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


2013年1月8日,湖北省恩施市新塘鄉雙河郵政所的鄉村郵遞員張美沖有了一個新的頭銜——“湖北好人·十大最美綠衣天使”。
站在領獎臺上的張美沖有些“忐忑”,聲音有些發抖,看著下面黑壓壓的觀眾,他戰戰兢兢地說:“把信件及時送給鄉親們,我心里才會踏實。”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換來的是掌聲,得到的是尊敬,收獲的是淚水。
要知道,就是這個人,15年來,一根拐杖,兩個郵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穿梭在恩施州一條長108公里、密布峽谷河溝的郵路上。行程18萬公里,穿壞了300多雙鞋,挎壞了80多個郵包,送達郵件百余萬件,無一丟失、無一損毀。
是他,架起了深山7000名山民與外面世界的信息橋梁。
“拐杖哥”的“長征”路
河溪村,湖北省西部山區唯一至今未通公路的村子。
河溪村、木栗園村、甘坪村、車營村、太山廟村,五個行政村連成一線,全程108公里,最初,以雙河郵政所為中心,張美沖的郵遞之路向兩端呈圓弧形延伸,絕大部分是險峻的山路和河溝,部分路段則是根本沒有路的叢林,常常數公里范圍內沒有一戶人家。徒步走完整條郵路,需要整整三天。
其實在這一條“郵道”上,張美沖不是先行者,用河溪小學校長田育才的話說:“在張美沖之前,這里一直在換郵遞員,最長的干了5年,最短的不到3個月就跑了。”
1998年1月1日,張美沖踏上了這條道路,誰也不曾想到,他一走就走到了今天。第一次的“旅程”極為艱險,因為是冬天,大雪封山,“寒風像刀子似的刮在臉上和耳朵上,嘴唇凍紫了,說話都不利索”。沿途的樹梢、草尖,全都掛著冰凌子。整條道,不是被積雪履蓋,就是結著厚厚的冰,所以他每走一步,都要倍加小心,稍有不慎就會重重的摔上一跤。
張美沖說:“那時候,電子信息不像現在這么發達,手機也不像現在這么普及,寫信還是主要的通訊方式,所以信件較現在多出許多倍,郵包也比現在沉,大概有四五十斤。” 出了雙河鄉,就全是狹窄的山路,大多數路段都在懸崖峭壁上,不足一尺寬。就是站在路上,看著腳下的萬丈深淵,也會讓人心驚膽寒,更別說背著沉重的郵包,在山路上行走了。
就這樣,張美沖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緊緊抓住路邊的樹枝,踩實了再邁第二步。很快,他就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停下來時,山風一吹,透心涼。
要說最難走的一段,還數被當地人稱作“扯根坡”的山路。顧名思義,上坡要扯著樹根草根向上爬,下坡要一手拉著藤蔓,一手撐在地上慢慢往下滑。這段山路坡度達70度以上,路寬不過一尺,沒有落腳的臺階,旁邊就是懸崖峭壁。無論是上山下山,身子都得幾乎貼著路面,手腳并用,趴地而行。
一圈下來,三天過去了,張美沖的臉上、手上,全是被荊棘掛出的道道血痕。他早就記不清自己一路上摔了多少跤,只知道回到家后,全身酸痛,雙腿像灌了鉛似的,動也不想動。“說實話,我也是山里人,生在大山長在大山,走過不少山路,吃了不少苦,但我完全沒有料到,這條路這么難走,這么險。說是路,其實很多地段根本沒有路。”張美沖回憶說。
除了路途上的艱辛,張美沖還遇到了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工作不久,他去太山廟村送郵件,天黑路滑,走到村民熊志忠家門口的時候,一條大狼狗猛地躥了出來,將張美沖狠狠地撲倒在一米多深的田坎下。狼狗繼續攻擊,張美沖本能地伸出右手一擋,虎口處及中指關節處瞬時被咬破兩個大口子,鮮血直流。幸好狼狗主人及時趕來,牽走了狗。
“這么危險、這么辛苦,一個月連260塊錢都拿不到,就算我去鄉信用聯社當季節工,一年也能掙個三五千元錢,犯得上受這份罪么?”對于自己的選擇,張美沖最初不是沒有動搖過。
雖然內心有些猶豫,張美沖認為自己還得堅持,即使有百般不滿意,三個月最短紀錄自己是萬萬不能打破的。
幾天后,右手裹著紗布的張美沖走進木栗園村譚學禮家送郵件,張美沖還沒說話,譚學禮就遞來了一根拐杖說:“這是我用野山藤做的,很結實,山里狗多,這支拐杖就給你防身吧。”
