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齊全
(浙江省奉化中學,浙江 寧波 315500)
分析3年來浙江省高考理科綜合物理試題,把握命題重點、熱點和命題方式,探究命題規律,預測2013高考試題命題趨勢,使學生增強復習的針對性.在有限的復習時間里達到更好的復習效果.

表1
通過上表的分析,可見每年的考點70%以上是固定的,還有大概30%靈活,體現高考的穩定性要求.仔細對照每年發下的《理科綜合考試說明》,你會發現,所有的試題的考點都與考試說明中的Ⅱ級要求相關.這些知識不僅是高中物理的基礎知識,同時是他們以后繼續深造必須要具備的基本知識,因此把考查的重點放在這里不言而喻.考查過程中突出了最基本問題的考查,如在機械波的試題中,主要考查波長、頻率、波速、波的傳播方向與振動方向的關系,在天體運動中,主要考查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萬有引力等最基本知識,這些知識點大家都耳熟能詳.

圖1
例1.如圖1所示,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有一小行星帶.假設該帶中的小行星只受到太陽的引力,并繞太陽做勻速圓周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太陽對小行星的引力相同.
(B)各小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周期小于一年.
(C)小行星帶內側小行星的向心加速度值大于小行星帶外側小行星的向心加速度值.
(D)小行星帶內各小行星圓周運動的線速度值大于地球公轉的線速度值.

試題注重理解和應用,主要考查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試題強調學科內的綜合性,2012年第18題,考查了機械能守恒定律、平拋運動、豎直平面內圓周運動最高點的特點、運用數學處理問題,是一道學科內的大綜合,類似于2010年第23題,2011年第25題.2012年第24題考查電場與磁場的綜合,第25題電磁感應電路的綜合,類似2010年第24題,都是最基本的知識與最基本方法的綜合.
試題的設計來源于學生的科學探究,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同時聯系生活和社會的實際,開放性強.2012年第23題,一方面與科學探究結合,聯系實際,另一方面,在解題上具有開放性,既可以用動能定理,也可以牛頓第二定律.

圖2

(1)“A魚”入水瞬間的速度vA1;
(2)“A魚”在水中運動時所受阻力fA;
(3)“A魚”與“B魚”在水中運動時所受阻力之比fA∶fB.
分析:該題的情景比較新穎,實際上在平時練習題中的有它的變形,譬如“一個小球從空中落入沙坑中,求平均阻力”,所以此題難度不大.這就是高考題來源的一種方式——在平時題之上賦予一個新的背景實現華麗轉型,活力四射.

每年的實驗試題都是用圖片展示真實的情景,這也是命題教師在實驗室做的情景,他們給出的實驗數據必須是真實的.命題教師們在做的過程中,會敏銳地發現一些問題,他們肯定可以篩選出一些高中生自己能分析解決的問題放到試題中,因此實驗不能只停留在習題中,必須自己去做實驗,去經歷.
每年的實驗試題中,都有學生自己根據數據作圖的部分和利用圖像信息解答相關問題,為什么高考命題者如此的重視圖像法處理實驗數據?原因很多,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教材對圖像非常重視,在必修1和必修2的實驗中,編者花費了大量的篇幅在逐步滲透圖像法處理實驗數據的點點滴滴.[1]
例3.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實驗中,現有木板、白紙、圖釘、橡皮筋、細繩套和一把彈簧秤.
(1)為完成實驗,某同學另找來一根彈簧,先測量其勁度系數,得到的實驗數據如表2.

表2
用作圖法求得該彈簧的勁度系數k=______N/m;
(2)某次實驗中,彈簧的指針位置如圖3所示,其讀數為____N,同時利用(1)中結果獲得彈簧上的彈力值為2.50N,請在答題紙上畫出這兩個共點力的合力F合;

圖3
(3)由圖得到F合______________N.
分析:實驗題通過照片提供真實的實驗情景,既考查了學生對實驗操作、儀器讀數、數據處理等基本實驗素養,又考查了學生對實驗的拓展與探究;體現了新課改對知識的獲取過程的關注.同時要關注一些細節,讀數中的估讀問題、有效數字位的問題.作圖的精確度問題,答案要在參考的范圍內,作圖必須非常的精確.
(1)根據表格的數據,作圖如圖4,由圖線斜率求得彈簧的勁度系數k=54N/m;(標準答案53±2)
(2)讀數時估讀一位,F=2.10N;(標準答案中說明:有效數字位正確,±0.02內都可以)
(3)作圖5,在同一力的圖示中使用相同的比例標尺,做平行四邊形,量出如圖對角線的長度,根據比例標尺換算出合力,F合=3.3N.(±0.2內都可以)

圖4

圖5
(4)不拘于細節.試題沒有在一些不必要的細節問題上對學生進行糾纏,沒有故意設置一些誤區,這和平時的模擬試題有很大的差別.
例4.如圖6所示,與水平面夾角為30°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質量m=1.0kg的物體.細繩的一端與物體相連.另一端經摩擦不計的定滑輪與固定的彈簧秤相連.物體靜止在斜面上,彈簧秤的示數為4.9N.關于物體受力的判斷(取g=9.8m/s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斜面對物體的摩擦力大小為零.
(B)斜面對物體的摩擦力大小為4.9N,方向沿斜面向上.

圖6
(D)斜面對物體的支持力大小為4.9N,方向垂直斜面向上.
分析:本題主要是考察物體的平衡,考察了受力分析、摩擦力、滑輪和彈簧的問題,綜合性很強,但是簡單基礎,很容易選擇到正確的答案.答案是(A)選項.
這道試題還有一個在高中物理中比較令筆者頭痛的問題——g的取值.在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44頁有這樣一段話“一般的計算中,可以取g=9.8 m/s2或g=10m/s2;本書中,如果沒有特別的說明,都按g=9.8m/s2計算.”因為高考不能用計算器,所以很多試題的計算都為了學生的簡單,一直以來,絕大部分試題都用g=10m/s2.突然在某次考試中用g=9.8m/s2,可以想象學生的慘象.我一直以來反對這種試題,不是要考察物理知識,僅僅是為了折騰一下學生.假設在2012年的這道高考試題中,沒有用括號注明g=9.8m/s2的這個條件,可以想象,以后類似的折騰會此起彼伏.本題不僅很好地闡述了書本上意思,同時指明了方向,提供出類似試題的操作方法,不拘泥于細節,是正本清源.
浙江省高考理科綜合自主命題3年來,物理試題質量一年比一年高,越來越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給應試教育和題海戰術者以批判,對學生繼續發展負責,同時對教師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吳齊全.圖像法處理實驗數據的教與考.物理教學,2012(7).