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君,張文斌,王俊梅,寇俊福
(1.甘肅省張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甘肅 張掖 734000;2.甘肅省張掖市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甘肅張掖 734000)
食用菌產業是一項變廢為寶、延伸農業產業鏈條的新興產業[1]。雙孢蘑菇是栽培較廣、產量較高的一種食用菌,其肉質鮮嫩,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氨基酸,享有“植物肉”的美稱[2]。近年來,張掖市在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業大市的戰略措施推動下,雙孢菇等一些優勢特色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雙孢菇產業有望成為張掖市沿山冷涼灌區群眾增加收入、擺脫貧困的特色支柱產業之一。
張掖市的食用菌栽培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主要以種植平菇為主,發展速度較慢。2008年以來,在市、縣(區)兩級政府各項優惠政策的推動下,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截止2012年底,全市雙孢菇種植面積達到192.4 hm2,主要包括山丹縣148.6 hm2,民樂縣36.5 hm2,甘州區7.3 hm2。其中山丹縣建成3層以上層架式栽培菇棚100余座,高標準工廠化養殖菇房2座,隧道式培養料發酵廠2家,恒溫貯藏庫9個,與河西學院合作建成菌種廠1家,并引進福建閩農農業發展公司投資10億元在山丹打造西北最大的集食用菌菌種生產、基地建設、工廠化栽培、加工運銷為一體的食用菌生產基地。
張掖市山丹、民樂兩縣地處高海拔區,整體氣候特點與祁連山區極為相似,具有日照長、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降水量少而集中等特點,年平均氣溫5.9℃,5—9月份平均氣溫14~20℃。特別是沿祁連山冷涼灌區夏秋氣候涼爽,年均氣溫較平川區低1~3℃,而雙孢菇發菌的溫度為22~23℃左右,出菇階段適宜溫度為16℃左右,與當地氣候條件極相適應,雙孢菇的人工栽培非常成功。
雙孢菇生產需水少,單位面積生產用水量僅為大田種植小麥、玉米的1/6,節水效果十分明顯,極適于在水資源相對缺乏的沿山冷涼灌區發展。雙孢茹對土壤要求不高,建棚方式靈活,不受地形、地力條件限制。張掖市山丹、民樂兩縣約有超過4萬hm2戈壁荒灘、撂荒地、坡地等非耕地,土地利用潛力大。同時,雙孢菇還可以立體種植,造地發展,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張掖市的大面積作物生產以及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為雙孢菇生產提供了充足的秸稈、牛糞等生產原料。生產過雙孢菇食用菌的菌糠是生產飼料的上好原料,其營養價值可與玉米粒媲美。菌糠還是生態有機無土栽培的良好基質,以其為主要原料,建成有機肥料廠,實現原料的循環利用。菌糠可以用來作沼氣填充料,沼渣、沼液又可作為溫室育苗以及糧食、蔬菜等作物生產的有機肥料[3]。因此,發展雙孢菇產業對于促進張掖市循環經濟的發展大有裨益,是發展循環農業的有效途徑。
目前,張掖市雙孢菇栽培技術的指導、人才培養等工作主要由各縣(區)農委、農技(經作)中心的技術干部承擔,缺乏食用菌專業技術人才,加上現有技術干部年齡偏大、知識老化,不能完全適應當前雙孢菇產業發展的需要。農村雙孢菇產業經營者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經營場所分散。由于技術服務不到位、信息不暢通、銷售體系不健全,經銷商壓級壓價的現象較多,嚴重影響菇農效益。
