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張笑竹 本報記者 段聰聰據英國《衛報》16日報道,印度一位名叫蘇曼特·庫馬爾的農民所種植的水稻產量達到每公頃22.4噸,打破“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創下的每公頃19.4噸的世界紀錄。印度農業專家證實了該消息的真實性后,這位農民一下子成為全國英雄,許多官員前往該村考察道賀,甚至印度國會也邀請他參加會議。報道稱,該紀錄的取得“不依靠化肥,也不依靠轉基因技術”。 然而,經《環球時報》記者調查發現,《衛報》該報道并不夠全面,該紀錄產生的時間是在2011年底,地點是印度最貧窮的比哈爾邦那爛陀地區,也就是所謂唐僧取經的地方。該邦在印度城市化率最低,城市人口僅占全部人口的10%,因經濟落后等原因,被印度政府宣稱恐怖組織的納賽爾游擊隊在此地比較活躍,地方治安情況糟糕。據印度媒體報道,2011年以蘇曼特·庫馬爾為代表的當地5位農民確實取得良好收成,產量出奇的好。《環球時報》記者就此事咨詢了印度農科院前副院長康達爾博士及印度著名農業雜志《今日農業》主編M·J·汗先生,證實了該消息的準確性。另據了解,《今日農業》雜志在2012年6月“成功故事”專欄中曾發表迪瓦卡爾等4位農業專家的文章《關于世界紀錄的報道:比哈爾邦那爛陀地區糧食產量創新高》,詳細報道并分析了該地區5位農民創造糧食畝產新紀錄的情況,庫馬爾的成功并非個案,通過采用良種和新技術,該地區有5位農民取得平均每公頃18-19噸的水稻高產。他們成功的原因包括:采用了水稻強化栽培體系(SRI)技術;當年雨量特別充沛,氣候條件有利于高產;采用了新品種,庫馬爾就采用了拜爾集團的轉基因水稻種子arise 6444,該系列品種可比普通水稻增產20%甚至更多。據記者了解,印度農業生產相對簡單粗放,每公頃耕地年平均糧食產量僅為1.6噸左右,相當于畝產107公斤,急需提高。但對印度而言,庫馬爾的成功并不容易推廣和復制。首先,他是受過十多年教育的農民,善于學習掌握新技術,而印度文盲率近7成,8億多農業人口中文盲比例更高,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困難重重;其次,印度灌溉土地面積占耕地面積只有不足30%,絕大部分農民靠天吃飯;第三,轉基因農作物品種在印度無法推廣。印度迄今唯一成功的轉基因作物是轉基因棉花,轉基因合法化問題已討論多年未果。此外,《衛報》將高產原因主要歸功于SRI技術。據了解,這并非印度首創,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引起全球農業界關注。我國于2000年前后引進這一技術,并通過試驗種植,已在2004年起向四川、重慶、湖南等省市推廣。據報道,印度農戶采用的SRI技術采用嫩秧早栽的方法,其種子只有普通種植數量的一半多,不到3周時就一株一株地種在地里。每株間隔25厘米,保持土壤相對干燥,并頻繁地除草以保持水稻苗根部良好的透氣性。中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下轄的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水稻專家趙炳然18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在沒有實地驗證的情況下,無法對印度高畝產水稻做出客觀評價。去年他在印度曾親自觀察過當地水稻,印度水稻種植整體水平與報道所言有很大差距,且不如中國。如果不使用化肥,不經過雜交,只種一季的常規水稻,在中國一般可達畝產500公斤;而“超級水稻”,畝產600公斤可輕松達到。趙炳然說,如果種植面積小,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都好的話,產量可能會很高,其他國家也不乏類似例子,在大面積上達到高產才是最難的。▲
環球時報201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