、水源、空氣和周圍居民生活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不但影響人類和畜禽的健康,還可能造成疫病的傳播和流行。糞便會產生多種氣體引發胃腸道疾病及其并發癥甚至死亡。一些養豬場不愿將資金投入到糞污的處理而直接向環境排放未經處理的糞污。環保部門對畜牧場廢棄物的排放比較強調達標排放,而對總量控制不嚴格。另外,目前養豬業的區域化集中態勢對自然環境形成了很大的壓力,而環境保護意識的普遍欠缺使環境污染問題更為嚴重。大部分豬場采用人工投喂飼料,技術粗糙、隨意性大,不但造成飼料的浪費,而且惡化養殖環境。在一個日趨惡劣的生態環境中,養豬業陷于多種疫病的潛在威脅之下,豬病流行的可能性無可估量的增大了。
據統計,每年平均有200萬磅的抗生素用于促進動物生長或加強其抵抗力,部分豬場為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注重畜產品質量,只從促生長、控制疾病和提高瘦肉率等目的出發,超量或違禁使用礦物質、抗生素、防腐劑、重金屬添加劑和類激素等,有的豬場不遵守休藥期,造成豬肉中有害物質和抗生素殘留,嚴重危害到人們的健康和養豬業發展。
當今的消費者要求高安全、無污染、無殘留的健康食品。發達國家“綠色技術壁壘”以及動物福利也要求我國豬肉產品如果要進入國際市場,必須是優質、安全、無污染、無公害的豬肉產品。在歐洲,人們關注畜禽健康生長的福利遠遠超過了對畜禽產量的增長。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豬肉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問題已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因此,人們逐步認識到豬健康養殖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實現養豬業安全、優質、高效、無公害生產勢在必行。
加大宣傳力度,逐步樹立健康養殖意識;建立無規定疫病區和無公害畜產品生產示范區,全面推動無公害標準化生產;讓人們吃上優質、安全、無污染、無公害的畜產品,確保人類生命健康,促進養豬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未來畜牧的發展不僅要滿足社會的數量需求而且也要提高質量。近年來,國際上有機畜產品的異軍突起為畜牧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Knap等認為豬育種已發展成為一種技術密集型的行業,育種公司在養豬生產“金字塔”的各層次廣泛利用先進的電子設備提高性狀度量的準確性。優質豬種是豬健康養殖的物質基礎,具有較強的抗病害及抵御不良環境能力的優質豬種,不但能減少病害發生機會,降低養殖風險,增加養殖效益,同時也可避免大量用藥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對健康狀況不佳的豬及沒有飼養和治療價值的豬應立刻淘汰,因為這些豬生長緩慢,肉料比高,而且是疫病的傳染源。要飼養優良品種豬,在引進品種時應選擇生產性能高而穩定,生活力強,適于本地飼養、產品暢銷、經濟效益明顯的品種。同時也要對飼養品種的飼養技術及生產性能有足夠了解,避免盲目引種。在飼養上要創造良好的豬舍環境,提高成活率。
豬病發生的原因很多,病情也日趨復雜,絕非單一措施所能彌補。因此,養豬場有必要以保障豬只健康為核心,對現行的養豬模式進行全面調整。養殖模式是影響養殖效果和環境生態效益的重要技術關鍵。可持續的健康養殖模式應當是品種選擇合理,投入和產量水平適中,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有機結合,通過養殖系統內部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達到對各種資源的最佳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養殖過程中廢棄物的產生,在取得理想的養殖效果和經濟效益的同時,達到最佳的環境生態效益,形成適合各種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文化、經濟特點的健康養殖模式。建立健康養殖模式不單是為了豬的健康,更主要是為了實施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是保障產品供應防范市場風險的有效途徑。豬肉供應既要數量充足,又要質量安全,還要價格穩定。生豬生產及價格大起大落,除市場因素外,與其規模結構有很大關系。分散飼養的散養農戶,從眾心理強,一哄而上,往往造成人為加劇市場風險。而標準化規模養殖,生產技術過硬,生產規模穩定,資金實力雄厚,不僅可以獲取規模效益,而且可以抵抗市場風險。
科學的豬場建造和豬舍結構,除了能提供豬只生長空間和基本的防疫功能之外,還具有較強的環境調控和凈化功能,能切斷病原傳播途徑,減少豬只 “應激環境”,提高豬只的免疫及抗逆性。一個好的養殖環境應達到豬的生理、行為狀態過程的最佳。要開展健康養殖,應研究多元養殖、生態養殖,提高糞污的處理技術,改善養豬的生態環境,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
飼料質量的好壞是影響養豬經濟效益、環境生態效益和豬只健康的重要因素,研發綠色飼料,對促進豬只正常發育和快速生長能起到明顯的防病效果,合理配制日糧,選用新型無公害飼料添加劑,應用先進的飼料投喂技術,以提高飼料利用率和保證豬群健康,減輕養豬對環境的污染。
豬只的病害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養豬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應加強養殖過程中的健康管理和對豬只的病害控制,包括加強養豬環境管理、加強對能引起豬只應激反應的生態因子和自然因素的監控、合理的飼養密度、加強養豬環境安全研究、加強病害發生機理和控制技術的研究和加強無公害動物藥品的研制等,制訂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定期進行抗體水平的監測,嚴格執行防疫檢疫制度,提高疫病的快速早期診斷技術,加強畜禽疫病監控和測報工作,建立和健全全國范圍的動物防疫檢疫網絡和畜產品質量監控系統,確保養豬生產安全、高效。要按照人類健康標準來要求豬肉產品的質量,在生產的所有環節全面實施標準化管理,確保生產出安全、健康的高質量、高檔次的產品。
總之,生豬的健康養殖就是盡量滿足豬的需求、給豬提供最理想的環境,確保其健康生長與生產,這樣才能給人們提供安全、健康的豬肉,提高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