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瑀,張 浩 (吉林大學第四醫院胸外科,吉林 長春 130011)
氣胸是胸外科的常見的急癥之一,傳統的治療方法包括胸腔穿刺術和應用粗管胸腔閉式引流[1]。粗管胸腔閉式引流,是應用直徑約1 cm的硅膠管行胸腔閉式引流手術治療,需要切開胸壁1.5~2 cm切口,并鈍性分離胸壁肌肉、肋間肌,非常費時費力的才能置入胸膜腔內,造成肋間血管、神經及胸膜腔內臟器損傷的可能性也較大。胸膜腔、肋間動脈出血的發生率較高。置管期間患者活動不便,容易造成胸膜腔內的感染。包裹性液氣胸應用直徑約1.6 mm的微導管行胸腔閉式引流術,操作簡單,幾乎在胸壁上不留創口瘢痕,帶來的痛苦很小,術后幾乎不影響患者的活動。綜合治療效果優于傳統的粗胸管。
1.1 一般資料:本組病例105例,單純自發性氣胸47例;慢支、慢阻肺合并氣胸21例;創傷性氣胸18例;肺癌合并氣胸12例;醫源性氣胸7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胸悶、氣短、胸痛、咳嗽等癥狀。均應用微導管行胸腔閉式引流治療。氣胸治愈時間為3~28 d,平均治愈時間7 d。
1.2 治療方法:應用韓國SUNGWONMEDICAL公司生產的16G單腔中心微導管、鈦合金金屬導絲,瓣膜式穿刺針,胸腔閉式引流瓶等套件。常規多選擇患側腋前線至腋后線區域,3~6肋間均可(視積氣情況而定)、鎖骨中線第2肋間;如果是包裹性氣胸,可選擇積氣較多的部位。微導管置入胸腔之后,可定期緩慢的排氣,積氣在40%以上,可接胸腔閉式引流瓶持續引流,漏氣較快的也可持續性閉式引流,亦可接負壓吸引輔助排氣治療。并觀察水封瓶引流情況,適時調整所置入胸膜腔微導管深度、位置,如發現微導管堵塞,可應用金屬導絲或通過導管注射適量生理鹽水疏通管腔。開始微導管置入胸腔15 cm左右(以胸部皮膚計量),隨氣胸的逐漸減少,微導管可拔出到7~10 cm左右。
本組均操作順利,3~10 min即完成置管操作。單純的自發性氣胸,平均治愈時間約5 d。其中最短時間為3 d,最長時間為15 d。均無不良并發癥出現。慢支、慢阻肺合并氣胸治愈時間較長,最長28 d,最短10 d,創傷性氣胸最長12 d,最短4 d,肺癌合并氣胸最長28 d,最短6 d,醫源性氣胸最長7 d,最短3 d。有5例慢阻肺合并氣胸未愈,改用粗管胸腔閉式引流治療后治愈。術后均未有明確的胸腔內并發癥出現。
上世紀50年代,經肋間切開行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氣胸這一方法被普遍接受[3]。直到60年代早期,才明確提出胸腔閉式引流是治療自發性氣胸的首選方法,氣胸從此得到有效治療。治愈率也極大的提高。但畢竟要在胸壁上行2 cm左右的切口,還要將直徑約1 cm的粗管置入胸膜腔內,治療的同時,不僅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和不適之感,還會造成胸腔內的纖維粘連增生,包裹性積氣和積液,甚至肺臟的損傷。微導管直徑僅1.6 mm,對胸壁的損傷極小,而且操作簡便,置管胸腔內對患者的影響也很小,極大減少了患者的痛苦。
自發性氣胸分為特發性和繼發性氣胸,繼發性氣胸多與肺基礎疾病有關,多發生于老年人。特發性氣胸多無明顯的肺部疾病,好發于青少年,有明顯的肺大皰,被認為是一種增齡性退行性病變,青春期前發病較少[2]。氣胸的癥狀取決于胸腔內積氣產生的速度和產生的總量,如果漏氣較快較多,患者的癥狀就會很明顯,呼吸困難加重。本組患者應用微導管治療后,效果顯著,排氣順暢,沒有管腔堵塞。應用微導管胸腔閉式引流,治療多在1~3 d內肺基本復張。漏氣部位生長愈合快,復張也很快完成;有幾例愈合較慢的病例,輔以促進黏膜愈合生長的藥物,漏氣部位穩定,也很快肺復張并治愈。單純自發性氣胸及醫源性氣胸效果顯著,而且本組病例中無并發癥出現,置管期間對患者影響很小,僅有不適的臨床癥狀出現。
保持胸腔閉式引流管至水封瓶路徑的通暢,較大的影響因素是呼吸動作產生的胸腔內外的氣壓差變化。其次則是胸腔內的液體有腔隙的脫纖維抗凝結形成的生理機制。傳統的粗管在有限的胸膜腔內并不比微導管在引流方面更有優勢,只是在慢支、肺氣腫所致的氣胸治療上。由于胸腔內的胸腔感染粘連形成包裹等因素,致使粗管較微導管效果好。但綜合因素考慮,微導管胸腔閉式引流臨床效果優點顯著。
[1] Henry M ,Amold T,H arvy J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pneum othorax[J].Thorax,2003,58(Supp I II):1130.
[2] 曾 慰,鄧宏軍,曾和平.自發性氣胸綜合治療[J].南華大學學報·醫學報,2004,2(1):215.
[3] 趙鳳瑞.普通胸部外科學[M].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97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