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斌, 張 巍
(1.甘肅省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甘肅 蘭州 730030;2.甘肅神農現代農業工程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棗樹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樹之一,特別在山、沙、堿、旱、貧地區農民脫貧和財政自立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1]。甘肅省地處我國內陸,是我國棗的重要原產地之一,境內土壤肥沃,空氣干燥,光熱資源充沛,晝夜溫差大,適合棗樹生長。近年來,甘肅省將紅棗產業體系建設作為發展區域經濟、增加社會收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已在紅棗基地建設、產品質量提高和系列產品的開發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體系,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近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把發展蘋果產業、經濟林果產業作為興隴富民的重要支柱產業來抓,提出實施了包括經濟林果在內的“四個1 000萬畝工程”,并制定了《甘肅省1 000萬畝優質林果基地建設發展規劃(2010—2012)》,規劃中明確提出,未來三年在隴中北部、河西中西部、隴東北部的9個縣(市)區建設優質紅棗生產基地3.33萬hm2,其中提質增產1.00萬hm2,低產改造0.67萬hm2,新建0.33萬hm2。隨著甘肅省各項扶持政策的出臺落實,全省紅棗產業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棗樹適應性強,在甘肅省的分布極其廣泛,全省14個市(州),除洮岷高寒山區、祁連山和北山山地、甘南草原等地帶外,幾乎都有棗樹的分布和栽培[2]。甘肅省棗樹栽培面積3.29萬hm2,為全國的3.30%,其中掛果面積3.18萬hm2,未掛果面積0.21萬hm2;年產量9 905.8萬kg(鮮棗),為全國的4.95%[3],產值達到3.43億元,占全省經濟林果品產值63.50億元的5.40%。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和栽培管理特點,甘肅省主要分為4個棗產區[4]。一是河西內河流域棗區,包括烏鞘嶺以西的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等河西走廊全部地區;二是中部黃河流域棗產區,即以蘭州、白銀市為中心的郊區及定西、臨夏2市(州)所屬的部分縣;三是隴東涇渭河流域棗產區,主要位于華家嶺以東、子午嶺以西、西秦嶺以北的甘肅中部和東部黃土高原區的天水、平涼、慶陽3市;四是隴南嘉陵江流域棗產區,即隴南市所屬的縣、區。甘肅省鄉土棗樹品種約有10余種,其中地方特色鮮明,比較著名的鄉土品種有臨澤小棗、小口大棗[5]、九龍金棗、鳴山大棗、民勤圓棗、文縣小棗、敦煌大棗、壇壇棗等。
甘肅省紅棗栽培較集中的縣(區)有張掖市甘州區、臨澤縣,武威市民勤縣,白銀市景泰縣,慶陽市慶城縣等,其中臨澤縣和甘州區為主產區。借助于獨特的地理條件,截止2010年底,甘肅省棗主產5縣(區)的棗樹種植面積已達1.72萬hm2,其中臨澤縣0.69萬hm2,年產紅棗111 406 t,產值6 600萬元,全縣農民人均紅棗年收入403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9%。
甘肅省棗樹栽培品種老化,大部分地方品種缺乏提純復壯,老化現象嚴重,導致產量不高,產品品質下降,影響了效益的發揮。加之管理觀念陳舊,大多仍沿用傳統的栽而不管的辦法,棗樹增產技術如花期噴水、噴硼、棗樹開甲等技術得不到有效地推廣應用,致使座果率下降,產量低而不穩,商品性差。間作作物不合理,除老棗園外,大多數棗園間作作物以高稈秋禾作物為主,嚴重影響了棗樹的生長發育。棗農一直延用“棒打棍敲”的古老采收方式,收獲后土法晾曬、隨意包裝貯藏,造成爛棗率高,外觀質量下降,嚴重影響了紅棗的銷售價格和綜合效益。
在紅棗產業體系的建設中,真正的“龍頭帶動型”格局還沒有形成,產業發展不夠均衡,產業經營體制亟待進一步健全完善。生產者、經營者和服務組織之間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基本處于獨立作戰的分散狀態。大部分紅棗以原棗(干棗)形式外銷,外觀、質量、價格低下,極大地削弱了市場占有能力,綜合效益低下,既挫傷了農民發展棗業的積極性,又制約了紅棗基地的穩定發展。主導產業不突出,營銷、加工企業各走各的路子,各打各的牌,沒有形成“農民+基地+企業”的“產、供、銷”一體化經營之路。現有紅棗加工企業與廣大農戶缺乏良性互動機制,利益聯結不緊密,產業化鏈條不完整,加工布局與資源供給未形成有效配置,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沒有特色拳頭產品,致使企業發展后勁不足,帶動性不強。
近幾年全省各紅棗主產區面積增速快,苗木需求量大,省內目前僅有的苗木繁育基地和企業難以滿足生產需求,供求矛盾突出。同時,外調苗木存在調運混亂、品種混雜、良種率低等問題。
政府要加大與紅棗產業相關研究的資金與項目扶持力度,鼓勵重點產區積極與省、市及民營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棗樹良種繁育與綜合配套增產技術研究,解決制約紅棗產業發展中新品種更新換代滯后、建園速度慢、單產水平低、管理粗放、病蟲害危害嚴重、加工產品品種單一、增值空間窄等瓶頸問題,為基地建設提供科技支撐。近幾年,甘肅省一些研究單位從國內其它省區引進俊棗、大王棗、七月鮮等60多個棗樹品種,并從中篩選出了一批優質豐產、鮮食與加工兼用的優良品種如七月鮮等進行了成功示范。今后應大力推廣這些品種,建立優良種苗繁育基地,并在新建棗園和老舊棗園改造中大力推廣新品種。同時要推廣大穴大肥幼樹栽植技術,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率;大力推廣棗樹開甲、秋施基肥,花期噴水、噴硼、整形修剪等生產實用技術,提高單株產量和果實品質。
按照無公害果品的生產要求,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量,嚴格控制生產環節的污染,提高果品生產質量;大力推廣棗樹植物源激素催落技術和烘干技術,減少果品污染,提高紅棗質量等級、產量百分率及商品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產業經濟效益。
解決加工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差等問題,以提高產業化水平,實施“集團化”發展戰略。政府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盡快構筑產業龍頭企業,并使企業與農戶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聯合體,實現一體化的經營。
建立完善的購銷體系,實施統購統銷的銷售策略,組建紅棗行業協會、聯合公司等中介組織,使這些中介組織在紅棗營銷中成為連結棗農與用戶的重要紐帶;積極開拓外地市場,進行原棗與系列產品的規模化經營,有力地推動紅棗營銷業的發展。
[1]劉孟軍.國內外棗樹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和建議[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0(2):78-82.
[2]張福泉,王嘉長,方宗涵,等.甘肅棗樹志[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6-8.
[3]楊 斌,李茂哉,張 莉.甘肅棗樹生產現狀調查與豐產栽培技術措施[J].甘肅林業科技,2010,135(1):34-37、49.
[4]王紅梅,周建文,蔡國軍.棗樹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甘肅林業科技,2001,26(3):42-46.
[5]李愛芳.靖遠小口棗[J].甘肅農業科技,2010(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