那一刻,用張美沖的話說,“山里人不會表達,就感覺心里熱乎乎的。”這心頭一熱,他就再也沒有想過要走的事情。
“拐杖哥”每年都在“長征”
為了防止拐杖磨損,張美沖找鐵匠在其著地一端裝上了鐵矛頭。而這根拐杖也擁有多重功能——打狗棒、驅蛇棍、登山杖。它可以支撐他長途跋涉時的身軀,在過河時,探測水深;在郵包帶勒痛肩膀時,成為挑郵包的“扁擔”。
15年過去了,拐杖的矛尖已被磨掉許多,矛頭圓潤而光亮。曾經粗糙的拐杖,也被他的雙手磨得光亮無比,像上了油。所以,張美沖每天“演繹的鏡頭”就是:拄著這根滿是結節的拐杖,背著兩個大郵包,佝僂著身子,孤獨地行走在險峻崎嶇的山路上,穿梭于灌木荊棘叢生的密林中,跋涉在幽深偏僻的河溪里,為郵路上的老百姓送信送報、捎帶物品……
上山,穿林,下山;過河,涉溪,再過河……15年來,張美沖都是這樣度過的。
這幾年,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郵路有所改善,但仍長達86公里。為保證村民的郵件送達更加及時,張美沖每兩天送一次郵件,日均行程40公里,以每年300天來計算,他每年的行程達到1.2萬公里,相當于每年走一個25000里長征。
粗略估算,他的這條“郵路”已經超過18萬公里。張美沖在這條路上發生的事情倘若編一本故事書,相信倒真的有點像《西游記》了。
2002年,因為天色漸晚,急匆匆趕路送郵件的張美沖腳下絆了一下,重重摔倒在地,他摸了摸右手邊上,居然是空的,用手電一照,發現下面就是懸崖;2005年,張美沖走在崎嶇的山路時,左腳感覺被什么叮了一口,低頭一看,是一條蛇。幸虧60多歲的村民周仕先在附近放牛,幫他敷上祖傳的蛇毒草藥,才逃過一劫;2011年,張美沖給太山廟送郵件,經過一處山崖時,突然半空中滾落一塊直徑近1米的巨石,重重地砸在他面前約2米遠的地方……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太多了,很多張美沖自己都記不住了,問起當時的感受,他也只是一笑而過。
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條“漫漫郵路”是相當枯燥的,但是對于張美沖來說,這里卻擁有最好的風景,還有鄉親們炙熱、善良的心。
“這一路上,是不是途中群眾都認得你?”
“那是的嘛。”張美沖露出少有的“得意”表情。
的確,當看見張美沖遠遠走來的時候,很多人會大聲的呼喚:“拐杖哥,來了!”儼然,張美沖在他們心中,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郵遞員,而是他們家的一員。張美沖幫他們做的事情很多,繳電費、買肥料、帶油鹽醬醋和其他生活用品……
“他就是家里的人。”河溪村向周蘭老人說。
車營村的張運松是張美沖的服務對象之一。他請張美沖幫他代買鹽和合渣粉,張美沖就幫他帶過來了。張運松說:“如果自己去鎮上買,步行一趟得兩個多小時,坐車還要花費,多虧了張美沖。”
而最讓張美沖掛心的是80歲的黃華階老人和他72歲的老伴劉坤元。每次張美沖到了他們家門前,二位老人養的黃狗總會搖著尾巴沖他熱情地汪汪叫,兩位老人也會笑瞇瞇地出來迎接。老人的兒子和女兒都在外地,回來一趟不容易,但經常匯寄生活費,每次500元到2000元不等。多年來,幫老人取款、送款、領取糧食補貼也成了張美沖的“工作”。即使沒有匯款和信件,張美沖路過此地,也要繞一段路,陪兩位老人說會兒話。去年冬天,甘坪村楊學武老人身患皮膚病,身上瘙癢,夜夜無法安睡。老人郵購的藥品到郵政所后,張美沖頂著風,連夜走了20余公里山路給老人送藥……
將心比心,為鄉親們做了這么多的張美沖成了眾多鄉親心目中的“好人”。當他年過八旬的父親去世時,郵路上的數百名村民趕到張美沖家奔喪,并且主動打柴、挑水、買物資、運東西,為老人的后事出力。因為老家地處偏僻,不通公路,老鄉們自發地趕來了6頭騾子,將他從鎮上買來的菜品、器物馱運到家。
說起這些,他有些激動,而問起這些年來他最對不起的人,張美沖的眼淚禁不住流了下來,輕輕地說:“老婆和孩子。”當問到,對于這條郵路,未來的路他還要走多遠時,他沉默了,輕輕搖了搖頭。
責任編輯 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