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光
(山西省寧武縣農業委員會,山西寧武036700)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養豬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大型現代化養殖場如雨后春筍般的建設起來,而零散的農村散養戶養殖數量、規模卻越來越小,甚至有很多已經轉行。據資料表明:2005年全國散養戶出欄豬只占70%,2009年,散養戶出欄豬只下降到55%。
主要包括場區條件差和飼養密度高。
2.1.1 場區條件差
農村中許多養豬場大多都是用舊房屋改造而成,或者參照附近養豬場的建設樣式進行建筑,沒有經過科學的設計,導致了圈舍建造不合理、選址不合理等問題,這無形之中為養殖埋下了隱患,間接影響了養殖的效益。
2.1.2 飼養密度高
為了增加養豬效益,養殖戶往往盡可能的多飼養豬只,圈舍不大,豬不少。在冬季氣溫寒冷時,適當的增加豬只頭數,提高飼養的密度,可以預防寒冷。但是,飼養密度高也會造成很多的缺陷,比如豬多了,糞尿就多了,空氣污染了、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也多了;豬只運動擁擠,容易造成皮膚破傷和寄生蟲危害。一般每頭成年豬按照1.5~2.0平方米。小豬可以按照1.0~1.5平方米來確定。
近年來,養豬業的疾病可以說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這就要求養殖戶要嚴格做好疫苗的接種工作,同時定期進行消毒和疾病的預防。在日常檢查中要認真觀察,發現豬只不食、或者食欲下降,要進行單獨管理,找到病根,對癥治療。在夏季高溫季節,可以在飼料飲水中添加一些抗應激添加劑(像電解多維飲水、甜菜堿、清熱解毒、健脾消食類的中草藥)。在冬季,是病毒性疾病發生的猖狂期,可以在飼料中使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的中藥進行預防。此外,盡可能避免其他豬場的人員、器械、以及收豬車輛的消毒不嚴而帶來的病菌感染。
對于單飼養母豬,要提高窩產子數和斷奶成活率。在規模養殖場中,母豬的品種通常選擇大白、長白等優良品種,飼養管理條件緊密配套,產子數和死亡率都能保持在標準之內。而在農村散養戶中,一年不到2胎次,產子數不到10頭,斷奶成活也就7、8頭。這種情況下,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幅度是很大的,可以從母豬的選購、加強飼養管理、適宜的圈舍環境等方面來進行提高,力爭達到2年5胎、每窩12頭小豬的目標。
糞尿的污染是養殖的首要難題。不僅導致環境的污染,而且降低豬只的抵抗力。據資料表明,環境差的養殖場的豬只發病率是環境好的2.5倍。可見,處理好豬舍的糞尿對預防疾病是很重要的。此外,一頭豬每天產糞為體重的8%,再加上尿量、沖圈舍水,以及清糞尿的勞力成本,是豬場的一筆不小開支。近年來,發酵床養豬利用微生物分解糞尿、降低勞動強度、改善養豬環境,受到了越來越多養殖戶的青睞,還有沼氣池處理糞尿技術,都有效的解決了糞尿的污染,并進行了再利用,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保護了環境。
對豬只進行優良的福利飼養,在豬只的飼養、運輸、宰殺過程中,確保其不受饑渴,生活舒適,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威脅,生活過程沒有恐懼,充分發揮天性。在管理過程中盡可能減少應激,減少疾病疼痛,盡量滿足豬只的自身健康條件。
包括豬只身體健康和畜產品健康。豬只的身體健康,要求在飼養管理過程中,為豬只創造一個健康生長的環境,盡可能少的使用藥物,或者不用藥物,并且嚴格執行藥物休藥期。這樣豬只就能吃好、睡好、身體自然棒,沒有疾病的發生,從而實現身體健康。在畜產品加工過程中也要嚴格按照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進行初、深加工,整個環節沒有任何污染源的二次污染,保證了畜產品的衛生、安全和食用的放心。
養豬戶在飼養過程中不僅要認真發展養豬事業,還要注意保護生態環境。要做到對養殖環境沒有污染和危害,符合環保的要求。這包括要建立糞尿與污水處理設施,以及場址選址的科學合理性,像豬場不可建在居民區的上風向,要遠離集市、遠離水源等等,還有糞尿不經無害化處理,不得隨意排放,所有這些都是保證養殖場能融入環境、不破壞生態、實現豬與自然的和諧。
養豬的目的不僅是要致富,而且要增收。如果按照傳統養殖,不僅很難抵御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而且效益低下。例如農戶散養豬只,喂食泔水或者剩飯爛菜葉,飼養一年也只能長個100千克,而全程飼喂全價飼料,同時按標準防疫、飼養管理,4個半月就可達到90千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料肉比2.4~2.8︰1,才會取得實實在在的養殖效益。科學、合理、高效的養殖技術是養豬事業創收的法寶,在豬只飼養中積極使用高新科技成果,讓科技確確實實轉化為生產力,讓每一頭豬都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