雙孢菇生產不同于傳統的農業生產,從菌種制作到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全過程都需要嚴格的技術和完善的配套服務。如菌種的制備和栽培必須在無菌條件下嚴格按無菌操作要求進行,菌種的質量好壞決定產量高低,因此菌種產銷必須要有嚴格的質量監管。而張掖市的雙孢菇生產條件簡陋,栽培管理技術水平不高,產量低,尤其是雙孢菇產品的加工、銷售還缺乏完善的系列化服務體系。山丹、民樂兩縣雖已組建起雙孢菇產業協會和食用菌產業辦公室,但產業協會在組織種植農戶、參與市場定價、協調解決技術、對接銷售市場等方面發揮的作用還不夠。目前生產的雙孢菇主要由依賴外地經銷商以鮮銷為主,銷售渠道單一,沒有培育形成加工企業,價格受制于經銷商,影響菇農效益。
部分農民認為設施農業與大麥、馬鈴薯、瓜菜、花卉制種等產業相比,投資大、銷售難、回報慢。沿山農民長期習慣于廣種薄收,認為種植雙孢菇雖然能掙錢,但管理難度大、建棚投入高,對市場信心不足,不重視技術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的快速發展。
雙孢菇目前尚處于粗放生產階段,生產技術需要改進提高。大多數產品主要以鮮貨和初級原料形式銷售,終極產品較少,衍生產品經濟效益較低。品種單一,受季節影響,產品不能均衡供應市場。
原料發酵是雙孢蘑菇生產中十分重要的環節,目前多以人工翻堆為主,勞動強度大,工效低,質量難以保證。應在雙孢菇產區建設原料發酵廠,農戶可直接購買或用自有的原料兌換發酵好的培養料,以降低用工成本,便于推廣,保證質量,適應集約化栽培的需要,
在山丹、民樂兩縣各建成一個年生產食用菌母種4萬支、原種10萬瓶、栽培種300萬瓶標準化菌種廠,按時足量向農戶提供優質菌種。菌種廠建成投產后所提供之菌種能生產鮮菇300萬m2(以雙孢蘑菇為計算依據),生產鮮菇10 kg/m2,總產量可達3 000萬kg左右;市場銷售價按8元/kg計算,菇農生產收入達2.4億元,其利潤不低于1.0億元。
全地下式雙孢蘑菇畦栽床技術完全在荒灘荒坡等非耕地上進行,不與農業爭地,可利用閑置荒灘資源,開拓發展空間。該技術降溫保濕效果非常顯著,高溫季節能夠保證蘑菇生長對低溫的需求,同時還具有水分不易散失,濕度易于保持的優點,可以使空氣相對濕度穩定在85%左右,保證蘑菇正常出菇;另外,全地下式菇棚建造成本低,投資回收期短,畦栽技術簡單成熟且容易掌握,易于推廣,適合大規模應用。若將該技術大面積推廣,在非耕地上建成全地下式菇棚8 000座,年栽培雙孢蘑菇240萬m2,每年可消耗糞草4 800萬kg,轉移農村勞動力5000人,年產雙孢蘑菇鮮品2.4萬t左右,食用菌產業的規模效益將得以彰顯[4]。
目前張掖市雙孢菇產品全部以鮮品銷售。由于為初級產品,產業鏈短,加之鮮菇采收旺季市場供大于求,致使價格暴跌,影響菇農利益,挫傷菇農種菇的積極性。因此,應盡快開展鮮菇的增值生產,興建冷庫及食用菌加工廠,統一收購、加工、銷售,解決菇農售菇難的問題,加快雙孢菇產業化進程,初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化新格局。
食用菌栽培技術環節多、要求高,非專門人員很難實施。針對當地技術相對落后、人才相對缺乏的現狀,必須建立一支業務精、作風好、下得去、用得上的技術員隊伍,指導農民按市場要求生產;加快實用型技術人才培養,使他們真正成為生產技術骨干,確保各項技術措施的正確實施。
[1]王文平,王 琳.酒泉市肅州區食用菌產業發展建議[J].甘肅農業科技,2006(2):29-32.
[2]楊興宏.玉米秸稈栽培雙孢蘑姑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2010(4):59-60.
[3]杜建軍,楊 征,尉建國.沼渣在雙孢菇栽培上的試驗報告[J].農業工程技術(新能源產業),2010(12):17-18.
[4]王振河,李 峰.雙孢菇生產[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